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性不性由你老师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学生
性不性由你——老师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学生?前言就目前在国中的导师或任课老师多多少少都会因为学生「性」的问题感到困扰,例如在课堂上遇到学生开黄色笑话、使用隐涉性方面的双关语、或是在每次的书包安全检查中看到一些情色书刊、或是有学生因为未婚怀孕而辍学等情形。身为一个教师,受制保守文化传统的影响,总认为「性」是禁忌话题,不设法解决当下与性有关的问题,恐怕学生会一直拿相关问题挑衅,谈了又唯恐不想听的同学向家长说老师的不是;想当然,在课堂老师上能避重就轻最好,免得惹得一身坏名誉!然而,这样逃避心态下的作法使我们不得不去深思目前学校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妥当吗?什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重要的是当老师在课堂上一遇到这样的情境该如何回应最合适?有件事情是我们将来将为人师所需注意的,即是国中生正处于青春发动期或青春前期,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对两性问题感到好奇是无可避免的,青春期所养成的性知识、态度和行为,对于其往后一生的两性关系影响深远!于是,避重就轻的政策不再妥当,性教育是必要的;老师必须知道:性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透过适当的教学方式或是教育态度,使个人对两性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有正确的认识等等,都是老师不可忽略的;现在国一的健康教育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两性问题,各个中学也几乎都有教育部所委托录制的性教育课程,以求给学生最正当的两性相互尊重的态度,然而在影音教学之外,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一样会碰到学生对「性」问题的迷惑或是不当的引喻之时,老师该如何化解为妙?以下就国中课堂常见的三个问题来讨论:同性恋、开黄腔以及情色书刊。壹、同性恋一、(一)要确定学生是否为同性恋,身为老师当然要知道同性恋的界定范围,以下就国内学者李郁文、邱美华所整理的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介绍之:(1)美国性学大师金赛博士(Dr.K.M.Kinsey)于1948年提出他的性学报告,将人的性行为取向由「完全异性恋」(0)到「完全同性恋」(6)循序渐进区分为以下七个等级:(邱智藻,民87,PP.76~77)等级内容0完全异性恋,无任何同性恋成分1大部分异性恋,只有偶发性的同性恋2大部分异性恋,略多于偶发性的的同性恋3异性恋与同性恋倾向约相等4大部分同性恋,多于偶尔的异性恋5大部分同性恋,只有偶尔异性恋6完全同性恋以上就七个等级,再将人的性行为取向归纳为以下的四种类型:1.完全异性恋取向(0):个体在生、心理及情感上都只有渴望异性的慰藉,且期待与异姓建立亲密关系。2.属异姓恋取向但有偶发性同性恋行为(1、2):此类型的人偶尔会因为某些外在因素而出现同性恋行为,其同性恋关系随着交易结束而终止、长期与异姓隔离又极需性满足的情况下与同性恋发生性行为。3.属同性恋倾向但对异姓未全然排斥的双性恋(3、4、5):个体对两种性别的人都能有性反应,个体可能过着异性恋者的婚姻生活,甚至生儿育女,但对同性常有性冲动的情形出现,此时,在情感及性欲上是极需同性才能满足。4.完全同性恋(6):个体在生、心理及情感上都只渴望同性的慰藉,且期待与同性建立亲密关系。(二)国外学者Gadpaille(1989)认为判断是否为同性恋者有下列四个指标:(彭怀真,民84)1.有一种无法抑制、想要与同性亲密行为的想法,包括亲吻、爱抚、自慰、口交、肛交等。2.情感与欲望的对象仅限同性,对异姓不感兴趣。3.渴望与同性的互动,包括文字、书信、谈话,并为之神魂颠倒。4.经常会感到孤独、较强的抑郁,部分尚会有罪恶感、羞耻感。(三)Martin&Lyon(1972)则认为:「同性恋是只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感情及社交上的兴趣主义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即使这样的兴趣并未由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引自贾红莺,民85,p10)。(四)根据台北市立阳明医院精神科周励志主任所发表的「正视同性恋」一文(原刊载于台湾医届第三十六卷第十一期51至58页)所言,学理上说来,同性恋并不单是同性别的人彼此间的性接触而已,还要包括两个重要因素,即发生同性恋行为的情境、场合与当事人的感受与情绪。