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中医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第八版)学习笔记
传染病学 总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过程、病原体在人体内的寄生、繁殖与感染。 二、感染过程(五大步骤) 1、隐性感染:无临床表现及症状,实验室免疫学检查可测到阳性,称为亚临床感染、为感染过程的最常见的类型 2、显性感染:最少见的类型、发生率最低、最容易识别、如出疹类疾病。 3、病原携带者:无症状、无临床表现、有排菌、有传染性、最容易发生感染流行、重要的传染源 4、潜伏期感染:条件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在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处于潜伏期时最关键、最重要的特点为:不排菌、最常见于:水痘、机制:小儿既往感染过水痘、病原体存在于机体内,但实验室检查无法发现、当成人时期免疫力下降时易发生带状疱疹。 注:病原体被清除:自身免疫的清除、如感冒:前一天觉得有可能感冒、出现症状,休息后症状痊愈。 三、病原体进入人体是否致病取决于:病毒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能力 四、传染病流行三条件 1、传染源:如艾滋病患者、不接触不会传染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五、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1、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为:水平传播 2、母体与孩子之间的传播为:垂直传播 3、通过性接触的传播:性传播 记忆:非典流感呼:非典,流行性感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呼吸道传播 霍乱甲菌消:霍乱、甲肝、菌痢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 炭疽钩体亲:炭疽、钩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亲密接触传播 乙脑疟疾咬:乙脑、疟疾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蚊虫叮咬传播 丙肝艾滋输: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输血传播 注:垂直传播:艾滋病乙肝(母婴传播) 六、传染病的特性(影响因素):流行性、地方性(如:自然灾害导致)、季节性(春秋季节流感高发)、免疫性、不会出现遗传性 七、传染病的诊断:两个资料、一个检查 1、两个资料:详细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 2、一个检查:实验室病原学检查、可检测出病原体(确诊依据) 八、根据传染病的大小与危害性分为:甲乙丙类 1、甲类:鼠疫(一号病)、霍乱(二号病) 2、乙类:除了甲类与丙类均为乙类 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 3、丙类传染病:一黑(黑热病)一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一口一(手足口病、H1N1、两风(风疹、麻风病)、两虫(包虫病、丝虫病)、三流行(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易影响睾丸功能) 4、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非典、肺炭疽病 5、甲类乙类上报:2小时上报余下24小时上报、指定场所隔离管理 九、治疗:病原学治疗 病毒性肝炎总论 1、甲乙丙丁戊‐ABCDE(HAV HBV HCV HDV HEV) 传播途径:两头粪口传播中间血液传播 2、只有乙肝为:DNA病毒Dane颗粒(甲丙丁戊肝炎均属于RNA病毒) 甲肝HAV 一、特点:只有急性肝炎无慢性肝炎 二、免疫学(注:所有肝炎均有此特点) 1、IgM与IgG意义 (1)IgM:(+)阳性为正在感染、新近感染 (2)IgG:(+)阳性为感染的恢复期或既往曾经感染、保护抗体、持续多年至终身 2、IgM与IgG的配伍 (1)IgM(+)、IgG(+)为患者处于:急性感染后的恢复期 (2)IgM(+)、IgG(‐)为患者处于:感染期、急性期 (3)IgM(‐)、IgG(+)为患者处于:无正在感染、不是急性期、处于恢复期既往感染 (4)IgM(‐)、IgG(‐)为健康人、无肝炎感染 丙肝HCV 一、特点:最常见的慢性肝炎、输血获得的最常见的肝炎 注:血液中可见抗‐HCV(+)为感染丙肝、抗‐HCV为感染标志,无保护作用二、临床特点:容易并发肝癌。 丁肝HDV:特点:缺陷的RAN病毒、自身不能复制、需要借助乙肝感染后才能复制感染。 戊肝HEV:隐性感染见于儿童、显性感染见于成人、特点:黄疽深、妊娠妇女死亡率高。 