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思政报告5篇【导读】这篇文档“思政报告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思政报告1思政报告历年来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为了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各个省对于环境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温州市于2000年7月启动了温瑞塘河全面整治。我区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了专门的机构,全区动员,开展整治。清淤、截污、管理、调水四管齐下,配合沿岸治脏治乱拆违章和精品工程建设,以实现温瑞塘河“河床变深,河面变宽,河岸变绿,河水变清”的目标。塘河沿线21万平方米违章建筑被拆除,投资9.24亿元的水上公园建成。温瑞塘河——温州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之骄子。回首过去,一勺勺洁净的河水为你我洗礼,一股股甘甜的“乳汁”抚育我们茁壮成长。如今,清澈美丽的河水已不再,嬉笑游泳的场景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不堪入目的垃圾,是一池从早到晚会变很多种颜色的污水。养育着无数温州人的母亲河,为什么到了如今令人扼腕叹息的地步?温瑞塘河两边的文化建筑,比如古寺庙,古建筑,古榕树等等,都在逐渐消失之中,了解塘河两岸的文化已经是刻不容缓了。我们实践队对南白象(在塘河水系子属河流沿岸)进行了关于温瑞塘河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并且对当地居民进行了访谈。首先我们实践队在开始几天走访了南白象的的老人和一些当地的居民,了解了温瑞塘河的过去和现在,已经它的治疗情况。南白象的居民都非常热心地帮助了我们,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根据当地居民回忆:“1981年的时候买菜,半夜坐船到市区南门进蔬菜,再用船运回来挑着担子卖,渴了用手捧起河水就能喝,那水清得能看见底的。”潘桥镇岷岗村村民阿荣说起过去的“母亲河”,饱含情感。而当年人们眼里美丽的温瑞塘河,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却产生了诸多水环境问题,美丽的塘河不再美丽了。河床由于长期缺少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入河,导致河床淤积,造成蓄水、过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防洪排涝,也造成大面积的内源污染。更有许多河段水体发黄、发黑、发臭。那因污染而发黄、发黑的河水,还被人们戏称为“黄河”与“黑龙江”。塘河成了污染集散地。一些人或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河道进行了填埋和侵占,不但影响了城市的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更使温州城失去了原有清晰的河网脉络,江南水乡也渐渐名不符实了。据统计,有85%的河道相继被侵占过,而且这种情况还在继续。接着我们去参观了塘河两岸的古建筑和一些寺庙,和庙里的道长一起讨论温州的文化和一些古寺庙的发展前景。据道长讲,温州近年来,政府对当地的古文化保护非常非常重视。温州地区七百万人口,四百万信奉佛教,两百万信奉基都教,还有一百多万人则信其它什么教都有.但是,不管信什么,众多信教陡都自称无神论者,跟本不信任何什么神了佛的.只是温州人的先辈们多以信奉佛教居多,后辈人只是随父辈意原,信与不信都无关紧要。还有一个原因,温州商人多,温州商人比如开张,等等什么重要日子都是去庙里选取好日子,以佑自己生意红火.诸如此类的等等,所以温州的寺庙特别多,形成了温州特有的文化。我们还向道长了解了温瑞塘河的治理情况,以及塘河两岸的古文化。接着我去了仙岩,得到了仙岩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仙岩政府门口开始宣传保护温瑞塘河。根据我们多天的调查以及问卷和访谈,我们得出了一下的结论。塘河现状2008年,浙江省政府将温瑞塘河治理列入新“811”环境整治计划,根据整治要求,力争到2010年,“脏、乱、差”的现象得到彻底整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城区主要河道消除黑臭现象。我们通过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了塘河现在存在的问题。第一,从问卷中我们得知,温瑞塘河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工业废水的排放。众所周知,污水是治理河水的最大的敌人,政府怎么就不管呢?当地老百姓对此很愤怒,说政府不管。在现在,政府往往把经济放在首位。所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普遍存在。第二,在南白象,我们发现塘河周边的自然环境,卫生状况不是很好。虽然在去年,当地政府在塘河两岸按上了护栏,种上了一些树,分离出一些绿化带。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是由于居民乱扔垃圾造成绿化带的破坏。第三,据大多居民反映,塘河变脏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地人。塘河两岸大多是平房,住的都是外来的打工人员。外地人生活水平不高,生活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总是把生活污水排入湖中。第四,上级领导不够重视,每次来巡视过于形式化。据村民讲,定期都会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面对那么脏那么臭的河水,他们难道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吗?温瑞塘河的治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十年的治理有点成效但是问题还是很多。当地人对塘河治理的态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村民已经认识到温瑞塘河治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可是大多数人仍然把垃圾和生活污水倒在河里。一位村民表示“大家都倒在河里,所以我也就倒在河里了。第一,大多村民对塘河的治理情况很不满意。当我拿着问卷进入村民家时,当得知我的来意时,平时纯朴的村民开始很愤怒。