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劳动关系管理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管理概论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管理概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第二节劳动关系系统及其运行第三节劳动关系管理概述第四节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律体系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管理的内涵2.掌握劳动关系的性质、类型及实质3.掌握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状态、过程及机制4.了解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管理理论及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和模式5.了解劳动关系管理法律体系的概况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2.劳动关系的性质3.劳动关系的类型4.劳动关系的实质5.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劳动关系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的范畴劳动者的范畴:法学角度的“劳动者”。我国《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是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的范畴劳动力使用者的范畴:劳动力的使用者主要分为劳动力的直接使用者或间接使用者两类。其内涵是指基于直接或间接的劳动契约关系而使用劳动力,以自然人或法人为代表承担相应民事权利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劳动关系是一种具有从属特征的雇佣关系。2.劳动关系的性质(1)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通过合法途径,一方有偿供给劳动力,另一方有偿使用劳动力以实现各自的利益,进而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关系三种观点:并列关系;劳动关系包容雇佣关系;雇佣关系包容劳动关系。(2)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在劳动过程中,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总是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这使得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总是处于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这种情形综合表现的结果往往呈现出劳动者对于资本等其他要素的从属性特征。(1)以劳动关系主体构成为标准,劳动关系分为侠义劳动关系和广义劳动关系。①侠义劳动关系指在具体的劳动组织中,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3.劳动关系的类型3.劳动关系的类型②广义劳动关系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广义劳动关系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三个层次。(见表1-1)层次主体特征广义劳动关系个别劳动关系个别劳动者、具体的雇主主体独立、雇主权利强势集体劳动关系工会所代表的劳动者群体、雇主或雇主组织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社会劳动关系劳方、资方和政府政府作为直接主体介入社会劳动关系中表1-1广义劳动关系的层次结构(2)以利益关系格局为标准,劳动关系分为利益冲突型、利益协调型和利益一体型。利益冲突型:二战前西方国家和当代英国利益协调型:德国及北欧国家利益一体型:日本、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3.劳动关系的类型(3)以双方力量对比状况为标准,劳动关系分为均衡型、倾斜型(资方主导)和政府主导型。3.劳动关系的类型(1)个别劳动与个别资本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劳动者与资本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解决人与物的关系。4.劳动关系的实质(2)劳动者群体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除了直接生产和服务过程以外的,人们在交换、分配等领域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关系。4.劳动关系的实质(3)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各类上层建筑之间的交叉关系。4.劳动关系的实质劳动关系理论主要是研究劳动关系的主体特征、劳动关系的存在形式以及劳动关系形成的机制等问题。劳动关系理论分为两类:一是有关劳工问题和工会的理论;二是关于劳动关系状态的理论。5.劳动关系理论(1)有关劳工问题和工会的理论5.劳动关系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亚当.斯密劳动者与雇主的利益冲突李嘉图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关系约翰.密尔劳资关系是共同牺牲的伙伴关系马克思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是对抗性的韦伯夫妇工会主义的起源、策略等约翰.康芒斯工会代表工人与雇主进行谈判的力量罗伯特.霍克斯不同类型的工会(2)有关劳动关系状态的理论5.劳动关系理论代表流派人物主要观点邓洛普多元主义安德森静态的劳动关系系统论动态的劳动关系系统论一元主义马克思.韦伯等管理理论:劳动关系的主体在利益上基本一致,通过提高劳动生存率、加强管理可以缓和劳资矛盾。冲突理论马克思等劳资双方对各自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互相怀疑对方没有很好的履行义务,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从而产生冲突。第二节劳动关系系统及其运行1.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2.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劳动关系系统是指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通过输入外部环境因素,产生出一系列规则,并在这三者之间构成各种反馈的系统。1.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其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投入构成劳动关系系统存在的社会条件;劳、资、政三方是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劳动关系系统运行或转换过程的结果形成规则,这种规则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外部因素以及劳动关系系统本身的运行。1.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2.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含义: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指系统主体的组织构成和变动、系统内外的权利分配和关系处理及作用发挥的过程和方式。2.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1)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状态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状态所指的对象是一个连续且动态变化的事物,它的极端表现形式有两个,即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和劳动关系畸形发展的恶性状态。通常情况下,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状态介于这两个极端状态之间。(1)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状态①和谐发展的劳动关系状态,可能呈现的状态:劳资关系稳定,劳动标准水平较高且执行有力,劳资双方满意度高,劳方主体组织承诺强,等等。见图1.2。1.2劳动关系良性运行的机制保障劳动关系良性运行劳动关系管理的监察机制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劳动关系建立的契约机制劳动标准确立的协商谈判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置机制(1)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状态②畸形发展的劳动关系状态,主要表现:劳资主体权责不对等;劳动关系主体虚位、缺位或错位;等等。