乙肝HBV 一、只有乙肝为:归属逆转录DNA病毒、Dane颗粒(甲丙丁戊均属于RNA病毒) 二、乙肝五项:HBsAg (乙肝表面抗原)、抗HBS、HheAg(乙肝E抗原)、抗‐HBE(乙肝E抗体)、HbcAg(乙肝核心抗原)、抗‐Hhc(乙肝核心抗体) 注:记忆:Second秒、抗原为Ag 抗原:HBsAg表面抗原(1)、HBeAg:e抗原(3)、HBcAg:核心抗原(5):血液中查不到 抗体:抗‐HBs表面抗体(2)、抗‐HBe:e抗原(4)、抗‐HBc核心抗体(6) 1、HbeAg(乙肝E抗原)特点:为乙肝病毒标志,传染性最强,有病毒活动或复制 2、抗HBS(乙肝表面抗体)特点:为唯一保护性抗体、阳性其他为阴性为最理想状态, 3、HbeAg(乙肝核心抗原)特点:血液中检测不到、bc=白查 注:1、大三阳:135、小三阳:145 2、全(‐),2,5 (+),2(+)均为没事 3、245(+):说明感染乙肝病毒后属于恢复期 4、4(+):乙肝病人病情稳定,传染性低 5、1245(+):亚临床表现说明乙肝感染 6、5(+):乙肝表面抗原恢复正常,抗体未出现或无症状的HBS携带者 三、乙型肝炎最特异和最明显、最敏感的指标是:HBV‐DNA、判断病毒是否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 四、潜伏期:甲肝:1个月、乙肝:3个月、丙肝:40天 急性重型肝炎 一、定义:急性肝炎突然出现肝细胞广泛坏死为并发:重型肝炎 二、分类 1、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炎起病(原发病一定为急性肝炎)、2周内出现肝性脑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炎起病(原发病一定为急性肝炎)、2周外出现肝性脑病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起病、出现肝性脑病 三、诊断:重塑肝炎:PTA 40%(凝血酶原活动度)可确诊 四、重型肝炎出血原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急性黄疸型肝炎 一、最常见于:甲肝与戊肝、其中甲肝最常见 二、旅游后未进行病原学检查、出现急性黄疸型肝炎:小儿为急性甲肝、成人或老人为急性戊肝 三、急性黄疽型肝炎传染性最强为:黄疸前期 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注:黄疸期:说明患者处于恢复期 四、诊断标准:总胆红素TBIL大于20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病毒性肝炎反应肝细胞受损最早指标:ALT谷丙转氨酶 注:ALT对重型肝炎意义不大、重型肝炎诊断为PTA40%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一、急性肝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可治愈、不抗病毒治疗注:急性丙肝特例:早期抗病毒治疗 二、慢性肝炎必须抗病毒治疗:a‐干扰素(一线药物)+利巴韦林 三、慢性肝炎并发肝硬化或总胆红素(TBIL) 34禁用干扰素抗病毒、可加重病情 首选治疗药物:核苷酸类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 四、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注射抗原疫苗、促使机体产生抗体 2、被动免疫 (1)适用人群:孕妇、医务人员 (2)用法:用于紧急预防与阻断 (3)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lg)可阻断血行传播与母婴传播 3、HBeAg特点为:复制、传染病强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发病病原体:汉坦病毒、传染源:老鼠、黑线姬鼠 二、临床表现 1、三红:额面部、颈部、胸部潮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2、临床分期: (1)发热期 (2)休克期:①早期:血浆外渗导致失血性休克②晚期:水盐平衡失调、血管通透性增加继发性休克 (3)少尿期:特点:高血容量性肺水肿、脑水肿 (4)多尿期:尿量增多 注:潜伏期:一般潜伏1‐2周出现发热、进入发热期 3、肾脏损害:蛋白尿 三、实验室检查 1、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最典型题眼) 2、确诊: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IgM,IgG 四、治疗:抗休克、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对症治疗 五、预防:灭鼠 做题方法:红+内+痛或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可诊断该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致病病原菌:乙脑病毒,属于变质性炎症传染源:猪、传播途径:蚊子、三带喙库蚊 二、特点:主要病变部位为:大脑皮质、病变轻的部位为:脊髓注:病理特点:血管套,软化灶,胶质结,神经泡 