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我国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来源: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配置是指各种人员在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人力资源配置效益体现在收益和成本的对比关系上,即以较少的人力资源成本换取组织收益的最大化。运动员与教练员是竞技体操后备培养系统中核心的人力资源,本文从竞技体操运动员、教练员在不同空间的数量结构分析出发,对竞赛成绩与人力资源之间的数量对比关进行研究,考查各省(区市)第1I届全运会与北京奥运会竞赛效益,以其为实现我国竞技体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提供参考。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文献资料法通过2008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收集了我国各省(区市)竞技体操一、二、三线运动员与教练员数据,通过第10届全运会官方网站与新浪奥运网站获得了各省(区市)在第11届全运会、奥运会竞技体操比赛中的成绩。(二)数理统计法(略)二、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资源的整体配置状况就是指各种资源形态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数量分布,这种分布状态决定了资源的配置状态“]。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重点从我国各省(区市)竞技体操在队运动员、教练员资源在空间与数量维度上的分布特征进行考察。(一)各省(区市)运动员资源配置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黑龙江与西藏7个省(区市)外,我国有23个省(区市)开设了竞技体操项目的训练(见图1),目前,全国一、二、三线体操运动员在训规模共7378人。省均在训运动员数321人,标准差231人,变异系数为72%,各省(区市)体操运动员资源分布不均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区市)运动数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训规模保持在700~1000人之间,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广东,湖南,四川I;第二层次在训规模保持在200~500人之间,依次有湖北、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第三层次在训规模保持在200人以下,包括辽宁、吉林、天津等省份。各区域运动员资源统计显示,东部地区在训运动员为3106人,占42%,中部地区为2409人,占33%,西部为1863人,占25%,说明东部地区运动员资源配置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综上所述,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资源配置失衡,进一步普及体操运动的发展,充分发开运动员资源是保障我国竞技体操长久不衰的重要条件。(二)一、二、三线运动员数量配置合理的”金字塔“后备人才资源结构应该具备宽厚的塔基、塔身与较窄的塔尖,但从目前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选材结构来看,大约从13名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运动员中挑选近3名二线队员,从不到3名二线运动中就要挑选1名一线队员(见表1),选材范围非常狭窄,现有后备人才资源数量与结构状况难以支撑我国竞技体操的持续走强。从各省(区市)的情况来看,广东省一、二、==三线运动员配置较为合理,比例为l:4.97:25.16,三线在训规模较大,一、二线队伍有较大的选材空间,本次全运会广东省体操成绩积分高居榜首,表明合理的人才配置结构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大部分体操强省现有的后备人才配置状况令人堪忧,如湖北(1:5.84:8.O0)、江苏(1:0.46:5.34)、浙江(1:1.24:9.48)、北京(1:1.79:4.79)、天津(1:3.56:6.22)等省市,三线在训规模过小,从不到10名三线队员中就要挑选1名一线队员。这些省份暂时还能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从长远来看,没有理由再能把这种优势延续下去。后备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效益慢的特点,某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急功近利,纷纷走人了自己不培养而直接引进”成品“或”半成品“的怪圈,人才资源的无序流动对我国体操项目的整体发展相当不利。综上所述,我国体操项目后备人才配置结构不合理,选材面狭窄,不利于我国竞技体操的长远发展。(三)教练员与运动员配置比例状况运动员与教练员的数量比例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人力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的比例是保障训练质量与兼顾训练效益的前提条件,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见表2),平均8.8名体操运动员配置1名教练员。其中,一线队伍中平均1.77名配置1名教练员,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编制定员标准为4~6名运动员配置1名教练员[4],可见,我国竞技体操一线队伍教练员严重超编;二线队伍平均7.16名运动员配置1名教练员,与国家体育总局6-10名运动员配置1名教练员的定员标比较符合;三线队伍中13.36名运动员配置1名教练员,稍微超过了国家体育总局8~12名运动员配置1名教练员的定员标准上限。一线队伍教练员数量配置超编较为普遍,可能与退役后运动员的安置有关。三线队伍教练员数量缺编与近年来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办学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无关系,如办学规模萎缩,经费投入有限,往往采用压缩编制的办法来提高办学效益。各省份一、二、三线运动员与教练员配置比例的离散程度较大,其中一、三线队伍配置比例离散程度超过1O0%.究竟什么样的运动员、教练员配置比例是合理的呢?还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从几个体操强省的情况来看,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二、三线队伍保持着较大的配置比例,平均1名教练员所带运动员高者达3O人以上,然而,北京、江苏、上海二、三线队伍配置比例相对较小,平均每名教练员所带运动员在7人以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省份一线队伍运动员与教练员配置比例相当接近,除了江苏省平均每名教练员所带运动员超过3人外,其余省(区市)均保持在1~2人之间。综上所述,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与教练员配置比列差异较大,体操强省现有的配置比例是否值得广大省(区市)的借鉴,还有待证明。(四)竞技体操人力资源配置与”两运战略“的关系经统计,各省(区市)一线运动员数量与奥运会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79(PO.05),与全运会得分相关系数为O.467(PO.05);各省(区市)总体在训运动员数量与奥运会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77(PO.05),与全运会得分的相关系数为O.554(PO.01)。