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论述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
论述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来源:中国硕士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条目和评估细则、2009年推出的新认定标准、各级各类体校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建议:过程管理常态化、训练管理科学化、教育管理人性化、人才效益最大化,各级各类体校应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学校;后备人才;基地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凭借51枚金牌,雄居金牌榜第一。随着各国及地区奖牌榜的座次排定,中国各省、市、区金牌榜名次也随即出炉。除香港与中华台北作为国际奥委会注册成员以独立地区身份参赛、不参加国内省、市、区统一排名外,江苏省奥运健儿以7.5枚金牌高居全国第一,辽宁和广东分别以6金和5金紧随其后。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已有的世界冠军中,有99%来自各级各类体育学校的启蒙训练和初级训练。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在培养体育专门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在“奥运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省(市)和地方的“三级训练体制”,作为“塔基”的县市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基础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是“举国体制”的基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基层的业余训练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社会转型给多数学校带来办学的困难,不少地区业余训练经费严重不足,还有部分地区体育行政部门热衷于在低层次比赛中争金夺银的短期效益,招“雇佣军”应付比赛之风蔓延等等,放松了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导致业余训练水平明显下滑,呈萎缩态势。为了改变业余训练的现状,适应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落实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丁程,促进全国基层体校的发展,从2004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决定以奥运会四年为一个周期,在全国各级各类体校中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评估认定工作,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输送质量高、大赛成绩突出的重点学校,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逐步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精品工程建设,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对于认定为“基地”的学校,国家体育总局予以表彰奖励,在本周期内每年对学校进行适当资金投入,“基地”学校所在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应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投入。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基地”学校改善训练、科研、教学等条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推动学校发展,完善办学体制,促进训练、教学、科研的规范化管理,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一、2008年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的分析2009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发文件命名t京什刹海等310所体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这是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对各省(区、市)申报的2005.2008周期内做出贡献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备选体校审核认定的结果。这310所体校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这次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江苏最多(40所),其次为山东(33所)、广东(28所)、辽宁(24所),从数据显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较多的省份,竞技体育水平也相应较高。目前,全国76.5%的省(区、市)均建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说明“基地”建设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域。经过调查了解和访谈得知:“基地”的创建工作使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更新了办学理念,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科研能力,完善了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一)极大地改善了训练教学条件。此次“基地”创建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体育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各地均下拨了“基地”创建专项资金,新建了一批训练设施,添置更新了一大批训练器材,配备了全套的科研设备,完善了教学设施,不少学校增添了计算机教室,改造了图书阅览室、增添一批新图书、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健全各类实验室,为各级各类体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二)进一步推动了训练管理规范化的进程。通过“基地”创建,各级各类体育学校逐步完善了训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了教练员聘任与考核机制,提高了教练员计划教案的编写质量,建立了科学系统的运动员人才库,加强了训练过程的检查与监督,推动了科学选材和训练监控的实施,完善了大纲考核的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训练管理规范化的进程。(三)有力促进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创建工作中,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动力,积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因素,形成各部门之间思想统一、目标明确、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运行机制。在本次“基地”检查认定的标准中,增添了文化教学的条目,把教学工作纳入了“基地”建设的总体范畴。因此,上级领导部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推动了教学常规管理的进程,使教学常规管理与训练常规管理得到了协调发展、同步运行,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的理解对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国家体育总局在2004年和2006年相继下发了认定工作的通知,制订了详细的认定办法和细则。2009年在总结前两个周期认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推出了新的认定标准。修改后的新标准,仍然是坚持对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评价,坚持对基础条件和办学过程的要求,重点体现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修改后的评定框架分为5个部分(具体见表2)。