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4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4篇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第一篇】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1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检查预习:○1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三、诵读和复述:○1欣赏书法作品,配乐朗读。(教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音或自己示范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跳入下一页。)○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四、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2、教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缘溪行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便舍船才通人豁然开朗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问所从来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寻病终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第二课时五、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六、深入研读:1、揣摩语言(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2、问题讨论(同桌互相讨论,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若9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1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七、拓展思考:1、品读《桃花源诗》○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2、比较分析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奇,极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天上的街市》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3、独抒已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八、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1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九、全班齐诵课文,布置作业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教材分析:这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2)指名读,点评。2、了解文意。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质疑求助——归纳整理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第三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欢乐和奇异。2、深入体会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3、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东晋末年,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崩溃,在这样的动乱岁月,陶渊明的一腔爱国热情无处倾诉,让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们就带着对陶渊明已有的认识,再次走进《桃花源记》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二、找同学大声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边听边想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三、分别从“美、乐、奇”三个角度赏析全文章,学生进入小组讨论pk阶段。四、小组讨论: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1、教师点拨:自然环境美、社会环境美、人情美。2、作者写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喜爱、向往)五、小组讨论: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教师点拨:(老幼因和平安定、丰衣足食而乐)2、总结:桃花源人都乐在哪里(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作者写这些乐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六、小组讨论:1、桃源“奇”在何处呢?从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小组讨论在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同时分析了三个问题。1)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3)文章安排刘子骥寻桃源是不是画蛇添足?2、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3、作者设置这些“奇”暗示什么?(虚构社会)七、桃花源是一个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仙境,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批判黑暗社会)八、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说说你的理由。教师明确:想法积极,做法消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九、学生质疑十、总结小组成绩,鼓励优秀小组十一、结束语:陶渊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十二、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1读后感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第四篇】一、内容回顾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二、想像桃源之“美”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三、感受桃源之“乐”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25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