也就是说,同性恋这个观念可指涉:一、性行为模式;二、情绪上的认定(affiliation);三、对自我(self)的确定。因此,Martin及Lyon在1972年就提出一个包括前面这些层面的较完整定义:「同性恋是指一个无论在性爱、心理、感情及社交上的与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即使这样的兴趣并未由外显行为中表露表来。」二、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李郁文、邱美华,民90,PP.126~127)同性恋真正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不过可就一般说法归纳为以下两大因素:(1)先天因素:先天因素是只当事人本身因先天受生物、生理、遗传、基因、荷尔蒙等因素影响所致,国内学者周励志(民82)指出:部分同性恋的成因乃系生物学的前置因素(predisposition)影响而形成。国内学者贾红莺(民85)亦整合相关文献指出在先天因素方面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pp.11~12)1.遗传因素:根据Kallmann于1952年对85对同性恋者的峦生兄弟或姊妹的研究,发现40对的同卵双胞胎有37(达92%)对同性恋倾向一致;45对异卵双胞胎中只有19对一致(42%),惟此项结果可能受到统计的因素造成一致性的数据偏高,而持保留的态度。2.荷尔蒙异常:目前研究指出同性恋荷尔蒙异常的情况包括次生殖腺体异常、成熟个体所具性荷尔蒙比例的异常、出生前或生产前后的荷尔蒙的效应异常(陈浩译,1994)。1971年Loraine与其同事发现在男同性恋的尿中睪丸素酮(testosterone)比一般男性低,而女性同性恋者则高于一般女性,惟此结果容易受酗酒、糖尿病等因素混淆(林丽云,民80)。此外,纵使能够肯定两性同性恋具有与基因性别相对的荷尔蒙异常状况,但是因为荷尔蒙的作用会受环境因素或是先天因素多则又是不同的学者研究的争论,我们所能知道的是腺体分泌与脑下垂体的异常可能与先天同性恋有密切的关系!(2)后天因素:后天因素是指当事人本身因为后天的家庭背景,社会文化,同僚影响、学习经验、成长经验或是个人心理等因素所造成。国内学者胡兴海(民90)指出:后天因素中包括家庭暴力、个性内向、生长环境的影响及一时的好奇等。林丽云(民80)引精神科医师的说法认为同性恋行为乃是一种学习的结果:经由个人性行为的刺激接触而获得兴奋与满足。贾红莺(民85)引Beiber(1962)的论点,提出「家庭动力是同性恋主因」的说法,认为同性恋是早期家庭经验的结果;男同性恋的成因缘于过度依赖母亲,缺乏对母亲的认同。此外对女同性恋的成因,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可能来自对异性情绪受创的经验,或「阴茎嫉妒」的倾向,或对男性倾慕想取而代之的倾向。特别在佛洛依德所谓的同性恋期,四至六岁及由青少年进入成年期的阶段,一但性别认同遭遇困难,可能造成同性恋倾向。(p12)三、对同性恋学生该怎么辅导(李郁文、邱美华,民90,pp.130~131):以下就这两位学者所会整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叙述之:1.辅导员或老师应要先去除内心「同性恋恐惧症」的障碍,主动地去接触、了解及认识同性恋者或同性恋倾向的学生。2.辅导员或老师应该要先有这样的认知:同性恋朋友们跟一般正常人是完全一样的,他们需要被尊重、被接纳、被了解,他们在谘商情境中所面临的的问题与异性恋是雷同的;不要将他们看做事特殊的一群人,是怪物,不要对他们怀有戒慎恐惧之心!3.辅导同性恋的终极目标不是要改变或纠正当事人的同性恋行为或行为倾向,而是在帮助当事人辨识与确认自己的性别认同问题;所以,我们所要做的是协助学生一起回顾和探索,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个人在性别认同发展方面的特殊行为表现。4.辅导员应提升自己自我觉察与自我反省能力,在辅导同性恋各案时,要能敏感地觉察出自己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和想法,因为身为辅导员或是老师不能将个人主观的价值观念投设在当事者身上。5.辅导员或老师应强化自己的自我教育,多多认识与了解同志圈内的文化内容、生活型态、价值观念及他们所关心的议题上。6.辅导员和老师应能以更开放、同理、尊重的态度来协助青少年朋友太所在青少年成长期间有关心理、生理的发展过程现象,有关同性恋的性别认同发展过程等方面充分而正确的知识,以避免个人因信息的不足、经验的缺乏、好奇、幻想或信息的误导而导致对性别认同、性别喜好、性倾向方面的误解。7.帮助成长中的青少年朋友去除他们对「内在化惧同性恋症」(internalizedhomophobia)的害怕心理及因本身性倾向问题所引发的徬徨、焦虑不安,甚至自我厌恶等负面的情绪。