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故都的秋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4、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5、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参考资料,少熬夜!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7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三、解题让学生分析题目,看看有什么疑问和发现参考:(1)文体,写景抒情散文。(2)中心语是“秋”,是1篇写秋景的散文。小结: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呢?——抓住题目的内涵。四、深入研读课文,整体把握,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一)解决预习问题1、作者对故都的秋持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向往、眷念、热爱。(我的不远千里……,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2、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征?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3、文章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学生自由发言。给每幅图加个小标题。参考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十分钟)五、合作探究1、文章是怎样具体表现“清、静、悲凉”的特征的?下面请同学们以我们的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仔细品读,看看文中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展示北国之秋这一特点的?然后公推你们小组的一位同学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提示:同学们应注意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和传递声音的事物,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分析)学生分析五幅秋景图,体会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参考:(庭院秋晨)所写景物:1、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参考资料,少熬夜!2、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3、牵牛花的蓝朵。4、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明确:1、天色碧绿,看得很高,能见度大,可见,天空无杂质;2、再看漏下的日光,一丝一丝多么分明,可见,没有混杂物;3、再说牵牛花的花色,蓝色,冷色调,给人感觉清透。这此景物都共同突出一个“清”字。景: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明确:以有声衬无声。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景:一椽破屋,破壁腰。提示:屋壁尽显荒凉,冷色衬托凉意。小结:这幅画可概括为——庭院秋晨。作者通过借景抒情(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的手法,把对秋的感受与景的选择可以说达到交融合一的境地了。(秋槐落蕊)明确: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静。气味也没有,微细柔软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清,潜意识下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悲凉。小结:一叶知秋,岁之将暮,悲从中来。(秋蝉残鸣)明确:衰弱的残鸣、啼唱、嘶叫。小结:这嘶叫是生命将逝的哀叹,凉从此出;另外,衰弱的残声都听得见,足见故都秋之寂静。(秋雨话凉)拟境朗读:云散雨霁,桥头影里,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地对话。“了”字念得高,拖得长;“阵”字像“层”字,平平仄仄的歧韵,作者认为“倒来得正好”,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明确:①“了”字念得高,拖得长,体现对秋的深切体味;再加上破折号,声音绵长浓郁,隐含着意味深长的感叹,这凉不仅在身,更凉在心里。②“阵”字表明凉意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而“层”境界顿显深、广、浓、厚。写出了北国之秋经过一场场秋雨的洗礼,而渐浓渐深,渐染渐醇的特点。所以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小结: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感悟这故都的清秋,是不会有如此真切,如此细微的感触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十五分钟)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①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破败的环境,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树等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拓展:《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②文章描写的主体是故都之秋,作者为何在开头和结尾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明确文章通过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③刚才分析的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接下来这个自然段,大家考虑它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议论。问:那么,作者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插入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有什么作用?明确:在理论上深化文章的主题,在于“喻理”“明旨”。小结:散文的特色是“形散神不散”,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明白作者不管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手法,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十三分钟)七、延伸拓展(任选一题)1、这1篇课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散文的这种写法,不可能对郁达夫做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来探讨,写1篇读书笔记。题目:参考资料,少熬夜!我眼中的郁达夫或郁达夫散文研究2、通过这篇散文的学习,尝试写1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江中的秋》或《家乡的秋》(两分钟)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2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这是1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1篇散文《囚绿记》。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参考资料,少熬夜!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板书设计:囚绿记陆蠡本文线索:恋绿囚绿释绿思绿故都的秋教案3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参考资料,少熬夜!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2、检查预习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99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