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乡村振兴经验材料建宁县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
建宁县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型工程建设“1233”机制为了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19年我县制定了《建宁县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建设“1233”试点机制》,在全县“省级试点村”采取试点推进,对小型涉农工程建设项目(小于50万)简化程序,探索招标改革,试点采取业主采购材料、雇工的方式加快进度、节省投资进行建设。2020年,对该机制进行完善提升,在全县范围全面推广。主要做法:“1”是开好整治工作的一次工作会议。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必须经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实施方案必须包括实施项目内容、规模、投资、时间等。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发放征求意见表,只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才能继续开展实施。“2”是成立整治工作两个领导小组。为了做好项目的前期、过程和验收工作,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中成立以下两个领导小组:(1)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挂包村乡(镇)领导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工作队队长、乡(镇)财政所负责人、村建站负责人、村书记、主任、理事会成员等,主要负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决策、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农村工匠遴选小组和材料询价采购小组,成员包括村干部、村务监督小组成员等三人以上组成,具体负责比选整治工作农村工匠队伍和工程建设材料询价采购工作。(2)整治项目质量监督小组。乡(镇)村建站负责人任组长,组员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或者理事会成员组成,具体负责项目施工质量、材料把关,施工工艺、工程计量、投资进度的监督工作。“3”是做实整治工程三项公开工作。(1)材料询价采购公开。询价采购小组必须由三人以上组成,询价确定的材料单价、数量、型号、数量必须实时在村务公开栏内公示。(2)现场工程计量公开。质量监督小组在施工过程中对农村工匠完成的工程量或工时必须实时计量,并定时在村务公开栏内公示。(3)整治项目财务公开。工程项目决算、购置材料、支付工资等都必须公开透明,在村务栏内予以公示。“3”是在整治工作前、中、后阶段采取三方面监督。(1)乡(镇)纪委部门会同相关所站负责人严格对工匠队伍选择和材料询价采购进行监督。原则上整治工程所有施工人员应雇用本乡(镇)或本村符合条件的农村工匠,具体计划列入项目实施方案,可采取点工或者包工形式进行施工,由村民自主报名,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择优选取施工人员。工程造价400万以内的单项工程建设物资由采购领导小组提出采购方案,报整治领导小组批准后进行询价采购,采购方案、采购结果必须在村级公示,接受所有村民监督,确保全过程做到公开。(2)做好施工过程资料归档验收等监督工作。针对采取试点的村庄,要及时做好实施方案、会议研究、询价采购、数量清单、计量结果、资金使用、公告公示等全过程的资料归档工作,主动接受审计和各项检查工作。(3)整治工作完成后长效管护“回头看”监督工作。摒弃“重建轻管”思想,由乡(镇)政府牵头在整治完成后一个月内开展“后头看”工作,对项目实施效果予以绩效评价。优势:一是节约前期时间。“1233”试点机制简化了招标程序,在项目方案及施工图完成后即可进入采购、施工,可简化项目预算编制、财审、招投标等过程,节约预算编制时间约15天、财审约15天、招投标约20天,相对传统招标过程,在各环节紧密衔接,不出现流标等情况下,采用“1233”机制可节省时间50天以上,大大加快了项目建设推进进度。二是节省建设成本。“1233”机制采取业主采购材料、雇工建设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可节省企业管理、招标代理、监理、税收等相关规费,例如高峰村瓜果长廊、泳池及周边改造、过水汀步、村口景观平台等节点建设总投资约105万元,若按传统招标流程,需增加造价咨询费约1.26万元,招标代理费1.05万元,监理费约2.63万元、文明施工、措施费约2.42万元,税收约6.3万元,管理费及施工单位合理利润约21万,合计需增加费用约34.66万元,占总投资的33.01%。因此从实施情况看对比公开招标项目可节约建设成本达33%左右。三是吸引村民参与环境整治。“1233”机制可有效的吸引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建设、监督等,更多村民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以“门前三清”为目标,完善垃圾池设施,试点并推广垃圾分类,对塘、沟、渠等地清污清浚,对旱厕进行清除改造,规范畜禽养殖等现象,同时通过党群联动,全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四是培育“乡村工匠”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推行“1233”机制各乡镇培育出新一批农村工匠、巧匠,真正做到“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创新模式,并且让工程项目有了具体维保责任人,摒弃了施工企业“人随项目走”的诟病,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工匠进行质保。二、均口镇隆下村“五共机制”均口镇隆下村位于镇区南部,距离县城3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255户1150人,共有党员39名,是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6月,建宁县遭受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隆下村受灾严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到隆下村指导抗洪救灾工作,作出了“一手抓生产自救,一手抓扶贫帮困”的重要指示。十多年来,隆下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不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变化。2019年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试点村后,率先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工作,经过努力,取得明显工作成效。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隆下村党支部探索“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聚焦打造宜居生活样板和产业振兴两大任务,促进乡风文明普遍形成。前期规划“村民共谋”。党支部主要是发挥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族长等德高望重人员作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当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挖细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脉络主线,通过“共谋”,切实做到“我的家园我策划,我的家园我做主”。项目实施“村企共建”。根据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六个一工作机制,福建省富强石材有限有公司全力参与隆下村乡村振兴,签约承诺每年给予相应物资和资金支持。在刘家环境整治项目实施中,富强人为方便群众休憩,结合公司优势,统一赠送50套规格为180cm×40cm石凳。