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大众化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高等学校系统实施“因材施教”的综合研究与整体实践——大众化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申请人:刘洪一申请学校:深圳大学(盖章)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邮政编码:518060联系电话:0755-26535352传真:0755-26535600电子邮箱:Liuhy@szu.edu.cn广东省教育厅制二○○六年五月2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高等学校系统实施“因材施教”的综合研究与整体实践——大众化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项目类别√、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申报项目类别A、一般项目√、资助项目起止年月2006年5月—2008年12月项目申请人姓名刘洪一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8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副校长最终学位/授予国家硕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深圳大学邮政编码518060电话13602587261通讯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1997-1998外国文学本科生200深圳大学师范学院1999-2000外国文学本科生160深圳大学2001-2004比较文学研究生220深圳大学2001-2004中犹审美文化比较研究研究生260深圳大学3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4创新大学素质教育体系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犹太精神》全国外国文学学会一等奖近年出版专著7部,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多有介绍省、市奖多种项目组总人数职称学位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651241主要成员(不含申请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名章必功男1949.11教授深圳大学规划实施徐晨男1965.2教授深圳大学论证实施张祥云男1964.1教授高教研究所研究李宁女1966.9副研究员深圳大学协调陈晔女1978.11助教深圳大学资料4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项目的意义:“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生的入学人数急增,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幅度明显拉大;学校专业名目繁多,各专业知识的特征和所要求的能力类型在性质上日益相距甚远。这两方面的时代性变化凸现了“因材施教”的迫切现实性。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形下,对待不同学生特别需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专业特别需要“因材施学”。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特性和知识的特点,以“因材施教”为设计主题,在制度和机制上系统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保障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大面积地培养出高水平、多类型的创新人才。其二,现代高等学校所强调的“素质”理念和“创新”观念,也必须在“因材施教”设计主题的主导下,才能获得一种普遍的效果而不是个别事例的点缀性标榜。以“因材施教”为主题的组织系统设计和实施是实现所有教育价值的主干性工程,是基础性工程,这正是它作为教育的永恒性主题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所在。其三,强调在制度和机制上,立足大学整体,系统设计体现“因材施教”的组织性质的制度导向、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超越了“因材施教”的传统理解局限,即超越过去人们仅仅停留或局限于师生关系范围的理解,似乎因材施教仅仅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学校也要考虑的问题,仅仅是教育过程的个别事件而不是普遍事件,仅仅只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事情而不是也可以以学生为主导的事情。本项目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现代高校务必将追求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原则,从特定的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关系层次提升到整个高校教育的大系统的高度来加以贯彻。现代高校规模化、标准化的分类(专业)教育方式,不但不排斥“因材施教”,反而为这种教育思想的深入贯彻搭建起了更为科学和完整的系统平台,这种大系统平台上的“因材施教”的实施方式与实现途径更为复杂,科学性要求更高,它追求通过多方面、多因素的科学协调整合过程或系统构筑过程,达到学生主观志趣与其个性特质的统一;学校专业教育与特色人才成长规律的统一;“施教”内容与培养对象的“材质”和社会需求的统一;围绕诸多方面的统一协调,进行氛围的营造、制度的设计、组织的调整、机制的创生。从个意义上说,本项目的开展既可以说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又可以说是对教育教学探索之路的本源重返。5现状的分析:本项目的开展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逻辑延续与深化。多年来,学校为了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全面推进本科素质教育,积极探索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教育模式。坚持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通过确立素质教育的五项指标,设计素质教育课程组合,创建素质教育培养基地,设置素质教育实践学分,开展素质教育测评,建构素质教育激励机制,改进公共课程教学,调整教学计划,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融入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以全面学分制培养自主精神,以双学位、主副修、拓展专业宽度,以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拓展专业深度,以附加难度题考试、免修考试、发挥学生学习潜能,以组建学生专业创作室、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和学生艺术创作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和成果,是我们将教育教学系统改革整体聚焦于“因材施教”主题的深厚基础。6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改革目标:立足于这样一个认识:现代高校必须将追求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原则,从特定的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关系层次提升到整个高校教育的大系统的高度加以贯彻。为此,需要用宽阔的视野和思维,用主动的战略运作方式,整合学校软性和硬性的相关因素,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建构和营造一个大系统平台上的、具有组织保障、制度引导、技术支持、机制契合、以学生为主导性质的“因材施教”开放性工程,从而逐渐实现学生个性潜质与主观志趣的科学整合、学校专业培养计划与特色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整合、专业划分与学生选择专业的科学契合、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改革内容:①搭建教师网上档案。应用现代网络先进技术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建立一个反映其教学、科研成果的动态、详细的网上档案并在校园网公布,档案内容包括教师的活动图象以及专业特长、所获成果和联系方式。