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人际交往社牛or社恐
不同于“社恐”们,“社牛”们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无论熟还是不熟,都能拉过来唠会儿嗑。讨论你有这种经历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社恐与社牛可能都源于“不自信”社恐的不自信,会导致自己生怕别人发现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对,或者留下什么把柄被人掌握,所以就希望别人尽量不要关注到自己。而社牛的不自信,带来的结果就是:生怕别人不认可自己,所以就使劲展现,以图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其实,在某些条件下,社恐和社牛也可能相互转化。有些人,小的时候可能是“社牛”,跟谁都自来熟,聊个十分钟就能家底子都给人交代干净,但是由于太过真诚热情地展现自己,很可能会受到一些伤害,遭到社会的毒打多了,就学会了自我包裹,变成了“社恐”。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可能是社恐,将自己保护得很严实,但是可能随着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上升,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顾虑,于是开始放飞自我,尽情展现。未完成的“去自我中心化”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运转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大卫·埃尔金德(DavidElkind)认为青春期(13-17岁)的孩子则会经历一个“个人神化期”,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特别关注和特别在意。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就是:都觉得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焦点和中心。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很多小孩子都是自带“社交牛x症”属性;而青春期的孩子也常常会有类似的“社牛”属性,比如在人越多的地方越愿意“人来疯”式尽情耍宝,所以才有“人不中二枉少年”的说法。但成年之后,大多数人不会继续如此(除非工作需要),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已经完成了“去自我中心化”这个发展任务,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焦点和中心。如果一个人在学龄前没能很好地度过“自我中心期”,或者在青春期没能跨越好“个人神化期”可能会进入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想成为世界中心,渴望让大家都关注“我”,在之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交还是其他方面,都希望自己仍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一旦感受到别人不关注自己,就会开始产生种种“社交牛x症”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成年早期,也就是青年的时候,很多人既想“社交牛x”又不好意思,所以会发明出很多类似“真心话大冒险”之类的游戏,来光明正大地展现“社交牛x症”。因为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正在完成“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当中——去了,又没完全去掉——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合理化的借口,来满足自己“引起关注”和“成为焦点”的小愿望。“社交牛x症”到底好还是不好?如果是正常范围内的、不影响自己和其他人的“社牛”,不仅无可厚非,甚至在很多场景和很多职业中是被需要的,比如在演员、销售等等一些非常需要自我展现,或者社交性比较强的工作中,社交牛x症是一种很有优势的技能。再比如,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如果当中有一个扮演“开心果”、充当气氛组的人,那么聚会可能就不会冷场,多年后大家回想起来还是令人开怀大笑的记忆。所以说,很多生活场景中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如果这种“社交牛x症”的症状,呈现一种病理性的状态,严重到影响到了周围人和自己的交往,那就要引起重视了——只要不对自己/他人/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就没毛病。不管是社恐还是社牛,希望大家都能接纳自己的性格,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社交强迫症(独处焦虑)社交强迫症/独处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否认负面自我,长期习惯于‘面具状态’,对自身的认知大多需要依靠外界回应才能感知,失去外界回应时就会很容易陷入焦虑、紧张、迷茫的状态。为了避免感受到这些不良的情绪感受,就要用社交活动去缓解,因此成为社交强迫。这种心理上的失调通常很难被发发觉,当事人也通常不会寻求诊断或帮助,因为单单通过安排‘更多的社交活动’,让自己‘忙碌起来’就可以解决大多数的问题。特点1、行程计划一定要有“卖点”,打卡拍照一定要2、身边一定要有很多朋友,交情可以不深,但一定要随叫随到3、时间表很满,总是有安排4、独处时焦虑不安5、为独处的人感受焦虑6、读书、学习、工作、游玩,一切都是为了社交7、追热点,换新装备8、社交技能爆表,拒绝批评,拒绝接受意见9、面具人生,隐藏自己真正的需求怎么做1、多练习2、学习独处的技巧3、学会摘掉面具,表达内心真实情感4、坚持做自己,不随大流,不从众
本文标题:人际交往社牛or社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58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