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课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目录1、主报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12、附件1:校企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调研报告………………….….103、附件2:订单式培训模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184、附件3:校企“双导师制”技师培养模式研究……………………...…….255、附件4:“培训不离岗课堂在现场”---校企合作共创培训新模式……..316、附件5:订单式培养“海水淡化”项目协议及培训计划………………36-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践,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主要模式进行了全面梳理及总结,并对今后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就校企合作方向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我校开展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时间已不算短,凭借背靠首钢公司各生产厂矿的有利条件,在日常教学活动、学生管理等方面均有各式各样的校企合作活动的展开。但在初期限于对校企合作意义认识的肤浅,使得开展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局限在学校借助背靠企业的优势完成在校学生的生产实习活动和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作兼职教师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方面只考虑了需求,但对企业的服务考虑不多;而企业也因在人才资源上无太大的需求,对校企合作上一般积极性不高。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相关政策的颁布,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在当今大环境下学校继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迫使学校和企业双方不得不对“校企合作”这一具有较长历史的话题进行再思考,对校企合作的内容进行再创新和再实践,以充分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和进步。1.对校企合作意义的再认识1.1校企合作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2006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国家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现实需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1.2校企合作符合技师学院建设的有关标准,是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200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培养高级工必须实施校企合作,并作为技师学院评估的指标之一。技师学院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其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与-2-建设,了解企业的技术进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企业需求的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盲目的培养。同时,作为授业者的教师只有走进企业才能了解企业,才能使自己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相应的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这种变化除了教师自己的努力之外,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校企合作”作为一项学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是符合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1.3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下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需求的体现。作为职业学校招生单纯地依靠上级批准的计划已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走到市场中去开拓生源,企业则是一片最好的待开垦的良田;同时,职业学校要发展,离开了向现场学习的可能就意味着衰败,谈何发展。作为畅游于市场经济的大海之中的企业,谁掌握了更新的技术,并拥有掌握这些技术的员工,谁就能获得成功;其中,掌握更新技术的员工则是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博弈的最有力的武器。校企双方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及各自的优势就决定了进行校企合作是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1.4校企合作过程之中校企双方的关系在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双方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紧密合作的关系。企业有技术,但缺乏足够的传授能力,不能将技术及时、系统地传授给职工,并运用于工作之中创造价值,特别是那些新厂建设和旧厂技术升级改造的职工岗前技术培训活动中多有发生。究其原因,皆因掌握技术是工厂技术人员的长处,但将技术传授于人则大多是技术人员的短处,弃长扬短,焉能成功。而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但教师并不能及时全面掌握现场技术,特别是那些新的技术和那些在旧技术基础上升级的新技术。在职工培训中就出现了讲的内容与职工想要掌握的知识差距较远,对职工尽快掌握新技术帮助不大,出现学习不解渴的现象,使培训效果打了折扣,企业不能感到满意。同理,将已知的技术和知识传授于人是教师的长处,但如何能够掌握新技术则是教师的短处了。如此,“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劣一目了然,取长补短就是双方合作关系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犹如一人的大脑与喉舌,有了充满技术与知识的大脑,没有喉舌的协助,大脑中的技术与知识就不能传播给他人,也就无法发挥其作用;空有一副百灵般的喉舌,但没有了充满技术与知识的大脑,说出来的只能是“废话”了。校企合作,扬长避短,双方的长处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双方的需求也得-3-到了满足。工厂的新技术得以贯彻到每个操作者,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学校建设得到了发展,教师得到了知识的更新、补充与现场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有赖于双方在合作中对双方关系的正确把握。2.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依据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目标不同,则培养的模式亦可有多种多样。近几年,我校与首钢相关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主要采取的模式有:订单式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企业办学”培养模式等等。2.1“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是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合作形式,它即包括了学校以自己的教学优势为企业培养人才,也包括了企业利用实践优势协助学校培养在校学生。近几年,为配合首钢搬迁改造及“一业多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我校所承接的多项首钢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的工人技术培训工作,如:首钢第一线材厂高速线材精品车间改造,新建首钢冷轧带钢厂、首钢迁钢公司炼钢厂和2160热轧带钢厂职工岗前培训,首钢机械厂海水淡化班项目等,这些订单式培训项目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订单式培训模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即职业针对性,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企业的相关岗位制定的,在培训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订单式培训模式符合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求,企业有主动性,特别是对于新增劳动力,企业由被动选择转向了主动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和忠于企业的劳动力。