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知识管理的定义(ppt30)
知識、知識管理的定義資三A89156185江武峰92.5.13(火)精品资料网()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Drucker,1965)「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力、資本、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日本野中郁次郎(Nonaka,1991)於「哈佛企管評論」率先提出:隱性(tacit)知識、顯性(explicit)知識和「知識的螺旋」(spiralofknowledge)理論後,確定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knowledge-basecompetition)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微軟總裁比爾.蓋茲(Gates,1999)在《數位神經網路》一書中,更明白指出未來的企業是以知識與網路為基礎的企業。精品资料网()知識經濟的定義知識經濟乃是一種強調知識的創造、傳播與運用之經濟;換言之,知識經濟的真正意涵在鼓勵知識的創造,將這些知識有效地散播出去,並讓這些知識能廣泛地被運用於經濟發展的整套體制。張忠謀(2002)「知識經濟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轉知識為利潤,所以「使用」科技知識比「擁有」科技知識更重要。美國前總統柯林頓(Clinton)知識經濟係以科技為燃料,由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及創新(innovation)所瞘動的新經濟運作模式。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知識管理與創新知識的定義之前…Drucker(1993),《後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知識在每個活動領域中所代表的涵義不同,在企業經營活動上之定義會比學術或教育上較為狹隘。在新的經濟體系裡,知識並不是和人力、資本或土地等並列為製造資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義的一項資源。他認為新社會獨特之處,正在於知識正是資源本身,而非僅是資源的一種。精品资料网()知識的定義【從哲學觀點】知識論學派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對知識來源的看法心智(內生)感管(外生)取得知識的方法演繹法歸納法主義創使者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重要的傳承人笛卡爾洛克主義盛行區域歐陸英國企圖整合的學者.康德:經驗為知識基礎卻非唯一來源。.黑格爾:感官知覺知識絕對精神心靈或事物。.馬克思:知者(主體)與被知者(客體)互動後產生知覺。挑戰笛卡爾二元論存在主義等學說:知識不由內省,而自行種獲得。資料來源: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1995知識的定義【從哲學觀點】實驗主義之代表人物杜威(Dewey)在1963年提出「有用即真」的主張,他認為知識來自外在的經驗。學者將杜威(Dewey)對於知識的獨特見解,歸納成四種特性:---•知識並非憑空而來,它是藉由人類的實際活動而產生。•杜威認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乃為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延伸,而知識為人類為應付環境以生存的工具•知識的形成與確定乃透過實驗科學的驗證,始能顯現其真實性與應用價值•知識乃透過人類各種活動的交互作用,再經由個人的思考與判斷加以創造而成。知識的定義【從哲學觀點】綜合上述後代學者對杜威知識論的闡釋,知識乃是透過人類生活過程中的實際活動與個人的思考與判斷而成,其產生過程不斷地經由實驗科學的驗證,使其成為人類得以求生存的重要工具。精品资料网()知識的定義【從中華、西方、日本文化觀點】中華:知---「致知」、「學而知之」、「知行合一」;識---另具涵意:能辨別、有見解。日式組織西方組織.以團體為基礎.內隱知識導向.長於共同化和內化.強調經驗.集體思考和「耽溺於過去成功」的危險.模糊的組織意識?.團體自主性.透過任務重疊達創造性渾沌.高階主管的經常性變動?.資訊重複.透過跨職能小組獲得必備的多樣化才能.以個人為基礎.外顯知識導向.長於外化和結合.強調分析.「分析性癱瘓」的危險.清楚的組識意圖?.個人自主性.透過個人差異達成創造性混沌.高階主管較少變動?.資訊較少重複.透過個人差異獲得必備的多樣才能資料來源: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1995知識的定義【從企業觀點】在企業經營活動上,知識牽涉到「信仰和承諾」(組織願景與職責)、「行動與目的」(利潤導向)、「意義」(必須和特殊情境相呼應,也要迎合組織內部的需求和發展)(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1995)【資料、資訊與知識的比較】資料對事件審慎、客觀的記錄資訊能啟發接收者、做為證據知識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智慧蒐集與應用知識來採取行動價值:文字化、分類、計算、更正、濃縮價值:比較、結果、關聯性、交談價值:行動導向、重大效益、智者決策.Zack(1999):「資料代表從脈絡(context)中所獲得的事實和觀察,將資料放在某個有意義的情境中,它通常會以訊息(message)形式呈現,所獲得的結果就是資訊。」.Davenport&Prusak(1998)資料資訊:濃縮(Condensed)、脈絡化(Contextualized)、計算(Calculated)、分類(Categorized)、更正(Corrected)資訊知識:比較(Comparison)、結果(Consequences)、關聯性(Connections)、交談(Conversation)把人的知識轉化為電腦可接受的資訊時,知識的某些特質會遺失。下面「知識/資訊轉換圖」提供更簡單、直接且全面的表達各種知識的層面:知識To資訊內隱到內隱內隱到外顯資訊在人與人的交談之間轉移人藉由文件、訊息、資料等轉移知識外顯到內隱外顯到外顯知識From資訊人將文件、訊息、資料等賦予意義文件、訊息、資料等經由組織化,轉換成指標、地圖、規則、和儲存系統等資料來源:Marchand,1998,p256Stewart(1997)認為知識具有以下特性:不會削減:•(無形的)知識可以永無止盡地傳授給世界上的任何人,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以供給知識成長的養分,從而使其不斷地向前循環。