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手册
第一章班级心理委员简介一、什么是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为班级同学、寝室同学及身边朋友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服务的人,是班级学生干部,他们以平等、尊重、服务同学的态度为有相关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承担或协助实施针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或活动。二、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同学交流的倾听者、重要同学信息的上报者。(一)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并及时妥善处理。(二)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三)生活中心理委员应以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学。(四)工作中能够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摒弃个人好恶,禁止宣扬和采用迷信、虚幻、神灵等一切非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五)心理委员负责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工作,协助有关老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六)维护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发现有需要帮1助的同学,及时并主动上报。(七)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并组织班级的心理健康活动。(八)探索提高本班学生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的途径和方法。(九)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的意义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开展同伴互助式的心理互助活动是意义很大。首先,同学之间共同学习和生活,相互交流和沟通频繁,而且学生也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交流感情,倾诉烦恼。如果能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就能得到更好的心理帮助。其次,助人与自助是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的,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互助活动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卫生意识和意义,助人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学会接纳别人、关心别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2己,从而达到助人者自助的效果。最后,班级心理委员的互助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互助、自助的意识和能力,这将会在其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起到十分积极地作用。四、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一)在班里宣传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二)发现学生中的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上报给心理辅导老师。(三)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反映。(四)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五)参加每月一次的心理委员交流活动;汇报本班级的重要信息、反映同学的心理需求状况;开展有关自我教育活动(六)协助学校、学院(系)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电影赏析、心灵茶座会、相关心理话题的辩论赛、演讲赛、团体辅导、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等。(七)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3(八)不断地自我教育,健康成长并积极分享。(九)按期上报《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晴雨表》,认真履行心理委员月报制度和紧急约见制度,五、班级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一)对心理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接受新知识,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二)视野开阔,知识广博而有修养,有好奇心和较好的哲学思维,善于思考,观察敏锐,思维敏捷,有准确的判断力;(三)能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具有良好的言语沟通能力;(四)有良好的伦理价值判断力;(五)对人有兴趣但不操纵个人,与人交流中能做到价值中立,不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与人;(六)有比较良好的外在形象和气质,富于亲和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七)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人际情感理解深刻;(八)富有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九)能够适时适度的暴露自己,恰当的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4(十)尊重他人隐私,有较强的保密意识;(十一)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尊重他人,对人宽容,善于倾听;(十二)有幽默感,人格完善和稳定,心理素质良好;六、心理委员日常工作程序第一、定期报告。每周向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一周心理状态进行报告。第二、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辅导员、心理辅导中心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办班级“心理园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第四、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第五、在参加心理咨询员的业务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工作和发展性团体5心理辅导。七、班级心理委员可做的选择性事务心理委员除了必须做好上述“日常事务”与“应急事务”外,每一个心理委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与能力来设计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务。如,为班级同学过生日。设班级心理图书角。开展心理健康小知识竞赛。组织同学表演心理剧。举办班级心理沙龙。请学长在本班做经验交流。鼓励同学写心情故事。组织同学看有关心理健康或与心理咨询有关的影片。创建班级心理博客,并且大家共同建设。组织同学去慈善场所,做公益事业。组织班级团体心理培训,如“优点大轰炸”。鼓励同学写完善自我的个人计划并坚持实施。开节日party,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鼓励交往。定期做心理热点研讨会,如爱情、友谊与就业等专题。定期在班级介绍社会有志青年奋发图强的成功实例。6开展科学用脑健康生活的知识展览。聘请部分家长和学生共同座谈等。拍摄自己同学制作的如“心理访谈类”DV作品或排练心理剧,并在班级中播放。积累音乐素材,引导不同个性或处在不同心境中的同学欣赏对他们有帮助的音乐。心理委员的可选择性事务是灵活多样的,也是因心理委员个人风格而异的,同时与心理委员的积极性、精力情况等密切相关。八、班级心理委员的自我发展(一)心理委员自我发展的主要内容心理委员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知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心理知识的发展:危机干预的知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心理咨询的知识、团队管理的知识等方面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组织能力、宣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咨询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水平,乐观、善于控制情绪、助人、奉献、悦纳自己、善待他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二)心理委员自我发展状况的自我评估7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心理委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要求。1.心理知识发展的评价大一掌握的心理知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心理咨询的初步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和应急心理问题的知识、危机干预的程序、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大学环境适应应对知识。大二、大三掌握的心理知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恋爱交友、生涯规划、团队拓展和朋辈交流等知识。大四掌握的心理知识:考研和择业应对知识。2.能力发展的评价大一发展的能力:适应能力、宣传能力、组织能力。大二和大三发展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探索能力、咨询能力。大四发展的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帮助他人的能力。3.人格发展的评价大一培养乐于助人、奉献的人格。大二和大三培养乐观、善于调节情绪、悦纳自己和善待他人的人格。大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8第二章心理委员应掌握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一)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很好;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个人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智力正常。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9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四是人格完整。人格稳定、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六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10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如果不注意心理保健,经常处于焦虑、抑郁心理状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如果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寻求帮助,就会很快恢复到心理健康良好的状态。(三)心理卫生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1.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要从多方面加以评价,主要是:本人评价,他11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2.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郁闷”、“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12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3.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或偏离。它的特点是: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134)需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是必须的。4.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
本文标题:班级心理委员培训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05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