数据表明,各省(区市)运动员资源配置更加利于”全运战略“的全面实施,相反,各省运动员数量配置与奥运成绩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很大,说明”奥运战略“的导向力度不大,”全运战略“在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资源配置中起着更为基础的作用]。同样从教练员资源配置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各省(区市)一线教练员数量与奥运会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O.347(PO.05),与全运会得分相关系数为0.519(PO.01);各省(区市)总体在聘教练员数量与奥运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47(P0.05),与全运会得分相关系数为0.597(P0.01),也表明了各省(区市)重点围绕”全运会战略“目标进行教练员配置,与处于全国最高端的”奥运战略“存在一定的冲突。实际上,从各省(区市)第11届全运会与北京奥运会体操得分的相关分析来看(R=0.229,P0.05),也证各省(区市)在”两个战略“上存在的冲突,对实现”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战略目标有着一定的消减作用。三、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人力资源配置效益人力资源配置效益体现在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上,通过合理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是资源配置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各省(区市)全运会与奥运会的体操得分作为收益,以运动员与教练员资源数量作为投人成本,分别对各省(区市)人力资源配置效益进行计算。(一)运动员资源配置效益运动员是训练竞赛的主体,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分别从各省(区市)一线运动员与一、二、三线总体运动员两个层面对配置效益进行计算(见表3o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一线运动员全运会效益为2.5分/人,奥运会效益为1.2/人,一、二、三线总体运动员全运会效益为0.13分/人,奥运会效益为0.O7分/人。从离散系数来看,各省(区市)竞赛效益的差异很大,其中以奥运效益的分化程度更大,从一级运动员的情况来看,四川省全运会效益超过5分/人。居全国首位,其他省(区市)全运会效益均在5分/人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虽然近年来竞技体操进步很快,但”两运“效益并不高。河北、辽宁、吉林、重庆4个地区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训练规模,但在北京奥运会与第11届全运会上没能得分,暂时还没有体现出竞赛效益。全运会与奥运会效益进行相关分析显示(R=0.225,P0.05),各省(区市)”两运“效益匹配程度不高,大部分地区以突出全运效益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北京、湖北、湖南四地区奥运会效益反而高于全运会效益,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湖南、湖北近年来一线队伍急剧萎缩,高水平队员相继退役,可能是造成奥运会效益反而高于全运会效益的原因。运动员资源配置效益缺乏前期研究理论成果的支撑,究竟保持怎样的效益对比关系较为合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从理论上讲,全运会效益应该大于奥运会效益,一线队伍效益高于二、三队伍效益,一线队伍竞赛效益越高,二、三线队伍配置效益越低说明选材面广,优秀运动员竞争实力较强。如江苏省~、二、三线总体运动员配置效益较高,与一线运动员竞赛效益差异不大,反映出后备人才储备不够,选材面狭窄的隐患,实际上,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经济上的优势,直接从外地引进高水平运动员,对内部培养等基础工作有所放松,这种做法对我国竞技体操的长远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教练员资源配置效益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主导者,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非常重要的资源因素。在当前体制下,执教成绩是评定教练员业绩的重要方面。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一线教练员第11届全运会配置效益为3.9分/人,北京奥运会配置效益为2.18分/人,一、二、三线总体教练员全运会配置效益为1.13分/分,奥运会效益为0.63/人,各省(区市)教练员配置效益离散程度较大。其中,贵州一线教练员全运会配置效益为29分/人,居全国之首,贵州体操在本届全运会上得分较多,而教练员配备较少,所以全运会效益很高,体操项目很可能成为贵州第二个金牌增长点。在体操强省中,广东、江苏、福建、四川I一线运动员的全会效益较高,但湖南、湖北、浙江等省份的全运会效益并不高。同样,一线教练员”两运“配置效益相关系数(R一0.161,P0.05)与总体教练员”两运“配置效益相关系数(R一0.084,PO.05)显示,我国竞技体操教练员全运会与奥运会效益高度不匹配,这肯怕与各省(区市)体操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无关系,各级训练单位均围绕各自的竞技体育战略目标进行教练员资源配置,”奥运会战略“位于”全运战略“、”省运战略“与”区运战略“的最顶层,如果没有更好的机制加以引导,很难在全周范围形成以”奥运战略“为中心目标进行教练员资源配置。本论文网专业从事业务代写硕士论文!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计算机硕士论文四、结论从各省(区市)空间维度看,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资源配置离散程度较大,按资源数量可分为四个层次,从经济发展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体操运动员资源较为丰富。一、二、三运动员配置比例不合理,集中表现在二、三线队伍规模过小。选材面狭窄,难以支撑我国竞技体操的持续走强。一线队伍教练员配置严重超编,二线队伍教练员配置基本平衡,而三线队伍教练配置处于缺编状态,各省份运动员与教练员配置比例差异程度较大,体操强省三线队运动员与教练员配置比例较大,而一线队伍比例很小,究竟保持怎样的比例有待一进步实践与研究。各省(区市)之间体操项目竞赛效益离散程度较大,大部分省(区市)运动员与教练员资源配置以突m全运会效益为主,”全运战略“在我国竞技体操人力资源配置中起着更为基础的作用,”奥运战略“引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参考文献[1]周珊珊。资源配置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44~45.[2]彭新宇。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益问题[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233~235.[3]尹忠红。吉林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4]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和《关于(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若干问题的说明》的通知[z].人职发(1994)17号,2003-07-23.[5]吴希林,袁守龙,等。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项
本文标题:我国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9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