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西美食导游词5篇山西美食导游词范文介绍大全山西面食历史悠久,可考有2000多年的历史。面条,东汉称为“煮饼”,魏晋名为“汤饼”;南北朝“水引”;而唐朝叫“冷淘”。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原料为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品种为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有据可查的面食达280余种。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山西美食导游词5篇”,供大家参考学习。山西美食导游词1我的家乡在山西,那里的面食闻名于天下,其中最美味还有最出名的是这些:刀削面、莜面“栲栳栳”、山西小窝头等。这些都是我吃过的。在这里,我就为大家详细地介绍这三个吧。小窝头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还有一种便是杂粮窝窝头。山西小窝头吃起来感觉比较甜,挺好吃,清末时慈禧曾经赞过它。但是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多吃,因为窝头吃多了伤胃。刀削面想必许多人都吃过,一片一片的,一边比一边厚。许多人以为它是用刀削的,这是一个误区,刀削面可以不用刀削,用铁片也很好。刀削面被发明时就是用铁片“砍”的。这还有一个典故呢!相传在宋末时,蒙古入侵中国,占领了中国。当蒙古进攻太原时,百姓们就用刀抵御蒙古兵。当蒙古占领了太原之后,便下令收了百姓的菜刀,每十户只给一把,轮流使用。有个老人看排队领菜刀的人太多,便郁闷地回到家里。路上,他捡到一铁片,于是就让老伴用铁片“砍面”,再和卤汁一起煮。结果做成了天下闻名的刀削面。莜面“栲栳栳”,也许许多人觉得它这个名字怪怪的,不敢去吃。你们可错过了这美味了!它用莜面制成,形状为蜂窝状。许多个圆形的窟窿整齐地排列着。将它放进蒸笼蒸一阵子,美味的莜面“栲栳栳”就出炉了,熟时即香味扑鼻。做法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我最喜欢吃它了!要是选料好,做工精细的莜面“栲栳栳”,如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肉酱等,那实在是太美味了!又软又香,吃起来香喷喷的,肉酱的香味在你的嘴里回荡。咬起来软绵绵的,又有些弹牙,这感觉保证你吃了还想吃,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除了美味外,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低现代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看着看着,你不禁想尝尝了吧?那你就赶紧到附近的一家正宗的山西面馆品尝吧!山西美食导游词范文介绍山西美食导游词2火烧是山西省孝义县具有特殊风味的一种饼类小吃、孝义火烧有咸火烧、糖火烧、菜火烧之分。咸火烧是内包咸盐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时,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酱油、盐、味精,更是美味可口。糖火烧的制作将老酵、碱面和凉水一起放入盆内搅成稀糊,再倒入面粉和成团、面和好后,以手蘸凉水反复搓揉,直到面团光润时,盖上湿布饧三十分钟。同时把红糖、芝麻酱、桂花搅拌调成糖酱。然后把面团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长条、切块、摁扁,再横着擀成五寸长、三寸宽的厚片,然后,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着厚片的左端将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时劲头要匀,动作要利落),“啪”地一声横落案板上成为尺把长的面片。上面抹匀糖酱,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轻轻向外伸长,同时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卷成卷,搓匀后揪成面剂,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圆饼。按此法将其余面块全部做完。铁鏊在微火上烧热,徐抹麻油,火烧饼坯放鏊上烙烤,烤约五分钟,再翻过来烙正面(两面约烤十分钟左右)。随后放在烤炉中,用微火烤成酱黄色即可。菜火烧有荤素之分。荤火烧猪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萝卜白菜,再加花椒、盐、姜沫、味精、葱,搅拌成馅。素火烧纯蔬菜绡拌调料。面用温水和起,放入苏打,揉均匀,盖上湿布饧30分钟。在案板上铺撒面粉,将饧好的面团放在上面,搓成圆条,揪成面剂,并摁成圆皮,包馅,揪去收口处的面头,再摁成圆饼,上鏊烙烤。火烧的做法不一样,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它绵软不粘,香鲜可口,层次均匀,质地酥脆,宜于热吃。孝义火烧据说与“火烧中阳楼”有关。孝义旧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场,市中心有一座宏伟高大、壮观绚丽的古楼——中阳楼。此楼相传建自汉魏,自汉唐设郡以后,孝义为一方重镇,车骑缤纷,商贾弥至,往来郡城者,多道出其间。凡事至邑者,必身临其境,瞻仰其楼,而后赞之:真乃高矣!如此数代相传,颇有名声。而孝义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说:“俺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此话确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恼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烬之。清朝顺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场大会,中阳楼下的四条大街,商铺错落,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小吃摊上人们品尝着各种风味小吃。中午时辰,街市正红火。中阳楼下又增添了一位头发斑白、衣衫褴楼的卖火烧老翁。老翁眉头紧锁,似有忧闷之情。他一面制作火烧,一面高声反复叫卖;“世人快来买火烧,吞掉火烧,火就不烧”老翁奇特的叫卖声,引来众人围观。一个年青的后生问老翁:“多少钱一个?”翁答:“百两黄金,千两白银”。“小小火烧,这般昂贵,怪事!”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深感怪异,百思不解。老翁愤激地说:“嫌我的火烧小,那你们等大火烧吧!”说罢,老翁收摊而去。中午刚过,中阳楼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砾一堆。