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范例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范例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范例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密度》的教学设计【第一篇】理论支撑1、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运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也应用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2、新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是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期望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故而对物质的特性——密度进行探究,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基础上,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3.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教学重难点1、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2、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物质的特性?说出物质的特性有哪些?2、说出水、木块,铁块、铝块的特性有哪些不同?(二)讨论与交流怎样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设想尽可以多情况,设计可能多的方案。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辨别物质,如一个铁块和一个塑料块,可以根据颜色、软硬程度来辨别它们。若把它们涂成相同的颜色,怎样区分呢?学生展开讨论,检查课前延伸准备情况。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来寻找物质的另一个特性。设计思路:区分铁块和塑料块的方法很多,学生运参考资料,少熬夜!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学生有话说,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一些方法,老师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加以否定,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生冲突,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通过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体积、质量,比较一个小马铃薯和一个大马铃薯的体积、质量,学生能够猜出同种物质组成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通过回忆上一节“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回形针的数量增大一倍,质量也增大一倍。根据生活经验两袋盐的体积是一袋盐的体积的两倍,两袋盐的质量也是一袋盐的质量的两倍,启发学生测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设计思路:“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是有体会的,“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一猜测,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加以铺垫。3.设计实验本活动的目的是验证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体积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研究的对象是大小不同,形状规则的长方形铁块好塑料块。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思考题:(1)需要直接测量哪几个物理量?(2)用什么仪器来测量?(3)如何测量?(4)测量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5)设计什么样的表格?在学生讨论设计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形成下列共识:(1)所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2)测量质量需要的仪器是天平。(3)而铁块与塑料块的形状是规则的长方体,所以可以通过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需要测量的仪器是刻度尺。(4)具体的实验的步骤:①调解天平,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将物体的质量填入表格;②用刻度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宽、高,算出物体的体积并填入表格;③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填入表格。测量对象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体积铁块1参考资料,少熬夜!铁块2铁块3塑料块1塑料块2塑料块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收集相关信息。4.分析论证(1)指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别作出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其中纵坐标代表质量,横坐标代表体积。提示:物体的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2)针对图据图像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共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3)要求学生计算出,表格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由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设计思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学生也能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更能形象、直观反映出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三、梳理教材1.密度的概念(1)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教材中P9,相关“物质的密度”的内容。思考题:①密度的定义、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是什么?②密度单位的读法,密度单位的换算。(2)组织学生汇报思考的答案,了解单位体积的内涵,领悟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单位等。2、查密度表(1)学生仔细研读密度表,学会查密度表。(2)通过密度帮助学生认清这些内容:①固体的密度是不是总大于液体的密度?②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是一定不同?③同种物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不相同。④知道密度的物质的解释。五、交流提升针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引出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的种类。六、有效检测1、木块的密度为×103㎏/m3,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盒装纯牛奶的体积为m3.若该牛奶的密度是×103kg/m3,则牛奶的质量为kg.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单位换算参考资料,少熬夜!水晶的密度是/cm3=_________㎏/m3《密度》的教学设计【第二篇】整体设计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计算问题。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再拓展,对于密度的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结合数学运算和推理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练习、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方法效果会更好。教学重点1、密度的比例计算与空心问题;2、密度与混合体问题。教学难点数学与密度公式结合。教学方法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学生自主练习、归纳总结等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密度公式灵活运用;2、利用数学知识结合密度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3、规范物理解题过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习题练习,总结出:密度问题的比例计算是:根据密度公式列出有关式子,列出两个式子进行比例式;2、学会利用密度知识分析物体的实心和空心问题。3.学会利用密度知识解决混合体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复习密度概念以及单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直接导入复习有关密度概念、公式以及单位换算等知识参考资料,少熬夜![推进新课]师:上节学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今天在进行有关密度的计算学习。一、密度的一般计算例题一:例题一:一个瓶子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50g,装满密度为×103kg/m3液体后总质量是860g,求瓶子的质量及容积。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师生一块总结密度的一般问题计算方法:就是直接运用密度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并注意未知量的设定符号要用物理专用符号,且用下角标进行区别二、比例计算教师:比例计算是物理常见的题型,但是大多数学升的解题过程不完善或不对,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呢?例题二:例二:甲、乙两种物体密度之比是4:3,质量之比为2:1,求甲、乙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师:同学们进行练习生:自己解决问题,个别学生上来展示过程师生一块分析师生一块总结比例问题解题步骤:写出有关公式,两个式子列出比例式子,进行推理、计算。练习1:A、B两种物体的密度之比为3:4,质量之比为2:1,求A、B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学生当堂练习,师巡视指导。三、空心问题师:判断物体空心与否是密度常见的问题,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判断物体是否空心?例题三:体积为1dm3的铁球,质量是5kg,问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铁的密度是×103kg/m3)学生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判断方法。有三种判断方法:第一种;比较密度;第二种:比较质量;第三种:比较体积。练习2:一个铝球质量是36g,体积是20cm3,判断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铝的密度是×103kg/m3)四、混合体问题师:混合体问题是密度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实际生活贺生产中应用广泛,比如合金、混合液体等等例题四: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1、ρ2,,它们的质量相等,求合金密度。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进行探索,然后师生一块总结解决混合体问题的方法:几种物质的质量质量之等于混合体的质量,几种物质的体积之和等于混合体的体积;再利用各种物质的密度公式代入进行计算。练习3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1、ρ2,它们的体积相等,求合金密度。[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作业:为了测定长江水的含砂量(每米3的江水中所含砂的质量),工作者取江水10dm3,测得其质量为。求长江水的含砂量是多少?若长江流量为3×103m3/s,一昼夜长江流水带出的砂有多少千克?(泥沙的密度是×103kg/m3)板书设计一、密度的一般计算二、比例问题三、空心问题四、混合体问题《密度与社会生活之二——有关密度的计算》教学设计张进兴《密度》的教学设计【第三篇】二、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四、教学过程:情境引入: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合作探究:量筒的使用: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信息快递”中的问题;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3、如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参考资料,少熬夜!2---蜡块的体积。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密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教具: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教学过程: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4---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体积是。6---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
本文标题: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18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