他们主动帮助我做问卷。并且主动把我带到河边,让我看河水的污染程度。河水都开始发黑了。据了解,多数外地人都把粪便等排泄物直接排入河水。当我向一位老大爷询问时,老大爷说,他已经向政府多次反映了,但是政府不管。据老大爷讲,附近的外地人大约在晚上6点到晚上12点开始向河中倒生活污水,那段时间河面上到处都是排泄物,两岸的居民都臭的紧闭房门。老大爷说,政府不管,后来把附近唯一的公厕都封了。第二,外地人对温瑞塘河的治理不抱有希望。据一位在塘河边居住了10年的外地人说,在温州十年唯一见塘河两岸干净的时候是上级领导来检查的那段时间。家住塘河边的叔叔说,塘河两边总是堆满了垃圾,并且垃圾清理的时间总是很晚。塘河两岸的外地妇女反映,南白象的公厕太少,并且收费很贵。她们表示“不让倒河里,你让我倒哪,总不能带回家吧!”第三,当地的老人对塘河的治理有一定的期望。他们表示“塘河治理主要看政府,政府如果重视了,一定可以治好的,毕竟政府起带头作用。”政府首先应该做好到头作用,要加强对下级的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塘河两岸外地人员的问题,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还有就是污水的问题。保护母亲河,到底谁的责任更大呢?调查得知,大部分村民表示普通群众的责任更大点。只要人人都注意环境保护,人人都视河流为自己的家园,不倒生活污水和垃圾,温瑞塘河的治理工作就会很容易展开。也有一些人表示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毕竟温瑞塘河的治理是需要经费的,并不是说,我们自觉保护就行了。工厂里排出来的污水就不是我们所能制止的。由此可见,虽然村民们对河流的污染状况感到愤怒,但实际上也参与了塘河破坏的行为。绝大多数村民的环保意识并不高,他们只感叹曾经清澈的河水不再,却不曾思考过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当然也有部分村民表示了保护母亲河的决心。温瑞塘河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一个温州人去努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宣传。如果你的家就在塘河岸边,那么请不要再随意向河中倾倒垃圾了。垃圾随波漂荡,无疑是对塘河风景的一大抹杀。爱护母亲河,请手下留情,别为了自己一时的便利,而让塘河背上脏乱的恶名。如果你的工厂建在塘河附近,请你严格按照环保规定,管好工厂的三废排放,别让黑臭的废水,未经任何污染处理就直排塘河。各种工业废水不仅是塘河水变黑、变臭的重要原因,也对塘河水系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不向塘河排污水,就是为社会、为子孙谋福祉。如果你是一名关心塘河命运的热心市民,不愿袖手旁观,默默无语,那就积极参与护河志愿行动,或者把你与塘河的故事写成文字告诉我们,唤起更多人对塘河的关注与热情,或者通过“护河热线”把你对治河的好点子、好建议悉数道出,为治河行动出谋划策。人心齐,泰山移,整治温瑞塘河也应如此。因为爱塘河,所以我们对今后的治河之路应该充满信心;因为爱塘河,所以我们用了所有的勇气和热情。相信终有一天,清水、蓝天、杨柳拂堤,会成为这个城市最美的风景。汇报人:09教育技术杨梦婷思政调研报告2“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调查报告xxxxxxxxxxxxxxxx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相悖的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调研时间:2011年5月2日到2011年5月27日调研地点:湘潭县调研对象:农村收入与支出调研目的:探究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调研方法及方法论证: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难题之一:乡村债务问题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二、乡村债务成因分析1、财源有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区并乡、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等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村集体不再有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五统三提”、农业税附加等乡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消失,乡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多数被取消,预算外收入锐减,乡村集体收入来源被逐渐抽空;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曾经红火一时的乡镇企业,在90年代纷纷破产倒闭或改制重组,每个乡镇每年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企业管理费收入顿时化为乌有2、财源流失严重。分田到户后,村级集体财产被一分而尽;撤区并乡、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人情税、关系税、税收征管力度不够,导致税收不能按国家政策足额征收;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税费收缴缺口大,尾欠收缴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实行分税制以来,一定四年的乡镇税收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不能完成的乡镇只能高价买税(20~30%的手续费)或高息借贷垫交.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由于经费紧张,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为确保正常运转,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路,以项目建设为幌子,通过非正常途径,采取非正常手段,争取上级支持,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
本文标题:思政报告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88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