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4篇)
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4篇)【导读】这篇文档“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生:可以使计算简便。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二、探究发现1。猜想。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生:(10+4)×25=10×25+4×25。师:为什么这样算哪?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2。验证。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3。结论。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a+b)×c=a×c+b×c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三、练习应用(生练习应用定律。)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四、总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生1:(72+28)×2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生计算。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生:可以板书:(72+28)×2=72×2+28×2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生计算,汇报)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板书:(32+18)×64=32×64+18×32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生:可能有规律。师:真的有规律吗?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生:不能。师:那该怎么办?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生举例验证)汇报:生1:(3+2)×5=3×2+2×5师:你计算过了吗?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生2:(30+50)×5=30×5+50×5生3:(24+76)×2=24×2+76×2……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生:是。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生思考)生:老师,我能。师:你说说看。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生3:(A+B)×C=A×C+B×C生4、(a+b)×c=a×b+a×c生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评析:教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多个算式的计算中去完整地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火眼金睛,判对错。56×(19+28)=56×19+2864×64+36×64=(64+36)×6432×(3×7)=32×7+32×3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①(42+25+33)×26①20×25+4×25②36×15-26×15②(66+34)×66③66×66+66×34③42×26+25×26+33×26④38×99+38×1④(36-26)×15⑤(20+4)×25⑤38×(99+1)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生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生1:不是.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补充板书:(a-b)×c=a×c-b×c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生:能。3、合理选择,算一算。312×12+188×12101×87(53+47)×23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让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板书:(a+b)÷c=a÷c+b÷c?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内容分析:乘法分配律是
本文标题: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98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