8.帮助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朋友们能理解有关同性恋的「性别认同」部分,乃是一种渐进式的成长发展历程,它并非成人期的一个突然觉醒,非一招一系即可形成或改变的,它需要用时间和耐心来确定自己的性别取向。9.如经辅导员或老师初步的晤谈判断,发现个案当事人是属于「自我认同困难」方面的话,原则上可会同精神科医师共同会诊,提供更专业的协助;或者转介至邻近更专业的辅导机构寻求彻底的辅导,辅导员或老师只从旁协助探索的工作,不做决定性的判断。10.建议并鼓励有同性恋倾向的朋友们可以寻求外在有力的支持系统,如猜育同性恋组成或设群团体,上网搜集相关的信息、阅读有关的文宣、报导或资料,或参与同性恋团体的活动等等,一方面可以协助其辨识与澄清自己的性倾向,二方面更可以感受到团体的归属感,不会有被孤立的感觉。11.至于同性恋者应否公开现身的问题,辅导员或老师则应协助审慎评估当事人的心理强度、生涯发展、人际网络以及重要他人的人际反应等综合因素之后,在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要或不要。12.辅导员或老师应协助当事人对性病、艾滋病,甚至自杀、死亡等课题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懂得该如何采取适当及必要的防治、保护措施,以消弭当事人对这些疾病的疑虑和害怕。贰、开黄腔这是国中班级里相当普遍的问题,总有一两个通常是男生爱在全班面前、老师上课时开黄腔,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这种学生的心态是可以被理解的,国中时期第二性征渐趋明显,对两性关系及生理构造似懂非懂的国中生难免好奇,便喜欢在”性”上做文章,以引起老师及同僚的注意,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老师忽略这种学生使他成为惯性或变本加厉以致影响课程进行及老师的威严,对于这种情形采取适当的措施便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如果产生了蔓延作用,后果是很可怕的。通常当这种学生开黄腔或将老师的话扭曲成具性暗示的语汇时,老师如果期待全班同学一起去忽略他是不太可能的,不具有蔓延作用已是万幸,既然不能让他觉得无趣而停止这种行为,老师就必须主动出击,昭告全班正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老师可以来一次机会教育。「性」本来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是动物最原始的本能、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一味的避讳和学生谈性只会让他们更加好奇,让这个原本自然的议题变得具有挑逗性,越不能去碰触的就越想去碰,结果「性」就变成学生敢做却不敢说的一件事,而他们的性教育的主要来源有时不实际,有时甚至是不正常的A片情节,相反的如果老师以坦然的心态和开放的态度给学生正确的性知识,学生自然也就不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两性之事,当然在给予学生机会性教育之前老师必须先充实自己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学生拿女生的月经开玩笑的话,老师可以顺便教导学生女生的生理构造,甚至怀孕生小孩的历程,现在有很多性教育的视听媒体都制作得很具吸引性,老师也可以向健教老师洽询,利用班会或自修时间让全班一起看,并开放讨论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一次解决,如果觉得会招架不住或不够专业,可以请健教老师一起来个座谈会,利用一两个钟头让学生接收正确且专业的性知识,以后也就不会再捣乱了,这是值得的。性教育的重要性有下述几点:(一)在性别角色上,应强调男女平等、中性角色,学习刚柔并济:过去传统性别角色,「强调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应该予以中和,亦即学习中性角色,共同承担责任。(二)在与异性交往上,学习如何约会:学习如何和异性相处、例如:如何表示好感、如何邀请对方、如何适宜地谈话、如何拒绝,更重要的是在约会时如何保护自己。(三)在婚姻生活中应有的正确观念:在约会期间的异性交往,应有良性互动,之后做出理性的决定。一旦进入婚姻生活,学习如何调适夫妻关系。但为了要让那些开黄腔
本文标题:性不性由你老师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学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04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