(2)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过程劳动关系的组织构成阶段→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阶段→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阶段。2.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3)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规则分为程序运行规则和实体运行规则。①程序运行规则。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程序规则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系统运行中所遵循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2.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3)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规则①程序运行规则分三个层面:个别劳动关系的运行规则;集体劳动关系的运行规则;劳动行政和劳动争议处理规则。(3)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规则②实体规则。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方面的规定,具体表现为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和实现途径方面的规定。第三节劳动关系管理概述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及内容2.劳动关系管理理论3.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及模式(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劳动关系管理是指劳动关系系统各方主体积极行动以调整劳动关系格局或者主动参与制定调整决策的各种行为的总称。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及内容注意:各方主体的权利政府有对国家或地区劳动关系格局进行宏观调控的权力;雇主和雇主组织可以对企业或行业劳动关系格局直接进行管理;劳动者可以通过职工懂事、职工监事或通过员工持股渠道参与企业劳动关系的民主管理。(1)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即在直接实施劳动过程的层面,劳动关系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劳动标准的实施管理、劳动争议管理、企业民主管理等内容。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及内容(1)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第二层面,即第一层面的外延层面,劳动关系管理主要覆盖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的实施管理、集体谈判制度的实施管理等内容。(1)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第三层面,即劳动关系调整的上层建筑层面,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形成劳动关系调整的各种制度规定,具体讲就是形成相关法律、制度和惯例。关于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主要有多元主义、一元主义和冲突理论,并劳动关系管理相对应分为三类。2.劳动关系管理理论(1)多元主义的管理理论雇员与雇主、劳方与资方各有自己的利益目标,只有利益、力量均衡,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集体谈判是劳动关系管理的核心机制。2.劳动关系管理理论(2)一元主义的管理理论雇员与雇主、劳方与资方利益基本一致,这种一致性需要雇主及雇主方强化激励来维持。员工是有多层次需要的,应依据需要的差异来设计激励措施,如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等。2.劳动关系管理理论(3)冲突论的管理理论劳资双方冲突不可回避。矛盾处理的方式,要么雇主被迫改善经营行为;要么拓宽雇员提请争议的渠道,提升争议处理的公平性、合理性。强调调整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方式以适应工人抗争。2.劳动关系管理理论(1)类型3.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及模式多元放任式协约自治式斗争式统合式(2)劳动关系管理的模式3.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及模式对于劳动关系管理模式的区分,主要考察三方面因素:一是看政府持何种经济理念,是经济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预主义等。(2)劳动关系管理的模式3.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及模式对于劳动关系管理模式的区分,主要考察三方面因素:二是看政府抱有何种政治理念,是自由放任主义,还是法团主义等。(2)劳动关系管理的模式3.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及模式对于劳动关系管理模式的区分,主要考察三方面因素:三是看政府主张的是何种劳动关系理论,是一元论、多元论,还是斗争论。以此为尺度区分出的代表性国家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分别是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2)劳动关系管理的模式3.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及模式①德国模式理论基础: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即以自由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国家的有限干预为辅。核心精神:劳资双方的实力必须保持相对均衡。奉行政策:政府宏观调控与劳资双方自治。核心机制:劳资协议自治。(P14)①德国模式强化劳动立法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和机制(P14)巩固劳资共决制度(P15)具体做法(2)劳动关系管理的模式3.劳动关系管理类型及模式②日本模式理论基础:管理主义学派。主张劳资关系一元论,强调员工和管理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以及企业工会制度。②日本模式立法调整(见表1-4P15)惯例调整(P15)企业内容调整(P16)调整机制理论基础:自由主义。重视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次要作用;主张减少对雇主的约束,让市场自己灵活配置各种资源。③美国模式工会多元化,结构分散;低层次工会多,劳方力量分散;工会主动与雇主合作,尽力缓和劳资矛盾;雇主通常采取多种手段来应对劳资关系矛盾;政府在劳动立法方面功能较弱,只确立了集体谈判的程序、原则、谈判主体以及最低劳动标准等,其他由劳资双方自由解决。政府对工会采取强硬措施,等。③美国模式特点第四节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律体系1.劳动关系管理法律体系概述2.劳动关系管理法律体系的结构及内容(1)劳动关系管理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由两部分构成:①由对劳动关系具有调整功能的所有劳动法律法规构成。②由应用这些规范的机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1.劳动关系管理法律体系概述(2)劳动关系管理法律调整的对象①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②与劳动过程实现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③劳动管理和劳动司法机构内在的运行机制1.劳动关系管理法律体系概述依据功能需要,劳动关系管理法律体系由四个子系统构成:(1)劳动标准法律体系该体系主要以实现劳动条件基准化为基本功能。2.劳动关系管理法律体系的结构及内容(1)劳动标准法律体系涉及的内容:就业准入标准、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劳动报酬标准、工时标准、休息与休假标准、职业卫生与安全标准、职业培训标准以及社会保障标准等。(2)劳动契约法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规范劳动关系在建立、运行、变更、终止以及争议处置过程中的各方主体行为。核心内容:劳动合同规范和集体合同规范。此外还包括工会法、雇主组织法。(3)劳动行政法律体系该体系的功能在于通过立法形式调整劳动关系管理的行政主体与劳动组织之间的权责分配、行为规范以及约定罚则等。如:劳动行政法规、行政复议法规、劳动监察法规、劳动统计规则等。(4)劳动司法法律体系该体系的功能在于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司法或准司
本文标题:劳动关系管理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管理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5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