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的1、了解的结构特点;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教学过程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1、师出示中名言,生齐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1、找一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2、师点一些词语,生造句:心惊肉跳、嗓泣、头晕目眩。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人文中找出。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参考资料,少熬夜!要求: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B、交待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C、尽量用自己的话。3、生复述课文,师生点评。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相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5、生朗读;师点评。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1、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伯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小目标;以学习名次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长无目标。.。.。.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生分组讨论2、3问。七、课后小结中、提出希望1、1师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生步。2提出希望。2、布置作业:将六(3)题形成局面小文章或写1篇读后感。附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故事:遇险——脱险哲理:反困难分解再去克服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二篇】课文说明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认识是幼稚的。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只要体悟“海”与“山”的参考资料,少熬夜!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座数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联想任何一种理想和奋斗,都会感到越读越亲切。事情往往是这样,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失望是因为对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认识深化了,就可以战胜失望,乃至不再失望,就能够“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诗人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这首诗对人生是一个很好的艺术概括,当我们经过一番奋斗不能实现理想因而感到沮丧的时候,想起这首诗,就会鼓起信心,继续奋斗,继续前进。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2、难点: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从孩子对未来美好向往方面深情导入。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朗读感知:要求学生听读时:体会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初步理解诗中“山”、“海”的意思。2、读后由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的意思。假如学生答不上来,或者答得不好,可以提示一下,找一找诗人自己是怎么说的。这是很容易找出来的:“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3、指导学生朗读:给诗句划分节奏──给相关文字标出重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互评。三、探究式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教师指导。教师引疑:1、什么是“全新的世界”?参考资料,少熬夜!提示:就是美好的世界,理想的世界。2、举举例子,什么样的世界可以说是“全新的世界”?提示:假如学生说,我家搬进新房子,新房子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小区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住老房子那些年头,盼了一年一年,决盼望有朝一日住上宽敞漂亮舒适的新房子,那时新房子就是我心目中一个“全新的世界”,搬进新房子第一天,真有“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的感觉。这样的回答就很好。从小家引向国家,今天我们这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革命前辈来说,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全新的世界”。中国人民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又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探究“山”的含义也是这样,看诗中所说的“山”,联系实际生活,不难领悟,“山”是与“海”相对的一个世界,一个闭塞、落后、乏味的世界,山又是从现实到理想的奋斗之路,诗人所说的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奋斗之路是漫长艰险而又曲折起伏的。联系中国革命的历程很容易理解诗意,丫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真是翻过了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才终于攀上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上的最后一座山顶,看到了一个新中国。3、在学生正确朗读基础上品味诗的语言:诗中的感情是用非常凝炼的语言来表达的,请你品味下列诗句,可以在小组中交流。提示:答案参见《导航》。⑴“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提示: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⑵“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提示:这句中的三个量词用得如何?⑶“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⑷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⑴在朗读中,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⑵你最喜欢哪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它读出来吗?四、小结参考资料,少熬夜!激越的情感,显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让我们……五、综合与创新1、《在山的那边》一诗中的探索、追求之情一定打动了你。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待着你去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2、诗有凝炼的语言,诗有美妙的意境,请你喜欢诗,平时多读诗,请你也写写诗,讴歌我们的人生。《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1个生字。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重点词句,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4、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生活信息和哲理。[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配乐欣赏,谈话导入。1、放大海的音乐,师诵读此读诗。2、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板书课题)没读过的同学你们来猜测一下,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3、读过的同学谈谈,你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向往)4、如果让我们来写《在山的那边》,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原因是——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5、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在作者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作者笔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界中的景观。二、品读全诗,欣赏全诗。1、自由朗读全诗。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和同学讨论。2、交流反馈。(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语言的魅力)给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山的那边是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什么颜色呢?)“我爬上那一参考资料,少熬夜!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3、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学生共同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山的那边是海,海的那边会是什么呢?(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三、配乐赏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第四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二、谈谈诗歌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参考资料,少熬夜!(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三、走近作者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u)一瞬间(shùn)隐秘(yǐn)2、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痴想:发呆地想。诱惑:吸引,招引。喧腾:喧闹沸腾。隐秘:隐蔽,不外露。一瞬间:一眨眼之间。凝成:凝结形成。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听课文范读要求:
本文标题: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23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