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热选4篇】
好范文解忧愁1/13《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热选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热选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捅马蜂窝》教案【第一篇】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材简析:本文是冯骥才的1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好范文解忧愁2/13相处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设计: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人数较多、生源杂乱的大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活动步骤: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好范文解忧愁3/13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活动步骤: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2、小组交流: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3、小组集体汇报。本节课的几点体会:课堂上是否应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一定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键是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有效性”如何。(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采取合作学习,不是包罗课文全部内容,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而是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种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调动起来。因此,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把各小组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疑难问题加以综合归纳,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施教。(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好范文解忧愁4/13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各组的进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控制时间,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争论不休的讨论中做好指导,同时可以了解到学生问题的集中点。在交流各组学习情况时,教师对于大家争论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教学后记:《捅马蜂窝》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2、在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基础上朗读课文。重点难点:掌握“我”捅马蜂窝前后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一、介绍作家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我国作家——冯骥才。媒体出示: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好范文解忧愁5/13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二、初知课文1、板书课题师:作家冯骥才童年时候也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课文写了作家小时候捅马蜂窝的事情。好范文解忧愁6/13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①课文那几节写了捅马蜂窝的经过?②捅马蜂窝前、捅马蜂窝时、捅马蜂窝后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的句子三、讨论交流1、学习1~3节体验朗读爷爷、奶奶的话。奶奶:怨恨爷爷:无奈2、学习4~6节捅马蜂窝前(1)那都有趣!(2)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校门口。(交流板书:兴奋、)捅马蜂窝时(1)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2)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是我惊呆了。(交流板书:迟疑、惊呆、狼狈)捅马蜂窝后(1)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的时间,以至消肿后好范文解忧愁7/13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呢!(交流板书:害怕、后悔)朗读感悟(反复朗读,体验感悟)四、总结课文师:学了课文,你觉得童年时的冯冀才是个怎样的。孩子?1、其实,我们也和作家一样,由于自己的年少无知,干了不少傻事,吃了不少亏。但是,那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才是我们的童年更加值得追忆!2、练笔:师:让我们和作家一起回到他的童年,你想和冯骥才说点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笔,和作家亲切的密语几句。3、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后交流。五、感悟写作方法师:大家都喜欢童年时期的冯骥才,那么,他的文学作品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范例:他的作品语言很幽默。比如:后院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屋檐下的马蜂窝了。壮观一般形容气势很大景物,这里用来形容马蜂窝,比好范文解忧愁8/13较夸张,很幽默。学生自己讨论。六、拓展阅读《捅马蜂窝》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表中的词语。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3、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4、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重点难点: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表中的词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2、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短语“捅马蜂窝”。比如:我把妈妈用1000多元钱买的化妆品拿去擦了,这下可捅马蜂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好范文解忧愁9/13(惹麻烦了)捅马蜂窝就是惹麻烦了,惹麻烦还可以用捅马蜂窝来形容,那么究竟是惹多大麻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捅马蜂窝》一课。1、出示课题:*2捅马蜂窝齐读课题。2、出示马蜂图及简介: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件事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板书:前、中、后)4、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用“因为……所以……结果……”的句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因为屋檐下的马蜂窝给生活带来了不便,出于好奇,所以“我”偷偷捅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蛰得发烧,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二、分析对话,引出故事。1、分角色朗读对话。出示“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要蛰死人的!”好范文解忧愁10/132、马蜂真的该死吗?你赞成奶奶的看法还是赞成爷爷的看法?为什么?3、“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出示: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板书:渴望有趣4、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了什么变化呢?翻开书,自由读文,划出描写作者感情的句子。5、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什么心情?划一划关键词语。老师适时板书:难以抑制迟疑胆怯惊呆生怕三、分析情线,体会作者的天真无邪。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了这么多心情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2、马蜂窝什么样子?请读读课文第一节填空。出示:后院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好范文解忧愁11/13奇)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4、体会朗读5、在捅之前,小作者有没有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心理?(迟疑、胆怯)过渡: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之相关的句子。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1)指名读。(2)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马蜂?为什么?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3)想一想,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6、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他的伤好了,心情怎样呢?(1)出示: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的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害怕)(2)齐读,体会作者的害怕心理及童趣。四、归纳小结,了解写作方法好范文解忧愁12/131、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2、有感情朗读第5小节。《捅马蜂窝》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3、认识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2、认识自然环境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学习内容整体感悟1、如何理解课文题目?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大自然,学习课文后的启示。研读与赏析好范文解忧愁13/13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法指导1、紧紧抓住描绘“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你会发现这条线能帮助你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2、可以试着按“朗读——复述——思考——讨论”的顺序与课文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你的思考会更深入。3、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4、学习中要思考: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体验反思1、受到马蜂的攻击后,“我”对马蜂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可信吗?2、“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一句中的“罪孽感”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罪孽感”?
本文标题:《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88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