再者,通过订单式培训模式带来了校企合作观念的转变。学校的市场意识会更强,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会发生转变,将更加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由此也会对职业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信任,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更强。订单式培训模式与其他培训模式不同,这就决定了它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程序,简单地照搬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我们对订单式培训模式的理解及其特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资料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储备、授课方式的选取等各个方面积极创新,采用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方式或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予以改进,使得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企业的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在满足厂方对人才的相关要求前提下,根据接受订单式培训的人员结构的-4-不同,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这样针对性更强,又能满足企业对不同阶段的培训结果的要求。例如,在承担首钢第一线材厂高速线材精品生产线改造的职工岗前培训中,参加培训的生产操作人员均是由本厂各个轧钢车间抽调人员组成,这批人员具有一定的线材轧制生产实践经验,但轧钢理论基础十分薄弱,对高速线材生产技术及设备相关知识的拥有程度很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看见过高速线材的生产过程及设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定了以相关轧制理论为基础、高速线材轧制生产知识为主体的培训计划,既对相关的轧制理论进行了补课,又对高速线材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了大量的介绍,使学员们的轧钢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高速线材生产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种提高在高速线材车间投产以后的生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车间达产快,生产稳定,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承担新建首钢冷轧带钢厂职工岗前培训中,与高速线材车间职工培训不同的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均是由即将毕业的不同专业的在校大中专学生组成,这批人员的大多数人不但没有轧钢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也没有见过轧钢生产的过程。针对学员构成情况,结合厂方对这批学员的岗位定向和学员原学习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制定了包括金属学和轧制理论、冷轧带钢生产工艺、轧钢机械设备、冷轧专业英语及素质培养等课程在内的培训教学计划,突出了将学员作为高素质轧钢专业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为第二阶段实习培训打基础的宗旨。显然,这与首钢第一线材厂高速线材精品车间改建职工岗前培训有了很大的不同,充分体现出了订单式培训模式的教学特点。▲校企双方共同选派优秀教学人员基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校企双方均应委派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学校教师为主,企业技术人员为辅。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要求应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现场实践能力的教师,主要负责培训理论课的讲授工作。对企业委派的技术人员的要求是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对新建项目比较熟悉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的讲授工作。二者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对校企双方的要求“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不仅对校企双方选派的参与教学人员有要求,对合作双方的管理层也有要求。学校应发挥教学和教学管理优势,提供优秀的教师和有效地教学管理经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学目标的达到。企业应发挥自身的实践和技术优势,协助教师熟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为授课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提供帮助,以尽快地帮助授课教师提高相关实践能力,并能应用于授课之中,这对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帮助受培人员尽快掌握新知识-5-和新技能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我们在企业技师的培养中提出的一种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传统的技师培养途径是“师傅带徒弟”的企业培养模式,其优点是培养的技师动手能力强,技术内涵比较深厚;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及传授知识水平不高,对其创新能力及指导他人进行技术操作能力的发挥影响较大。同时传统技师培养模式的培养周期长,数量少,不利于企业技术素质的提高。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学校培养模式,培训工作由较有实力的职业学校(或技师学院)承担,培养的技师虽然理论水平较高,培养周期短、一次数量较多、培训过程较规范;但所培养的技师动手能力较差,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对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则要比较长的再实践时间。两种不同的培养途径优势与缺陷同样明显,需要找到一种借鉴两者的优势,克服两者缺点,能有效的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在首钢秦皇岛板材有限公司技师培训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采用“双导师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在现实条件下比较好的、有希望的技师培养新模式。2.2.1“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构成“双导师制”制技师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的双导师结构。企业负责选派企业指导老师,基本要求是:本企业的技术人员,认同并理解本企业的理念、精神和文化,工作能力强且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乐于助人,参加过相关导师技能培训。学校负责选派学校指导老师,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培训授课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善于沟通。2.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的培训计划制定根据企业的需求,由学校培训管理部门与企业教育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技能鉴定相关法规,结合企业具体实际情况,明确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技师培训方案;然后由校企双方选派的导师根据培训方案共同拟订具体的技师培训计划,共同实施授课与指导过程。▲培训计划的实施“
本文标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0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