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办法和细则经过修改后,凸显了对指导各级各类体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导向型作用。(一)可操作性加强。上周期在输送率的设计上要求标准过高,造成很大部分学校在教练的人数上、项目数设置上、学生人数上都程度不同的做了“优”化处理。调整后的输送率条目改为以输送人数作为评定标准,具有实际的操作性。修改后的认定标准,通过界定学校的办学规模、训练的项目数、教练员人数、运动员人数等条件,更贴近基层业余训练的实际,更便于真实的了解不同性质的学校业余训练的规模与项目的关系,项目和教练员的关系,真正的做到去伪存真,还学校的本来面貌。在科研医务设施设备的要求上,体现了基层学校必须具备的科研设施设备的要求,特别是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做了不同的要求。对基层训练不必要的仪器与设备进行适当的删减,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大纲测试条目采取了更加可行的操作办法,有测试标准的项目按照测试标准执行,无测试标准的项目以省为单位研制测试标准,待总局修改大纲后有了测试标准再搞全国统一的测试办法。(二)加强常规管理,提升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常规管理部分是整体软件材料中的核心,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修改后的常规管理条目在细则上增添了规范管理的内容。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将与省(区、市)体育局,对“基地”学校的工作和经费使用情况,组织不定期地检查。凡发现工作中弄虚作假或挪用资金的学校,视情节予以处罚,严重者取消“基地”命名。以此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人才质量条目由原运动员输送20分改为10分,由原输送率改为运动员输送,在运动员输送的界定上取消了向各大学本科的输送,还原了输送内涵的实质。输送的权重以省、市、县分别计算,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各级体校向上输送的积极性,更能显示出“办法?‘条件”在此条目的人性化管理。在办学质量上增加了青奥会的成绩计算,增加了权重系数分值。(三)坚持以人为本,关心运动员成长。把对运动员的教育教学的方面纳入到总体框架的一部分,将原提法“文化教学”改为“教育教学”,此部分加重了教学管理的权重系数。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中列出了具体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学生管理、教学设施设备五部分的要求。这样使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在原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更有章可循,使体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引起逐步的重视和改进。从而更显出基层的业余训练不能忽视运动员的学习,更显出不仅要管好学生的一阵子更要管好学生的一生。关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办法和细则,在实践过程中是一件纷繁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牵动的面比较大,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教练员计划和教案的管理、运动员人才库的建设等方面,实施过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动作,要有整体的设计和思考。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和江苏徐州市体育局总结制订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备查资料编制说明》,分为三个系列九个部分,区分重难点,做到有计划、按步骤,有的放矢。通过在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徐州市竞技体校和沛县体育中学试点实施,效果较好,这三家单位均在09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内。三、探索“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国家体育总局的“基地”检查认定工作每四年为一个周期,每次检查评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基地创建工作告一段落,不能为认定而认定,为创建而创建,重要的是各级各类体育学校要借助“基地”创建的平台,推动体校的发展,探索“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过程管理常态化。各级各类体育学校要对“基地”认定条目进行深入研究,融通认定条目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常规管理的运行机制,充实规范化管理的内涵。“基地”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基地”建设必须进入常态化的运行机制,需要长期地、不间断地把规范化的管理渗入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目前已经搭建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基地”建设的成果,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二)训练管理科学化。各级各类体育学校要根据市级业余训练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运动员选材方面,研究制定科学的运动员选材标准,逐步建立起训练评价和反馈系统;在科学训练方面,加强训、科、医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从单纯常规测试向训练监控转变,从被动的运动创伤治疗向预防和恢复转变,完善科医工作硬件和软件建设;积极加强教练员和训练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科学训练和科学管理水平。(三)教育管理人性化。体育是一项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的重要工作。过去,只把目光盯在重点运动员身上,只注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运动员的全面成长,缺乏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各级各类体育学校要在运动员文化学习和思想教育方面、在对运动员今后长期发展和对优秀运动员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促进运动员发展的新路子。(四)人才效益最大化。“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要与培养输送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各类体育学校要认真落实《优秀运动员输送奖励办法》,对输送成功率高、输送成绩显着的教练员给予重奖,并在聘用、评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调动广大教练员向上输送运动员的积极性,不断扩大人才的输送数量,提高输送人才质量,争取今后有更多的运动员能在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为国家的“奥运争光计划”做出新的贡献。本论文网专业从事mba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参考文献:[1]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g~E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ooi(3).[4]潘迎旭,钟秉枢I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5]肖谋文,姚春立,谢小龙.对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再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6]金玉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9).[7]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
本文标题:论述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3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