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将相和》教学设计【汇集4篇】
好文档,供参考1/23《将相和》教学设计【汇集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将相和》教学设计【汇集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好文档,供参考2/2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1、题解。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好文档,供参考3/23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4、形成的板书:22、将相和5、小结。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五、作业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教学步骤:一、复习检查好文档,供参考4/23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二、讲读第二大段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④故事的结果怎样。四、讨论(搞清联系)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好文档,供参考5/23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4、形成板书:22、将相和一、完璧归赵抓人物特点蔺相如勇敢机智忠贞爱国抓线索、联系二、渑池之会↓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和的重要三、负荆请罪失和的原因廉颇知错就改言和的基础五、作业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教学步骤: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好文档,供参考6/23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2、人物特点:三、字词练习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四、作业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难点:好文档,供参考7/23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合作交流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小组学习。三、品读体验(一)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好文档,供参考8/23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3、学生汇报。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第二课时(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1、学生默读思考。2、同位交流。3、学生汇报: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重点句段体会:(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巧妙夺回和氏璧)(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好文档,供参考9/23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气壮”,为了国家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国、勇敢精神)(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交出来。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巧妙地拖延时间,让和氏璧完璧归赵)(4)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机智、勇敢)(三)、默读《渑池会见》,采用以上方法体会人物形象1、学生默读思考后汇报,教师引导评议。(学习方法与上个故事相同。)2、需要注意的地方:(1)找出描写廉颇的句子,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廉颇是个威震四方的将军,连秦王也惧怕三分)(2)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在蔺相如智斗、廉颇配合的情况下,秦王无可奈何)好文档,供参考10/23第三课时(四)、默读《负荆请罪》故事,结合上两个故事思考: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句段一: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句段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句段三: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四、巩固延伸(一)、品读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体会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语言中体会“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二)、从廉颇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廉颇的性格特点(知错能改、热爱祖国)(三)、回顾全文,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课堂作业好文档,供参考11/23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板书设计: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教学反思: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生带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议、辩、演中感受人物。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好文档,供参考12/23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好文档,供参考13/23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xx。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好文档,供参考14/23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好文档,供参考15/23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侮辱拒绝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
本文标题:《将相和》教学设计【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10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