在这个网络平台上还搭建一个师生直接对话沟通的渠道,以便学生能比较具体充分地了解教师的情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教师的课程和指导。②建立网上课程资源库。一些比较成熟的、适合网上教学的课程,可以挂在校园网中,以便学生完全按照他的选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修学分,教师采取多元渠道进行辅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③实施差异施教策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开发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拓展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相结合。④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全面的学分制。建立起完善的以选课制为核心,导师制、副修制、弹性学制和学分绩点制等为辅助的全新教学管理模式,允许本科生提前毕业和推迟毕业,允许学生一边工作一边选修学分,学分在八个学年之内修够都可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⑤在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试行“同学导师制”,以作为“导师制”的补充。通过系列鼓励措施,引导本科生与水平较高的同学,包括高年级同学和研究生建立起多种方式的学习机制,开发学生自身的因材施教资源。⑥开拓大学相互联合的网上课程共建共享系统。使学生有更广阔的课程选修机会。开发非本校的社会7人士为本科生提供网上课程的资源,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确定利益关系,从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⑦探索自主性专业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多维性学习,交叉性学习,超前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从而达到高效性学习状态。⑧改革公共政治理论课和外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⑨推行案例教学和问题性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⑩进一步完善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以及做人教育的软性系统和运行方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站在高校大系统的整体高度建立起符合因材施教设计理念并具备相应功能的,在组织结构、制度保障、技术支撑、机制契合方面协调一致的开放性工程。8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项目作为一个课题会有结题,会有阶段性成果,但作为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它不会随着课题的结题而结束,不会随着课题的完成而完结。从理论上说,这是一项永不停歇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毕其功以一役,本课题如同教育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一样,可以追求至善却不可能“止于”即停止在“至善”境界中而不需努力却可不下滑或下坠,它总是需要我们每一天的不停努力才能经常处于这样的境界。那种教育改革课题或项目可以一次性完成的观念是危险的,也是违反教育本性的。开展教育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要有这样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教学进步的积极的可持续力量。以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和实践,仅仅是有利于在某个阶段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形成突破,它是我们长期追求因材施教理想的一个阶段性促进。因材施教的综合研究和系统实施是我校一项不会停歇、不会完结的事业。这是我们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必须首先认识到的问题。本课题实施:首先成立因材施教改革项目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各部门并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在全校上下掀起一个围绕因材施教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激活思想,深化认识,达成共识;全体师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反省个体自我,揭示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系统、综合实施因材施教的整体方案;分解任务,各司其责,进行试验或实施。方案实施的原则是在充分调动大家参与课题的积极性的前提下,将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过渡到自下而上的展开方式,将课题融入学校日常工作,融入师生日常活动之中进行。与学校工作的周期性日程表不相冲突。鉴于本课题的特殊性,本课题开展的时间跨度最好是三年以上。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学校当前正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学校以评促建,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难得机遇,这就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时间入径。学校领导班子已经形成共识,将本课题中所要实施的主要内容写入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学校将在资源、管理等方面全力推进本项目的实施。深圳大学具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历史传统,学校当年形成的“自立、自律、自强、脚踏实地”的校训就反映了本项目所要追求的教育境界。学校已经积累了大量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有一大批优秀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学生更是对本项目有着极高的期待。这一切,为本项目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深圳大学有能力有热情为本项目卓有成效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9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预期推广、应用范围、受益面等)对成果和效果的理解: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性项目所获得的成果,应该更多的注重师生的行为性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制度性变化,应该注重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实际效果而不是文本世界中所阐释的表达性成果。本项目的成果形式包含文本性的,但这不是主要的。我们不提倡发表数量巨大的所谓论文和报告,提倡凝练文字,锤炼出精品文本。项目开展的主要精力不在文字层面,而在乎对“生活世界”所作出的真诚投入与真实理解。成果的最高形式是:学校氛围的改变,学校全员进入了一种良好的对话关系,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文化深入到了学校全员的内心,变成了一种普遍被接受的价值,并深入到了全员的生活方式之中。本项目成果的根本部分具有生长性而不具有复制性,应用范围主要局限在本校内。本项目的成果将在学校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教学制度、课程实施、教育技术、师生内部精神与外部行为等实际“生活世界”中得到真实的体现。作为一项学校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教学改革项目,它将影响到全体师生。这是一项可持续的项目,它将反映在学校的制度安排
本文标题:大众化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8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