知識過剩:•現在人們的問題反而是過多的知識,選擇與篩選知識的能力也愈來愈重要。頭重腳輕:•設計和研發費用遠遠高過製造複製的費用。無法預測:•智慧資本的價值未必和取得智慧資本的成本有任何關係。知識的分類知識可依照「可表達的程度」、「核心能力的觀點」、「專業的層次」、「知識被瞭解的程度」進行不同的分類,這將會有助於我們視情境的不同,建立多元、有效率的知識系統,使每一個使用者的使用立場及需求能被全盤地考量、與增加系統的適用性。依知識可表達的程度分類日本學者「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1995)將知識區分為「內隱」與「外顯」兩種:內隱知識(主觀的)外顯知識(客觀的)經驗的知識理性的知識同步的知識連續的知識類比知識數位知識強調將人與人聯結在一起的資訊網路著重資料庫系統,使知識可重複使用及聯結鼓勵員工、雇用學習能力強者科學方式訓練員工依核心能力觀點分類Leonard-Barton(1995)以「核心能力」為知識的基礎觀點,分成四個構面且需要互相搭配:員工知識和技能(employeeknowledge&skill)•又分為「科學的」、「產業專屬的」、「廠商和顧客專屬的」。實體系統(physicalsystem)•如:機器測試資料;百貨公司的顧客資料…等。管理系統(managementsystem)•由經理人長期觀察某些激勵和報酬,是否能夠有預期或意想不到反應後,所逐漸衍生出來的。價值觀和規範(value&norm)依專業知識的層次分類分為四個層次,愈後面的層次愈重要:認知性知識(cognitiveknowledge),又稱為「know-what」。先進技術(advancedskills),又稱為「know-how」。系統的瞭解(systemsunderstanding),又稱為「know-why」。自我激勵的創造力(self-motivatedcreativity),又稱為「care-why」。依知識能被瞭解的程度分類由Bohn(1994)提出,其定義「技術知識」,示意圖如下:輸入X環境變數原料控制變數流程Y=f(X)複雜的內部結構,僅能部分瞭解輸出Y商品、服務分成八個階段:完全忽略(completeignorance)不知道輸入和輸出有何關聯,此情況下,知識是不被瞭解、視之為不存在的。對結果的預測,完全像是隨機變動。知曉(awareness)隱約能知道輸入和輸出有關聯,但無從控制變數。測量(measure)仍然無從控制變數,但可以測量出輸入的重要程度。平均數控制(controlofthemean)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輸入做控制,使輸出在平均水準。但仍存在其它的變異數。製程能力(processcapability),又稱「變異數控制」(controlofthevariance)開始可以更精確地控制輸入變數,此時會出現製作方法,但輸出結果仍殺可能無法達到高水準。製程特性(processcharacterization),又稱「knowhow」知道如何改變輸入以影響輸出,並能經由變數的調整來減低成本、減少輸出的變異性。knowwhy科學模型(scientificmodel)已經產生,可以藉由電腦處理絕大多數的變數,幾乎所有的內隱知識都已經轉換成外顯知識。完全的知識(completeknowledge)此階段可能無法真正達到,因為若要知道所有變數的交互作用,只能無止盡地趨近。對組織而言,已不需要知識管理,因為知識管理已經變成組織的一部分,以完美的型態運作,如同未曾有過似的。知識管理的理由王如哲(2000)組織精簡時,會消耗知識;組織會趨於重視創造顧客的價值必須將非正式的組織成員知識以結合顧客和企業程序之正式知識管理方法來予以取代。知識需要時間進行累積才能獲得,而人員通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尋求所需的知識和經驗。人員的流動和提早退休,將使得組織知識之流失較以往來得快速。企業組織的國際化和全球化,使得企業的運作更為複雜,因此需要更多的知識以因應、提升競爭力。知識管理的理由Roberts(2000)知識會隨著人員的離職而流失資訊的泛濫更顯出管理、組織、傳遞知識的重要性。在緊縮的勞動市場中,一個組織必須善用知識管理來發展及維持現在的勞工(水準)。知識管理的理由Prusak(1997)經濟體系的全球化所導致的巨大壓力,使得企業家必須具有更快的適應、創新、營運速度。組織必須在日常的營運程序中,積極擴展知識的利用,以對抗上述的壓力。知識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日益發達的網路系統,使人們可以輕易地與他人合作以及學習。知識管理的理由企業求勝的競爭策略,其關鍵因素在於「差異化」,而以往差異化的基礎逐漸為競爭者所模仿,許多企業已經體察到:不能再以有形資產做為差異化的基礎,而應以無形資產做為差異化的本錢。無形資產不能只依賴個人的英明,必須是團體裡共有的默契知識,如此知識才不會因為人的流動而消失。知識管理的目的(內容)增加組織整體知識的量與質應用知識以提升競爭力(技術、產品、服務、創新、績效)促進組織內部的知識流通,以提升成員獲取知識的效率。指導組織知識創新的方向。(知識管理目標的界定)協助組織發展核心技術能力。有效發揮組識內個體成員的知識能力與開發潛能。知識管理的定義.Roberts(2000)---以「產出」為角度(生產工具學派)運用現在的知識來創造更多元的價值,使在正確的時間、得到正確的資訊,並傳遞給正確的員工,以提供競爭的優勢。.Snowden(2000)---以「活動過程」為角度(操作程序學派)知識管理是智慧資產的確認、最佳化與積極管理,這種智慧資產包括人工成品具有的顯性知識,或是個人、社群擁有的隱性知識。知識管理的定義王如哲(2000)---歸納知識管理等於「資訊和通訊科技」加上「新的工作組織」(Willmott,2000)知識管理強調「無形資產」(Liebowitz,1999;Seviby,1997)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意的策略」,將合宜的知識適時提供給適當的人員,並協助他們分享以及將資訊應用至增進組織表現的行動之中。(O’Dell&Essaides,1998)知識管理的對象是「智慧資產」(Seviby,1997)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外顯化」的過程(Nijhof,1999)主張知識管理
本文标题:知识管理的定义(ppt3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