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劳动法:狭义上理解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理解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劳动关系:是指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要求就业而无业可就或者曾经就业而又失去工作岗位的人。劳动就业方针:是指党和国家制定的劳动就业工作的总原则。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协商的行为。集体合同:亦称团体契约、劳动协约、集体协议,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工资:是指基本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的货币报酬。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总额。最低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工资等级制度:是指根据劳动的复杂性、繁重性和责任大小划分等级,按等级发放工资的制度。结构工资制度:亦称“分解工资”制,它把劳动者的工资与本人的工作职务、责任和劳绩密切结合起来,以立于提高劳动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效益工资制度:又称工效挂钩制度,即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制度。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是指按照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的工资。奖金:是有效超额劳动报酬,是职工工资的补充形式,是对在工作和生产建设中取得卓越成绩得职工得一种奖励。津贴: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得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是指依法或按协议在非正常工作情况下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工资保障:是指实现“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的宪法原则的全部制度,如提高工资、稳定物价、扩大劳动就业、举办各种福利事业、修建住宅等确保工资水平的稳定和提高的所有制度。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由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休息和休假:指劳动者在任职期间,根据国家规定,不从事劳动和工作而自行支配的休息时间和法定假日。工作日:也称劳动日,是指法定的以日为计算单位的工作时间。标准工作日:指在一般情况下法律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缩短工作日:指少于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日: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不定时工作日:是指每日无固定的工作时间。公休假日:是职工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一般情况下安排在每个星期日。法定假日:事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探亲假:是指职工工作地点与父母或配偶居住他不属同一城市而分居两地时,每年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休假。年休假:是指职工每年享有保留职务和工资的一定期限连续休息的假期。加班:是指单位行政经过法定批准手续,要求职工在法定假日或公休假日从事工作的时间加点:是指单位行政经过法定批准手续,要求职工在正常工作日之外延长工作的时间。劳动安全卫生:又称劳动保护。它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法律保障安全技术规程: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指定的各种法律规范。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职工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消除职业病和各种职业危害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职业病: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有危害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长期影响所造成的人体器官的疾病。职业培训:(也称职业技术培训)是指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就业前职业培训:是指对新成长起来的、尚未进入职业领域的求职者所进行的初始培训,目的在于帮助其掌握某种基本职业技能、准备进入劳动市场的必要条件。学徒培训:是由用工单位招收学徒工,在师傅的直接教导下,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学习并掌握生产技艺或业务技巧从而成为新技术工或专业人员的一种培训方式。就业培训中心:是指劳动部门及有关社会组织为城镇待业人员和其他求职人员培训职业能力、准备就业条件而举办的独立的教学实体。学校培训:是采用规范的教学实体形态、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按既定学制,以规范的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培训教育。在职培训:也称职工教育,是对企业内部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提高教育。在岗业余培训:是指职工基本不脱离工作岗位,在坚持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培训,它是实现企业全员培训的基本形式。离岗专门培训:是指职工带薪脱产,进入学校或专门研究机关,从事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是由有权机构依照既定的技术标准对劳动者进行考试和考核,并对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有效技术证书的一系列职业能力认证活动。职业技术证书:是一定的职业培训活动结束,经考试考核及格,由劳动行政机关颁发的,证明其职业技术能力等级的证明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伤病、残废、生育、死亡造成劳动能力丧失或失去职业岗位等客观情况导致经济困难而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补偿和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职工福利:是指用工单位和国家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设立各种补贴、提供服务等形式,为职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所提供的物质帮助。劳动纪律: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职业道德:是指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完成岗位职责活动中形成的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光荣与羞耻,公证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文明与愚昧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工会:是代表和维护公人利益的组织,是工人运动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执。简答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密切的联系。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章。我国劳动法的作用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2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2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原则4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5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6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7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劳动法律关系特征1他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2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3它具有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特征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公民在年满16周岁时同时产生的。2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3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劳动就业原则1国家促进就业原则2平等就业原则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原则4劳动者竞争就业原则5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6禁止未成年人就业原则解决劳动就业的其他途径1发展生产,节制生育2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3办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扩大就业安置4开展职业培训事业,提高后备劳动力就业素质5采取多种办法,分流企业富余人员6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特征1它是以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为主的经济组织2它是由国家和社会扶持兴办的经济组织3它是劳动者生产经营自救的经济组织4它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劳动合同的作用1它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2它是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3它是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劳动合同的内容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履行原则1亲自履行原则2权利义务统一原则3全面履行原则4协作履行原则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况1因劳动者部符合录用条件或者有严重过错或触犯刑律,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2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或客观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3因经济性裁减人员,用人单位按照法定程序与被裁减人员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1在试用期内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不同1集体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工会或职工推举的代表,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个人,另一方是用人单位。2签订集体合同的目的是协商、稳定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关系。3集体合同内容是规定职工集体劳动条件,包括职工集体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劳动合同的内容是规定劳动者个人劳动条件,包括劳动者个人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4订立集体合同必须遵循合法、平等、合作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则应遵循合法;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5签订集体合同,需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集体职工讨论通过,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签订劳动合同,则由劳动者同用人单位签订。6集体合同适用于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全体员工;劳动合同则适用于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孤儿和用人单位。7集体合同规定了最低限度的集体劳动条件,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个人劳动条件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一律无效。我国当前工资法律调整的三大原则1按劳分配原则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的原则3用人单位自主分配和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原则我国工资立法的作用1可以保证职工生活水平的稳定和不断提高2可以保证合理组织劳动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3可以鼓励职工学习文化,钻研技术,提高职工素质和业务技术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建立最低工资制度的特殊意义第一最低工资制度是建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第二最低工资制度作为国家干预分配,可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保障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第三我国工资制度与国际劳工组织工资制度接轨。不得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1加班加点工资2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3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等劳动安全卫生的意义1有效地防止伤亡事故,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保证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2有利于改善劳动条件和减少繁重的体力劳动,保护我国劳动力3促进我国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发展职业培训的意义1加强职业培训是现代化生产的客观需要2加强职业培训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3加强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民族的素质4加强职业培训有助于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实现公民的劳动权法律调整职业培训的原则1先培后用、优质优用原则2需求导向原则3投资受益原则4效益责任原则
本文标题:劳动法名解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5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