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金刚川》观后感精选5篇
《金刚川》观后感精选5篇电影“金刚川”以抗美援朝为题材,通过精巧新颖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身无悔许国的故事。《金刚川》观后感【第一篇】20__年10月23日,电影《金刚川》正式上映,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躯无悔许国的故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一次听到、唱起这首志愿军战歌,就让我们感受到__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场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赞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课本照进现实,校园里传承“英雄赞歌”。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邱少云、黄继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英雄们面对艰难困苦时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把传统课本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下去,还可以把各类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搬上互联网,让群众能够更直观地“切身”感受中国近代史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让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在心中牢牢扎根。从电视走入生活,全社会唱响“英雄赞歌”。今天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守护的、用热血捍卫的、用生命换来的,是他们所热爱的土地、国家和未来。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口号”,而应当融入各类活动之中,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领域,推动抗美援朝精神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引导群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大力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从口号变为行动,工作中践行“英雄赞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动有落实。对英雄的怀念,就是把我们的敬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汇聚成洪流,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个人生死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永远铭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强化责任担当,把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提振干事创业激情的不竭动力,转化为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报国的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一步步埋头苦干,以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__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勇作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让我们共同把这曲赞歌一直传唱下去。《金刚川》观后感【第二篇】今天,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和我亲爱的妈妈去看了一部抗美援朝的电影,名叫:“《金刚川》”这一部电影很震撼,下面就让我来讲述一下抗美援朝的这一部感动的电影吧!第一视角:“队员”一开始,我们的一连正在快速的过江,突然,有一架B26轰炸机的榴弹炮直接炸毁了桥体4米,我们的5连工兵连抓紧修桥,美国的侦察机又接着出动了,顿时,1、2、3、4、6连都听到了响声,“是侦察机!隐蔽!”那时,我们的3个师动都不敢动,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侦察机返航的时间大概要10分钟左右才能到达他们的机场,接着,他才刚返航到一半,发现情况不对,又飞回来了,没错,就是那大概五分钟的时间,我们的工兵连—5连在这五分钟内修好了直径长达四米的桥。美国的司机疑惑了:“What?怎么这么快就修好了?我们起码要三天才能修好!”接着,他有轰炸了一次,不过,这回就没有这么顺利了。我方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科技和人口还都是很落后的,只有七门炮,两台另一边战斗用了,三台加急抢修,只剩下了两门炮,一个主炮位,一个隐藏炮位,主炮位在山顶,视野清晰,隐藏炮位在山半腰,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时,我放的主炮位,也就是关班长占领的炮位打下了1架轰炸机和2架侦察机,一片欢呼声响起了,又在当时,我方的喀秋莎火箭炮轰炸美军炮兵潜伏地点,是他们直接落后,美军只好返航了。第二视角:“敌人”有一位名叫:“秋莎·罗杰·比索”的人驾驶了B26轰炸机,直接对我们进行榴弹炮轰炸,接着又开启了扫射模式,使场上人数阵亡超过20人,在主炮位的关班长也阵亡了,当时隐藏炮位的张排长愤愤不平,直接去了主炮位,炸掉了那架轰炸机,敌方的“秋莎·罗杰·比索”已经开始滋血了,他立马缠上了绷带,非常没面子的返航了。第三视角:炮兵班第三视角是本场电影的主角,请不要离开哦!一开始,占领两架炮位的人开始了争吵,关班长说:“我来占主炮位,行不?”“不可以!”张排长有说道。最终,还是关班长占了主炮位。关班长一开始就被上次说的“秋莎·罗杰·比索”打得不堪一击,因为炮弹真的太少了,仅仅12发的炮弹,却让关班长打掉了3架轰炸机,和2架侦察机,最后因为没有炮弹而死亡。关班长很爱吸烟,所以张排长就在他的埋的地方插了三根烟,并一心想着怎么为关班长报仇,要知道,一个炮兵班只有10个人呀!但他却背负着这场战争和这些战友们能不能过江就靠它们了,最后,就只剩下了张排长一个人,他必定要和所谓的:“秋莎·罗杰·比索誓死一战!在张排长的左手和左腿残缺的情况下,张排长用左轮手枪点燃了草丛和草地和旁边的木头,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滋血,也没有火来止血,就只好在主炮位上为自己的战斗作出了最后的一点贡献,他右眼蹬着转变炮位旋转的方向盘,右手来调整炮位的上下,搂着的木棍来控制炮的左右,最后他和那个:“秋莎·罗杰·比索”去同归于尽。还有,到最后的关头,敌方的B29轰炸机使用燃烧弹去燃烧了桥体,最后一片荒凉,水下的岩石炸弹也启动了,桥体全部炸没了。第四视角:“桥”当燃烧弹烧完的时候,还有50多万人的大部队和一个连长,连长的眼睛被灼伤了,有500多人去扛着桥,即使被水淹了也忍着,不敢动一下,在最后的时候,在1950年10月25日凌晨5点07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准时到达金城!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金刚川》观后感【第三篇】金刚川看完了,张译说愿意用十发炮弹换班长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作为一部只拍了两个月的电影,这样的完成度已经算很不错了,整体值回票价。下面说说失望之处。感觉最大的问题不是节奏感欠缺导致的冗长乏味的嵌套叙事手法,而是故事皮下,暴露出的观念问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军为阵亡战友报仇,我方张排为老班长报仇,两边展开的仇恨厮杀。没错,高潮部分体现的是个人仇恨。张译这个角色的性格本是严谨认真,顾全大局,从整个战役总目标出发反复强调节省相当有限的弹药——却在老班长牺牲后失去理智把所有炮弹像不要钱一样一梭子打出去“打飞机”,看起来虽然爽了,有血性有“人味儿”了,可整个战略目标怎么办?