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亲子沟通讲座稿(初高中适用)尊敬的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家长一起来探讨关于亲子沟通方面的话题。今天,我很想把工作中的一些感悟,结合我所学习过得一些亲自沟通技巧得培训,来和大家作一个分享。各位家长一定知道,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就会表现出逆反、不听话,父母再多的知识、经验、智慧都无法传递给孩子,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关系,就没有教育。可是,在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在家长和孩子互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错。作为孩子来说,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是故意要让父母难过的,恰恰相反,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希望让父母高兴。去年我曾经在一所小学进行了3个月的学生心理辅导,其中有一个孩子给我印象很深。据我了解,他是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疼的孩子,他的父母对他除了打骂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教育孩子。可是,这个孩子和我交谈的时候,他告诉我,他非常爱他的爸爸妈妈,他希望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而感到难过,他也愿意努力,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对他失望。这个孩子后来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成绩考得比以前所有的考试都好。所以说,所有的孩子都愿意为了父母去努力,只不过有的时候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即使在某个阶段,孩子的表现让我们很失望,那他一定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维持着你们之间亲密的联系,也许他解读到的是错误的信息,但是孩子一定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接受你对他的教育。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打破原来的沟通模式。而对于家长来说呢,我们家长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行为,也都不是故意要伤害孩子的。我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会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过长大,如果孩子生病了,或者在外面受了委屈,我们都会心疼万分。所以说,我们之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也都没有错。也许只能说,我们之前所做的,没有让孩子接受,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让孩子接受,我们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多来自于我们早年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当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教育孩子时,我们就忘记了我们曾经作为孩子时会有的感受,所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但是有哪一个做父母的天生是会做好父母的呢?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我们可以尝试着改变原来的方式,我们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长。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愿意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亲子教育,说难确实很难,说简单也确实简单,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有所改变。有一位心理治疗的大师提到过这样一个词,叫做“旅途伙伴”,我非常喜欢这个词,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今生有缘朝夕相处,结成了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把自己视为孩子的旅途伙伴,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更多的给予引导、协助,而不是强制、命令呢?以上是亲子沟通的一些基本理念,今天所分享的沟通技巧,就是以这些理念为基础的,所以包含了平等、理解、信任、尊重,是孩子可以接受的,并且也是具体的、明确的、可实际操作的。所以说,这是一套工具性的沟通技巧,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化解冲突,第二是维持和谐。一般说来呢,父母与孩子的冲突通常是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为冲突,二是需求冲突,三是价值观的冲突。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行为冲突。在这里,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行为。很多父母通常会这样说:我的孩子很淘气、很任性;我的孩子很好动,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很听话,很讨人喜欢;或者,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就爱上网。各位家长,这些说的是孩子的行为吗?我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些都不是在说孩子的行为,而是家长自己的感觉,是对孩子的评价。我们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有两个核心的问题,总是搞不清楚,第一就是对孩子行为的描述,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可是在描述孩子行为的时候,却总是忽略孩子的行为,说得是自己的感觉,是对孩子行为的判断。比如说:孩子早晨起床让你帮他拿衣服,又让你给他叠被子,还要你给他整理书包,如果你觉得很不耐烦,可能就会说:你这孩子真懒。那么请问你是在说孩子的行为还是在评价孩子?如果换一种说法:你自己不去拿衣服,让妈妈去拿,又让妈妈给你叠被子,还要我给你收拾书包,我感到很生气,因为我有许多自己的事情不能做,上班时间也会有影响。作为孩子,大家觉得哪种说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一些呢?孩子的行为,会让我们产生这样那样的感觉,我们要改变的是孩子的行为,可是我们强调的是自己的感觉和评价,结果孩子的行为没有改变,我们不舒服的感觉却不断涌现,就会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价,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可能就会带来一些伤害。那么,什么是行为呢?简单讲,看得见、听得到的就是行为。比如吃饭时,孩子只挑肉吃,这是行为。如果你说孩子偏食,这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再比如说,孩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这是行为,你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评价。那么,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一类是我们不能够接受的。什么是能接受的行为呢?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到家就开始写作业,做完作业又开始复习功课,做父母的一看,心里很高兴,这就是能接受的行为。如果孩子回到家就大吵大闹,或者在家里跑来跑去,你想静下来休息一会都不行,你能接受吗?在比如说,你一回到家,没有看到孩子在写作业,而是在上网打游戏,你能接受吗?这些都是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刚才我们说过,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有2个核心的问题,我们总是搞不清楚,第一是对孩子行为的描述,第二呢,就是问题的归属。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不能接受,问题在谁呢?在孩子身上,还是我们自己身上?没有弄清楚问题的归属,我们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归属,并不是说谁错了,而是说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说明谁有问题。比方说:孩子拿着彩色笔在墙壁上、沙发上、窗帘上乱涂乱画,父母不能接受。大家说这是谁的问题?