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
好文供参考!1/3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一篇】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好文供参考!2/34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好文供参考!3/34(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好文供参考!4/34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好文供参考!5/34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二篇】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生态宜居、彰显文化”的原则,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结构体系,城乡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初步形成。一、我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建市以来,全市城镇化发展明显加快。20**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居全省第9位,增幅%。与20**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由原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变为高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经济周刊》最近联合发布好文供参考!6/34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显示,我市城镇化质量指数为,在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名列第99位,在安徽省处于第6位。这表明我市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步入工业化城镇化互促共进的新时期。(一)城镇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完成《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修编并得到省政府批准,实现了城市近期重点建设用地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教育、农贸、医疗、道路等专项规划和城市空间特色、城市建筑风格控制等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县市区均完成总体规划、控规、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21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对引导城镇发展、改善城镇面貌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二)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从生产总值看,全市由20**年的亿元,上升到20**年的亿元,增长近4倍。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和%,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7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从20**年财政收入看,全市为亿元,是20**年的14倍。其中宁国市超过30亿元,宣州区、广德县超过20亿元。全市有好文供参考!7/3416个乡镇财政收入超亿元。(三)基础设施与市政设施日渐完善。2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比20**年、20**年分别扩大平方公里和平方公里。6个县(市)县城建成区面积增至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年的24平方公里增至20**年的145平方公里。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比20**年分别提高和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679公顷,绿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分别比20**年增加2946公顷、平方公里和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20**年提高个百分点。自来水年供水量2358万立方米,比20**年提高1231万立方米。城市排水管道公里,其中污水管道公里,分别比20**年增加公里和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平方米,城市绿地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分别为%和%。(四)城镇人口增长较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万人,其中市辖区城镇人口万人,分别占相应区域人口的%和%。与2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2万人,增长%,年均增长9%。小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由20**年的万人增至20**年的58万人。好文供参考!8/34(五)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加快。20**年末,全市拥有幼儿园455所,比20**年增加211所;城镇拥有普通中学115所、小学106所,比20**年分别增加28所、10所。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87个(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共有床位932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746人,与20**年末相比,分别增加168个、3723张和4010人。(六)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年,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均成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7处。社会福利院16个。市县两级社会(儿童)福利中心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20**年末城镇低保人数万人。(七)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36元,分别是20**年的倍和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比20**年增加平方米。100%的家庭独用自来水设施,98%的家庭炊用燃料使用液化气、天然气和电,%的家庭拥有独立卫生间,%的家庭拥有家庭洗浴设备。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年的下降为20**年的。。好文供参考!9/34二、我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市已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市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市城镇化水平呈现提升趋势,但与全国和周边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年,我市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全国个百分点,比全省最高的铜陵市低个百分点,而且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中,也只处于中游靠后位置,仅比安庆、滁州市分别高和个百分点,但比淮南、淮北、蚌埠、池州市分别低、、和个百分点。二是城镇经济中心职能较弱。中心城区首位度低,行政中心职能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缺乏牵动力强的工业大项目,工业化助推城镇化的作用有待增强。与其他6个二类市相比,20**年市区完成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最低,只有亿元和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仅高于池州市亿元。县市城区大多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基础设施配套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不够优化。大部分集镇缺乏产业支撑,经济规模较小,吸纳生产要素、转移农业人口好文供参考!10/34的能力较弱。三是城镇市政配套功能不完善。因为建市时间较短,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管网老化等“城市病”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统计数据显示,在7个二类市中,20**年我市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面积均处于第6位,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处于第5位。由于规划的滞后和规划管理力度不大,“骑路建设”的集镇多,形成“马路经济带”,而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四是城镇之间的联动效应不突出。虽然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错位发展和彰显特色为原则,中心城市与县城形成功能互补、分工明确、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但宣城市区与县城经济联系疏远,没有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尽管宣城、宁国、郎溪、广德城镇密集区的雏形已经显现,但是受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的影响,县城之间、集镇之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整体协调不够,联动效应较弱,难以形成经济聚集效应和真正意义上的城镇群发展状态。五是“准城镇化”现象较为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
本文标题: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29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