事后,人们把中阳楼火灾与卖火烧老翁的出现联在一起,以为是神的点化。于是,城里人普吃火烧,认为不吃火烧,火即烧房燃屋,随着乡里人也照做。此后,火烧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带过年都吃火烧,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谓之“翻身火烧”。山西美食导游词3刀削面是山西著名的风味小吃,我们小区就有一家专做刀削面的小馆。刀削面看上去朴实无华。一根根白白扁扁的面条纵横交错在碗中,像一座座山岭,而点缀其中的绿绿的青菜,就像一道道万里长城了。虽然刀削面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做起来不如想像中的容易。每次我去吃刀削面,都会看到师傅做刀削面的整个过程:首先,师傅从橱柜中拿出一大块面来,放在桌子上,揉了又揉,搓了又搓,然后将揉平的那一面捧在手上(底下一个工具撑着),一手抄起一把削面专用的刀,在上面可就削开了。只见师傅拿着刀,从面的上方往下方一削,看上去也没用什么劲,那面条就乖乖地跳进了锅。紧接着师傅越削越快,“刷刷刷刷刷”,一根根面条可就进锅了,烫了一会后,师傅又把面条捞起来放入另一个锅里,抓一把青菜,烧了几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就做好了。在吃面的时候,我喜欢把面“拦腰”搛起,一股脑送进嘴里,然后慢慢咀嚼,细细品尝它的味道。吃青菜时,我喜欢把根部连在一起的先分开,然后藮一点汤,细细咀嚼。刀削面的汤很纯,也很好喝,用来解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每次吃刀削面,无论那刚盛起来的有多么热气腾腾,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搛起一根面就往嘴里送。由于脸靠碗口太近,那热气总是会将我的.眼镜弄得全是雾气,让我分不清东南西北。从而我就给刀削面起了个别名——“玩笑面”。山西美食导游词4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介绍榆次的小吃——榆次灌肠。说起榆次灌肠,相信听说过的朋友很多,吃过的人也不少,可是知道这灌肠来历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相传在民国初年,榆次市场上经营灌肠者较多,但唯有大乘寺街范臭小家是祖传的灌肠经营者。清朝时,范臭小就随父亲范庆林学做灌肠,民国25年之后,其子范二毛又继承其业,后又传其孙范玉亭,成为四代经营灌肠世家。灌肠是用荞面为主料制成的一种面食品,其形状与烧饼相似,只是中间稍厚,四周略薄。在榆次,以猪血灌肠最为出名。其原料以荞面和猪血为主,猪血灌肠吃起来鲜香可口,颜色为浅褐色,软中有韧而富有弹性。灌肠冷食时辅以佐料,以盐、蒜、醋、辣酱为主,再滴几滴香油,食之凉爽、利口、香辣适中。热食应切块,以猪油烹炒,佐以蒜、醋,食之清香可口。我的家乡山西还有许多出名的小吃,大多以面食为主,其中刀削面、焖面、拨鱼儿、碗秃等。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我真诚地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山西做客,尝一尝山西的面食,一饱口福。山西美食导游词5“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以考证的时间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一般家庭妇女能做几十种,到了厨师手里,更是花样翻新,达到一面多样、一面百味的境界。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剔尖这是山西人食谱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杂粮面剔尖等等。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俗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筷子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擦面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从擦子漏下掉入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浇头、打卤食用,这种面食易咀嚼、好消化,适于老年及牙齿不良的人食用。揪片面和好后,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宽的条,用手一片一片揪入开水锅里(大小与手指头肚相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食用。这种面食做法简单,吃着筋滑。河漏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河漏床,迫使面从下方均匀的孔内下到锅里。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煮熟配浇头或打卤食用。拨鱼把和的很软的面放在一个带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铁制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拨入锅内,如小鱼在水里跳跃。这种面柔软绵滑,易于消化,配上荤素浇头或打卤即可食用。猫耳朵外形酷似猫的耳朵,小巧玲珑,吃起来有韧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面、莜面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块,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卷成猫耳朵状,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莜面栲栳栳用营养价值极高的莜面做成的,将面揉精,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竖立在笼中蒸熟即成。头脑头脑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种名早点,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莲菜,一条长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补、活血功能。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清真饭店大都有“头脑”上市。沾片子山西太原周边特色食品,煮食。以菠菜,芹菜等的叶部或者豆角,茄子,裹以干面粉煮熟,拌醋调和(醋,盐,葱花炒制)或蘸水水即可食用。
本文标题:山西美食导游词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47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