三、临床分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注:绝对没有发热期、发热期为出血热 四、临床表现 1、好发人群:10岁以下儿童(发病达80%)+发病时间:夏秋季(789月)+发热(萇热)、意识障碍、抽搐惊厥+典型脑膜刺激征=流行性乙型脑炎 2、最主要死亡原因:极期的呼吸衰竭 五、实验室检查 1、内细胞不低反高:虽为病毒感染但是白细胞显著升高可达到30 2、确诊:脑脊液或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六、治疗:对症治疗、预防:灭蚊 钩体病(钩端螺旋体病) 題眼:腓肠肌压痛‐‐‐全身肌肉痛 一、分群:共19群、重点记忆:波摩那群:雨水型、洪水型、黄疽出血群:稻田型 二、特点: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 三、临床分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流感伤寒型(最常见的类型)、肾衰竭型、脑膜炎型(疼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绝对不会出现10岁以下小儿) 注:无黄疸患者一定死于肺出血型、常见死亡原因:呼吸衰竭有黄疸患者一定死于黄疸出血型 常见死亡原因:肾衰竭 四、迟发性变态反应 1、钩体病患者症状减轻后又加重、称为后发症 2、后发症:口诀:饭(反应性脑膜炎)后(后发热)闭(闭塞性动脉炎)眼(眼后发症) 五、临床表现: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最为显著、特异 六、实验室检查:确诊:显凝试验(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七、治疗 1、首选药物:青霉素 2、方法:小剂量分次给药、绝对禁忌大剂量使用 机制:大剂量使用青霉素会出现赫氏反应:大剂量青霉素杀死大量钩体后、钩体死亡后释放大量毒素、易出现寒战高热等表现 记忆:饭(反应性脑膜炎)后(后发热)闭(闭塞性动脉炎)眼(眼后发症)、非(肺出血型)看黄(黄疸出血型)片、伤(流感伤寒型)肾(肾衰竭型)伤脑(脑膜炎型)、全身疼痛(全身肌肉疼痛、腓肠肌疼痛)、想你(显凝试验)青梅(青霉素) 注:传染源:老鼠、猪、狗(鼠、猪、犬)。 传播方式:接触疫水。 好发人群:农民、渔民、屠夫。 伤寒病 一、特点 1、病原体:伤寒杆菌、G_杆菌引起全身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型炎症反应 注:斑疹伤寒病原体:立克次体 实验室检查:外斐试验、0X19试验 分类:流行性与地方性 传染源为: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地方性斑疼伤寒:鼠、跳蚤 2、好发部位:回肠下段 3、主要累及部位:回肠下段集合淋巴与孤立淋巴滤泡 4、传染源:慢性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二、临床表现:玫瑰疹、稽留热、表情淡漠、起病缓慢、脾脏肿大、只要出现三个即可诊断 注:脾脏肿大只会出现血吸虫与伤寒病 三、并发症:1、最常见:肠出血、2、最严重:肠穿孔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特点:白细胞不高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 2、确诊:2周内:血培养、培养伤寒杆菌的准确率为80%‐90% 3、肥大实验(0:H):阳性、可诊断伤寒 注:最准确的检查为:骨髓培养、培养伤寒杆菌准确率为95%以上 五、治疗:首选药物:喹诺酮类、XX沙星、孕妇小儿:三代头孢记忆:玫瑰(玫瑰疹)留(稽留热)情(表情淡漠)慢(起病缓慢)脾大(脾脏肿大)、血养(确诊:2周内:血培养)肥达(肥大实验(0:H):阳性)奎诺杀(治疗:喹诺酮类) 注:分期:(1)初期:体温开始上升(2)极期:出现表情淡漠、稽留热、肝脾肿大(3)缓解期:再燃(为降到正常时体温在升高)与复发多发(4)恢复期:症状缓解体温正常 细菌性痢疾(题眼:不洁饮食史+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一、病原学:B群福氏杆菌(注:A为志贺杆菌)、病变部位:乙状结肠与直肠、潜伏期:1‐4天 二、临床表现 1、不洁饮食史+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最典型临床表现) 2、中毒型菌痢(重点考点) (1)好发人群:2‐7岁体格健壮儿童不明原因高热 (2)特点:全身中毒、全身症状重+肠道症状轻 三、分型 1、轻型:无脓血、大便次数小于10次 3、重型:有脓血、大便次数大于30次 四、实验室检查 1、确诊:大便培养、WBC白细胞:大于15或满视野 注:小于15为溃疡型结肠炎
本文标题:中医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第八版)学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58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