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篇【导读】这篇文档“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第1页《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授课人:西宁十四中马继福2004年10月13日教学设想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二、讲读课文1、读1、5段,讨论问题。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②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提示: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讨论问题:第2页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①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中心句“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满足”)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⒋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⒌角色表演人物对话: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三、小结: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四、作业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附:板书设计胡同文化汪曾祺文化: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多: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奇:奇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静:静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北京人的生活:封闭自足忍耐十四中文化学习生活老师管理风格《胡同文化》教学设计2胡同文化东宝子陵职高李维华●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思考、讨论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2.朗读、揣摩、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明确: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二、介绍胡同、作者、序言三、阅读、感知1.积累词语嫌喧闹安土重迁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烦躁凭吊衰草离披无可奈何席卷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第15段,“再见吧,胡同”。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3.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四、具体分析㈠关于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㈡胡同特点那么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呢?请浏览1~4段,思考: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那些特点?明确:正、奇、多、静㈢胡同文化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胡同文化有这么多的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请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明确:1.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2.“处街坊”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3.北京人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一个“忍”。4.满足――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读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明确: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推荐一个学生再朗读。全体学生再朗读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明确: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比较阅读:“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5.“忍”你怎样评价北京人的“忍”?明确:是生存法则,明哲保身;生活小事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和谐,深灰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社会就没有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全体同学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四)体验感情1.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明确:最后三段2.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3.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探讨: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明确: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明确:“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效果完全不同。是口头语,但无京味儿,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学了汪老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你有什么启发或感受?明确:雅俗共赏,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4、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中找出三个词语。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汪老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面对现实,他也有超脱理智的一面,改革之后,新思潮新文化将会兴起的。5、我们准确的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应用中速朗读。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字中常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例如“东去!”“西去!”“唤头”“惊闺”“挪窝儿”“处街坊”“待姑奶奶”“闹学生”“过学生”等等。五、小结、扩展汪曾祺的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1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读这篇文章,并不使读者觉得累,而是从中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增长见识;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与北京胡同市民相类似的感觉;散淡、平和、自足;作者确实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附:板书设计胡同文化汪曾祺介绍胡同胡同文化布局:方正居住:安土重迁、封闭影响:北京人的生活交际:自闭、随意北京人的思想娱乐:闲适取名:与生活密切相关饮食
本文标题: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3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