父母需要保持家里的整洁,担心孩子画得乱七八糟,又要花时间去洗去擦,所以父母心里觉得很生气。孩子这样的行为给父母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觉,让父母产生了情绪上的困扰,我们就说,是父母有了问题。我们再来判断一下,如果孩子回到家对你说:我们老师不公平,我和小明吵架,为什么老师只批评我没有批评他?你们认为这是谁的问题?很显然是孩子的问题,因为他被批评了,心里不舒服,所以说是孩子的问题。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时明明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却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或者把孩子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去解决,通常来讲都解决不了,一旦解决不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感到失败和无助。有时候,是父母自己的问题,父母却把它当成是孩子的问题,就想要去帮助孩子,改变孩子,结果会遭到孩子的拒绝和抵抗,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很大的冲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往往不是缺少好的方法,而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弄清到底谁有问题。为了让大家更清楚问题的归属,我们再来举几个例子: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长,忘了写作业。大家来判断一下,这是谁的问题?孩子边玩边做作业,很晚才能睡觉。大家说这是谁的问题?孩子在学校体育比赛中没有获奖,感到很沮丧。这是谁的问题?大家都清楚谁有问题了,对吗?那么当孩子有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比如,孩子对你说:小明是个坏蛋,他朝我脸上洒水,还把我的书也弄湿了,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当你听到孩子这么说,你会怎么回应呢?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他,打人可不对。以后别再和他玩了。没关系的,在学校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小明是和你闹着玩的,不要计较。小明是你很好的朋友,要学会原谅他。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回应方式,然而归纳一下,家长的回应方式可以分为12种不同的类型,而这12种类型都可以称为亲子沟通的绊脚石。这12种类型又是我们父母经常会采用的方式。用这些方式和孩子沟通,孩子可能都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越来越疏远父母。可能大家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这12种回答都成了沟通中的绊脚石呢?象警告、威胁、侮辱、讽刺这些是绊脚石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连指导、建议、询问甚至赞美也都成了绊脚石呢?(举例)我们刚才讲过,当孩子有了问题时,他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那么当孩子处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他的心理到底需要什么呢?我们只要想一想自己就知道了,如果我有了烦恼要向你倾诉,我需要你的指导吗?其实我只是想跟你说说而已。我女儿以前就经常会这样对我们说:我只是想对你们倾诉一下而已,你们干嘛总要评价我的同学,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说呢。这个时候,无论你给孩子多么好的建议,孩子都不会采纳的。一个比较好的回应方式就是:积极倾听。这个积极倾听,也是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所谓的积极倾听,并不只是用心来听,而且要听懂孩子的情绪,并且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觉得你听懂他了,他被理解了,他就会觉得被接纳、被关注,他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比如刚才说的:小明是个大坏蛋,他朝我脸上洒水,还我的书弄湿了,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孩子这样说,其实只想表达愤怒的情绪,并不是真的要这么做。如果我们这样回应:小明朝你脸上洒水,还把你的书也弄湿了,这让你很气愤,是吗?这样说了之后,孩子立刻会感到他被理解了,他的情绪被接纳了。有的家长可能会想,这样就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了?各位家长,我们用积极倾听的方式,就是在同理孩子的情绪,情绪是一种能量,当这种能量被家长接纳时,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力量感,孩子会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向父母诉说,是在表达情绪,而不是在寻求方法,父母没有必要担忧和插手相助。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孩子,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样以后孩子就不会再依赖父母了,所以,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不帮助。在运用积极倾听的时候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说话的时候是否带有强烈的情绪,如果有强烈的情绪,就要对他的情绪进行回应,如果不带情绪,那我们怎么办呢?比如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上周六的补习班了,老师讲的一点都不好。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知道,孩子很可能有些事情没有讲出来,也许老师讲的他听不懂,也许老师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关注,也许老师批评他了,孩子没有说,我们用积极倾听的时候就需要了解这些事情,这时候可以用敲门的技巧,比如说:是什么方面让你感到老师不好呢,可以跟我说说吗?所谓敲门的技巧就是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引导孩子说出原因:我很想听听是怎么一回事,你愿意说说吗?这时候我们要有耐心,不断地引导孩子去说,也许孩子说着说着,自己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即使发现不了,我们也要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我们做父母的要狠下心来,给他这样的机会。刚才所讲的是积极倾听的技巧,是当孩子有了问题,我们家长需要做出的恰当的回应。那如果我们父母有了问题,怎么办呢?父母的问题,可能是孩子引起的,也可能不是孩子引起的。如果是孩子的行为干扰到父母,父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了情绪,这个时候采取的方式,叫做“我信息”。比如晚上你在电脑上赶写一份材料,孩子却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让你感到很不耐烦,那就要把孩子这个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告诉孩子。我信息的技巧呢包含3个部分:第一是对不能接受的孩子的行为的描述,第二是坦诚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你带来的不愉快的感受,第三是造成的直接影响,如刚才这个例子,可以这样说:你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我听了心里很烦,没法继续写材料。这就是我信息的技巧,简单讲就是行为加感受加影响。我们家长可能会觉得疑惑,这样孩子就不会烦我了吗?我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配合,会停止他不可接受的行为,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同的心理特征,就是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肯定,希望自己的行为能给父母带来快乐,在这个心理基础上,每个孩子都有对责任感的需求,他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父母的需求,当父母告诉孩子自己的需求时,孩子就会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让父母开心,这样他会很有成就感,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不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而是呵斥孩子,只会导致孩子的反
本文标题:亲子沟通讲座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04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