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教学改革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1.培养目标: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端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三个要点:适应需求、终身教育、协调发展适应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技能型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依赖资源消耗型生产,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整个工艺能力和生产水平决定了我们产品的质量,而工艺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核心是技术工人的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关培养目标的几个关键词•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技能人才: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高端人才:领军人物、高端领域内的人物高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型人才队伍中起引领作用的人才;•高端技术领域内的或岗位上的技能人才或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的重要素养不是掌握这门技术,而是了解这门技术和技能的发展高端技能人才:技术性和人性的高度统一•所有的技能、技术、知识、管理方法都是在变化的,都是在发展的——不可能在学校学到所有的东西•学校教育更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学会学习终身教育——转变教育、学习理念协调发展——有机衔接、多元立交•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教育多样性人才多样性人的多样性职业成长多样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社会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学校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育行业企业职业培训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各类职业培训高职院校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小学普通高中普通高校主体高职教育占37%中职教育占6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框架下的职业教育——北京方案职业教育的课程面向职业职业性本质特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物品的设计、生产和交换的体系2.课程体系:职业导向,可持续发展强调实践能力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四种能力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教育的目标从面向岗位(群)扩展到面向职业生涯职业能力的内涵从适应岗位需求转化为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不仅要具有专门技能,更需要具备职业发展能力3.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办学与人才培养的开放——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等社会资源,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的开放——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机制,实现双师结构的优化;•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开放——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设计与改革,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教学环节的开放——全面实施工学交替,并实现常态化和规范化;•教学管理的开放——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管理和教育质量的评价和控制,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管理运行机制等。高职院校: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关于工学结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工学结合的内涵:•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将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进行办学和从事教育;•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还是一种课程模式,在课程中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专业教学环境和条件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和机制如何培养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由谁培养需要条件如何保证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专业技术与职业要求瞄准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瞄准人才类型,确定课程体系瞄准行业标准,确定质量标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依据自主设置专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该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培养方式在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学校内部的综合性教育与学校外部的(或内部真实的)职业顶岗训练相结合,组成了完整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学校企业合作学生员工双重身份主办方协作方顶岗工作职业训练综合性教育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校企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方式内涵要求制度形成机制机制决定模式以教学单元为主要标志的“N+X”人才培养模式零距离高技能人才新生进校学校培养企业培养学校为主的基本素质培养(第一学年)校企共同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企业为主的职业素质培养(第三学年)校内职业课堂+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光电子专业工学结合的“1+1+1”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人才规格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网络技术专业“3E”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讲师+工程师教师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双职称”“双证书”“双素质”什么是“双师型”教师?•整体——结构型“双师”团队•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双师”能力——即在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型”教师与“技能型”/“双素质”教师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技能课教学的机制•个体——“双素质”教师•既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学习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教师教学力提升的途径培训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企业实践技术服务科研企业专家授课坚持生产一线实践专业教学环境和条件•满足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的教学基地•融合企业文化的学习、工作环境•广泛的校企合作平台•多样化的教学信息平台•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药实训基地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感受真实职业环境的熏陶以“职业人”状态进入学习在模拟的或真实的环境中训练模拟企业仿真布局图(真实环境)多功能专业教室布局图(整合环境)涡轮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制动电机实验区(透明)实操区铣床车床车床钻床铣床砂轮理论区资料柜物品柜资料柜计划区小组1小组2小组3小组5小组4小组8小组7小组6三、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教学改革•课程作为联接学校各要素的纽带,被认为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课程是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载体;•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即跑道受过相应教育的人初学者在哪里跑——跑道的路面跑向哪里——跑道的方向我国职教课程模式的发展历程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三段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课程专业基础或通识课专业拓展或通识什么是工学结合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结构完整: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要素全面: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包含“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生产和服务流程人在工作中的活动程序指完整的工作进程——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工作过程与生产流程的区别生产(工艺)流程或服务流程原材料产品若干(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知识——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冰山显性是什么为什么隐性怎么想怎么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需解决的问题(一)•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构建能反映职业情境并使学生学习“如何工作”的课程模式;•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资格方法进行职业分析•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建立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环境建设课程评价工学结合课程的具体形式双证课程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实践专家研讨会吸收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专家研讨学习领域的归并整合企业调研归并整合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需解决的问题(二)•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建设具有职业特征、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教学环境•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和问题,同时促进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方法、社会和个人等能力的统一)的,便于学生学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整体的教学设计。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基础组织形式教学材料教学流程教学条件与环境教学考核与评价不同方式对学习内容掌握的影响1读,2听,3看,4听+看,5说,6实践最有效的接受方式050100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整体化•自我管理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工作的改变(由“要求”转为“促进”)目标学生自主工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估要求促进+计划鼓励组织评估陪同支持咨询行动导向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已的方式;•学生在行动前能对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并通过有计划的行动去影响行动的结果。行动导向学习过程:完整的行动模式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在团队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整体化的学习——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专业学习: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通过学习基本的学习和工作技术形成方法能力;•社会和交流式学习:通过掌握基本合作和交流技能形成社会能力;•情感和伦理的学习:通过深入反省和认识自己以及负责任地参加社会与政治活动,形成个人能力。自我管理式的学习•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学习自我管理式学习发生在复杂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中,可学习如何共同解决专业和社会问题、消除冲突、承担责任,体验和判断自身行为对集体的影响。自我组织学习——拼图小组拼图——学习地图借助可视化的工具将相关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地展示,是自我组织学习过程的一个准备性的组织工具。关于工学结合课程的考核1.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2.必须有能力考核的内容;3.考核方法的可操作性;4.考核方案及其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关于能力的测试•能力不能通过被隔离的独立的成绩来衡量姓名专业能力(0.5)方法能力(0.3)社会能力(0.1)考勤(0.1)总分教学评价的层次性知识点专业方法交流评分Ⅰ了解复述知识描述专业方法按规定的展示方式工作收到老师的分数能够理解Ⅱ使用使用知识使用专业方法使用自己的展示方法可评估判断老师的分数是否合理Ⅲ判断传授、利用知识根据情况选用方法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运用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工学结合课程的整体化设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制定充分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体系方案(即专业人才培养方
本文标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3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