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验十七现场心肺复苏术(CPR)【教学目的】掌握心肺复苏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及正确ABC操作方法。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方法】1.全体学生观看心肺复苏术的教学影片;2.使用模型(简易复苏模型2个)进行操作训练。3.学生分为2组,每组10人,分别配有一名教师指导,教师先操作示教,讲解操作要点和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顺序逐一操作练习。要求每个学生训练1—2遍,全部达到训练要求。4.考核时采用复苏安妮模型进行,通过电子灯光不同颜色显示学生操作是否正确。【教学内容】(一)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以及心搏极弱)。(二)禁忌症:1.胸壁开放性损伤。2.肋骨骨折。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三)操作方法心肺复苏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1.证实:(1)先判断患者神志反应,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患者,轻拍摇动并呼叫患者“喂!你怎么啦?”;若患者有应答,寻找损伤,重新评估病情并寻求援助;若患者无应答,开始以下抢救程序。(2)确定是否心跳、呼吸停止,其临床诊断指征为:无意识、无自主呼吸、无自主循环。主要采取“一看二听三感觉”:看形态、面色、瞳孔、观察胸部呼吸运动;耳朵靠近患者前鼻孔,感受患者呼气气流,听有无呼吸音,必要时耳朵贴近胸壁听有无心音;摸颈动脉感觉有无搏动,判断自主循环。可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保持头后仰,另一手食指或中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或喉结,然后向下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如患者有颈部外伤或为肥胖的婴儿,亦可触摸股动脉或肱动脉以判断是否有搏动,用时小于10秒。非专业人员实施复苏术时不必检查动脉搏动,只要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即可立即实施心肺复苏。证实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后应立即呼喊求助“救命呀!”并启动紧急医疗服务体系(EMS)进行抢救。如有动脉搏动证明自主循环存在,则继续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每2分钟重新判断有无自主循环。如没有自主循环,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并继续口对口人工呼吸。2.体位:要去枕平卧,将患者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一块硬板(复苏板),尽量减少搬动患者。3.准备除颤:如除颤仪快速到位,可选择除颤;如无除颤仪,可选择胸前捶击。因胸前捶击可以推荐作为心脏停搏表现为室颤、室速在电除颤未到位时施行的治疗措施,方法:右手松握空心拳,小鱼际肌侧朝向左手掌指垫住的患者胸骨下1/3,以距胸壁20~30cm高度,中等力度,垂直向下叩捶2次,婴幼儿禁用。4.畅通呼吸道(airway,A):使患者头后仰、抬颏(颌)、托颈,其操作方法是仰头抬颏(颌)法:抢救者一手掌(小鱼肌)按于患者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中指和食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颏(颌)。对头、颈部外伤疑似颈椎损伤患者不应托颈,而采用托颌法:抢救者站在患者头后,双手中指和食指轻轻托起下颌。把食指和中指用适当布料包裹后伸入口腔,取出义齿,口腔异物,清除口腔分泌物。5.人工呼吸(breathing,B):如呼吸停止(判断10秒钟内不能察觉到有效呼吸),开始人工辅助呼吸,向患者吹气两次。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口对口辅助呼吸方法:①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②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病人的双侧鼻翼下端,另手抬起患者的下颏;③术者正常平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患者的嘴,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防止漏气;④吹气应大于1秒钟,注意观察胸廓的起伏,直至患者胸廓向上抬起为止;⑤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患者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患者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患者从鼻孔通气,观察患者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患者口内排出;⑥吹气频率:12~20次/min,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心脏按压30次,吹气2次(30:2)。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⑦吹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约400到600ml。不能超过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应注意使用敷料、面罩预防感染性疾病。对于婴儿和儿童,抢救者张大口对准患儿的口鼻吹气,轻柔吹气1到1.5秒,吹气频率一般为20次,注意观察胸廓的起伏及患儿口唇的颜色,若患儿口唇青紫,说明通气量不足或者患儿的呼吸道仍有阻塞。6.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C):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患者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抢救者位于患者身体一侧。(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2)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不能接触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垂直于患者胸部平面。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3cm,婴幼儿2cm)。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时间与向上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频率:100次/min,小儿100次/min以上。每次按压松手时,胸壁应弹回原位。不论单人或双人抢救,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均为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30:2)。按压两分钟时应换人,以保证按压力度持续不变。交换位置所占时间应在5秒钟内。对于婴儿和小儿童,抢救者用一手支撑其背部,使患儿有坚实的支撑,并使其头后仰,保证呼吸道通畅。按压部位为婴儿两侧乳头连线下方约一横指宽处。注意禁止按压剑突。按压频率每分钟不应少于100次。大儿童的抢救体位和按压部位与成人相同,按压深度为2.5~4cm,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3)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当非专业急救者不愿或不能给予人工呼吸时,应尽早开始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7.判断复苏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触及大动脉搏动;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本文标题:山大临床技能综合训练教案02实习阶段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17现场心肺复苏术(CPR)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58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