环境治理“巾帼共管”。乡村振兴重在环境治理,隆下村实施“支部引领、巾帼共管”,由村妇女主任牵头,带领所有家庭主妇参与环境治理,带头实施门前三包、鸡鸭圈养,带头家门口扫清楚、摆清楚,带头互相监督、相互促进。靓丽庭院“全民共评”。由党支部牵头,组内户代表参加,按季度开展靓丽庭院评选,按好、中、差三个等级进行现场打分,对自觉做好庭院净化、绿化、美化的村民,每户给予奖励价值300余元的美丽庭院纪念品,调动群众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幸福指数“大家共享”。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建莲、烟叶、水稻制种和吊瓜等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村建莲面积300余亩、烟叶面积200余亩、吊瓜种植400亩、竹荪100余亩、制种800余亩。村民收入稳步提升。三、濉溪镇大源村“五联五美”机制濉溪镇大源村肖家垅作为库区移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围绕“清、梳、修、配、绿、管”六个方面,狠抓人居环境整治,以“五联”促“五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庭院联建,着重夯实产业美:“小庭院”“大发展”,挖掘“闲置”庭院新潜力。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开展家庭净化、绿化、美化创建活动,利用房前院里“闲置地”,种植蔬菜、果树,将发展“庭院经济”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既美化了村庄人居环境,又丰富了农户餐桌,还为村民带来了一笔“零花钱”,一举三得提升了村民生活幸福水平,切实实现了“群众富、环境美”的目标。环境联创,着力提升生态美:“整治”“提升”双管齐下,打造宜居美丽新家园。对房前屋后乱堆乱放进行清理整顿,引导农机具摆放整齐,实现了村内无乱搭盖、无乱堆放、无废弃建筑物,村道干净,环境整洁。对村内各类线路进行梳理,做到管线“横平竖直”、布局合理,在保证村容整洁的同时,也消除了线路杂乱带来的安全隐患。干群联心,着手描绘乡风美:干部、村民“齐上阵”,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镇村多次召开会议,部署乡风文明相关工作,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实行红白事报备制度,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与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倡导文明乡风;以教育为内核,以活动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思想、价值观融入文化活动、主题党日活动中,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干部、党员、村民们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得到提升。通过绘制荷花文化墙,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弘扬文明乡风。网格联治,着墨创新治理美:网络覆盖全面化,共同管理干出新实效。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按片区划分,每个片区选出一名网格长并立牌公示,鼓励网格内的优秀党员和乡贤人才共同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通过走访入户等方式,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宣传,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人居环境承诺书》,采取网格评优的方式,对表现优秀的网格员及村民小组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干部、党员、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凝聚合力治理好发展好肖家垅。成果联享,着实干出生活美:聚心合力埋头干,合力创建美好新生活。干部、群众心连心,上下一心,强组织、多学习、勤巡查、听建议、抓落实,以二十字方针为奋斗目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以让村民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为目标,落实好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扶持产业等方面的工作,构建了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用、服务联做、成果联享的符合农村发展新潮流的工作格局,实现“共享”渐进式发展,逐步提高“共享水平”。四、发展庭院经济,助力环境整治去年以来,建宁县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庭院经济试点工作,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种植经济,改善村容村貌,既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庭院整治和管护的积极性,又能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今年在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印发了《建宁县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创建美丽庭院的实施意见》(建振组〔2020〕4号),按照“庭院整洁美、环境绿化美、外观协调美”的标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发展庭院经济、创建美丽庭院活动,利用闲置花圃和前庭后院种植2-3种适宜生长且具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的果(茶)+蔬、花+蔬、果(茶)+花+蔬等立体种植组合,同时,开展“美丽庭院精品村、十佳百优示范户”评选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在开发庭院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着力破解庭院整治和管护难题,不仅满足了自家蔬菜瓜果的日常需求,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机结合。例如,修竹村采用“村集体+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统一采购木槿花,村民自种菜苗、花苗,自主养殖蜜蜂、孔雀等,形成庭院小种养结合、庭院种植面上有统一点上有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上黎村采用“公司+村集体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农户”形式,从丰源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引进“一次种植,多次收割”的长期效益经济作物迷迭香种植于306省道沿线村民花圃中,通过打造沿线花圃和特色围挡形成上黎特色车窗风景,作物长成后由公司统一购回,真正有效利用了庭院一亩三分地,把庭院产业带到村里,把产业效益留给村民,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高峰、大源、圳头、武调等村庄引导农户种植柑橘、脐橙等果木与蔬菜美化庭院,枫源村、半元村在种植果蔬的同时还引导农户利用自家庭院发展竹编小手工、日用洁具小加工等增收项目,形成不同特色的村庄景观和亮点。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庭院经济约187亩,带动村民约1365户,参与美丽庭院评选345户,户均增收预计可达2000元。
本文标题:乡村振兴经验材料建宁县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56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