大部队怎么办?如果每个士兵都把私人感情放在战斗任务之前,战争不要打了。现实中,铁原阻击战指挥官马兆民团长的那次最不情愿的选择——让嫡系部队当炮灰掩护大部队撤离——为了完成总目标,亲手选择让兄弟们牺牲,完成任务后宁可自己降级去做排长,与兄弟们在一线同生共死。这种战略眼光和冷静的判断力与坚定的执行力才是我们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这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美才是志愿军区别于普通大头兵而长久打动的地方。可惜编剧为了破除“无情战斗机器”的刻板印象,转而强调志愿军战士的个人情绪,反而使人物形象崩塌了。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片把高潮设为双方报仇雪恨,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战争双方都有牺牲,战争是残酷的。——很微妙地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而最终的“桥”的结局,虽然有所升华,却令我更加不是滋味:最后的胜利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人的肉体比木板铁石更能对抗美军的压倒性的恐怖轰炸?强行升华实在是暴露出编剧自己其实并没有想明白处于绝对劣势的我们,到底是凭什么去赢得战争的,最后只能归结于超人的意志力——按西方的说法就是被洗脑成了机器。其实老电影《上甘岭》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因为家乡可爱,因为人民对全新的未来充满期望,所以甘愿拼上性命;另一方面,是因为过人的单兵素质,多年战争练出来的高效组织形式,特别是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术战略意识。是素质与智慧,正义、崇高的信仰让这支小米加步枪的部队具备了超强战斗力,而不是血肉之躯和兄弟情这么单薄的东西。当然,单薄的思想也只能拍出单薄的故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中那个美国大兵才是全最立体的人物,源自其点到为止又恰到好处的细节,比如一开始的引经据典,到牛仔帽与塔台称呼的呼应,人家的每个举动都有明确的精神来源,因此立得住,真实。而反观我方的几个角色,导演说不清,所以假大空。这部片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但我不后悔买了票,反而说明这类题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挖掘空间和反思空间,什么时候导演编剧想明白了,能感动自己了,作品自然就会感动观众。《金刚川》观后感【第四篇】影片《金刚川》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中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敌我双方为了一座桥而在金刚川展开的一次殊死较量。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力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为了保证大军在指定时间到达,志愿军一次次舍生忘死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再次在银幕前徐徐展示给观众。看完《金刚川》之后感慨万分,讲真,现在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真应该多看看这样的电影,看看我们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看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得来的。那是无数英勇的先辈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了这片土地上美丽家园的铜墙铁壁,是他们的宁死不屈,捍卫这辽阔的浩瀚山河。长江黄河再汹涌,长城再坚固,都抵不过那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民族心。看完电影我更加深刻理解到,那个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靠什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从而告诉全世界,中国从此站起来了!如今能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在哪里。影片中的许多经典镜头至今在我脑海浮现,尤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军飞行员的一句话“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我时常回想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以前听过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他们不需要奉信神明,他们的神迹,来自他们的民族。”正如片中的那位幸存的美国飞行员所说,中国人不信神,但志愿军创造了神一样的事迹。桥面一次次的被炸毁,我们志愿军战士,以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精神又一次次的将桥修好。到最后,敌人使用了燃烧弹将整个桥面烧毁,敌人以为我们无法再修复而在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英勇的志愿军以惊人的毅力,为了部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金城,用血肉之躯构建起一座神一般的“人桥”。这部电影前期我就一直有在关注,看完后,我更加坚信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总在被一群又一群坚定而有信念的人证明着。从前是,现在也是。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也将始终铭记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服务社会,为新时代水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金刚川》观后感【第五篇】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__周年,进一步深入学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铭记历史和传承英雄精神,在总校和本校领导的关怀下,我有幸领取到了一张《金刚川》电影票,并按时参与观看。从影院大厅走出来的时候,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感慨颇多。下面是我的一些观后感悟。整部电影就是围绕志愿军修桥和美军炸桥所展开的一场对决。金刚川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河流最宽处达60米左右,在不借助桥梁的情况下无法通过。为了战争能够胜利,战士们必须要在金刚川上架设一座用来运输战力及物资的桥梁并保证其畅通无阻。但金刚川原有的大桥同一座人行便桥已被美军轰炸毁坏,为阻止桥梁的搭建,美军甚至将金刚川沿岸的树林摧毁。在敌方一次又一次的轰炸中,战士们向着修桥这一目标,顶着战火以血肉之躯一次又一次的修补。“一个战士,是脚步坚定、勇往直前的,是永远年轻、永远追求光明的。”真正的战士,是在战争激烈紧迫的情势下,每排间隔3米有序过河的高度纪律性;是高炮班排长张飞与师傅关班长的师徒情谊;更是在燃烧弹毁损全部桥体的惨况下,最后架起的人桥。影片中的一幕幕都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用生命守护初心,用身躯支起信念,在保家卫国、反对侵略上立场坚定,敢于亮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重新认识
本文标题:《金刚川》观后感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774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