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学生拾金不昧的表扬信【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拾金不昧的表扬信【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生拾金不昧的表扬信【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学生拾金不昧的表扬【第一篇】尊敬的老师、同学:你好!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4月9日,我校七年三班李同学拾到钱包,包里有现金300元及身份证和银行卡,为尽快找到失主,李明洋同学直接把钱包交给了政治处,经许柽林主任多方打听、寻找,最终将现金归还失主,失主找到丢失现金的同时,收获了一份深深的感动。一直以来,我校始终把做好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使之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新学期伊始,我校在学校掀起“做文明学生”的活动,倡导学生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在学生中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李明洋”,这是学校多年来教育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为全校师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此致敬礼!____年__月__日学生拾金不昧表扬信【第二篇】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上午,我校高一(3)班学生xx同学在xx楼3楼楼梯口捡到人民币若干,xx同学第一时间交予高一(3)班长xx,xx同学又于第一时间交到校团委并贴出“失物招领启事”,希望失主于今天下午到高一生物办公室领取。另外今天上午高二(3)班xx同学在校内捡到胸卡一张并且于第一时间交给了丢失同学的班级班主任。丢失同学向xx同学表示了万分的感谢!xx同学、xx同学的拾金不昧的行为,表现出作为我校一名中学生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这也体现了我校中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校团委号召全体同学学XXX同学、xx同学拾金不参考资料,少熬夜!昧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校团委要求高一至高三各班级立即在班级中设置好人好事记载簿,及时登记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并及时向各年级团总支负责老师汇报,校团委将根据情况及时给予表扬通报!校团委20xx年xx月xx日学生拾金不昧表扬信【第三篇】20xx年xx月xx日,下午放学,我们xx班xx、xx两位同学在学校门口看到一辆摩托车驶过,从车主身上掉下一部手机,车子很快消失在街道尽头。两位同学捡起手机,马上回到学校找到班主任李老师把手机交到老师手里,恰巧这时机主的姐姐打电话过来,知道这件事后表示了感谢,并马上赶到学校,李老师在核实身份后把手机还给了失主的姐姐,那位失主的姐姐也向xx和xx两位拾金不昧的同学表达了感谢之情。xx和xx同学面对价值不菲的手机毫不动心,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我们卫国小学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展现了卫国小学师生高尚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希望我们全班同学、全校同学都从这两位位同学的手中接过拾金不昧这粒种子继续相互传递,让传统美德在这里继续发扬光大,开出更美丽的花朵!学校拾金不昧表扬信【第四篇】____领导:在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日子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个性是在贵药房员工中更加亮点频闪!20____年7月12日晚上9点左右,我开车到贵处附近办事,将装有6部新进货的NOKIA手机、5部维修手机用电脑键盘等价值2500元左右的贵重物品放在贵处门口,待倒车完成后将物品装入车内带回所在地羊场。当到达羊场后才发觉东西放在贵处门口忘记放在车上了,此时我心里很着急,心想数千元的东西必须找不回来了。我抱着试一试的情绪,打电话给朋友到该处寻找,不料该处已经关门打烊。朋友打电话告诉我没找到,也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贵处医师刘汉先医师拾金不昧,顺着包裹上的联系电话联系我,核实物品无误后并保存在药房内,并约定13日早上8点前去领取,让我的物品失而复得。我当时就拿出现金感谢刘医师,被她一口拒绝了。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才告诉我她的姓名。惊喜参考资料,少熬夜!之余我深深被刘汉先医师这种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所感动。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贵药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至上的职业风貌,优秀医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她的行为也是贵药房精神礼貌建设成果的肯定。本人恳请贵药房对刘汉先医师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并请允许我将此信印制成喷绘方式张贴于贵药房门柱上。因为在提倡和谐社会的这天,这种行为更是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励。感谢贵处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医师,更感谢拾金不昧的刘汉先医师,衷心祝她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我相信贵处有这样优良的医德作风,贵处必须会在今后培养出更多像刘汉先这样品德与技能兼优的好医师,将来为人民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我再次真诚地对刘汉先医师说一声:“感谢!”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本文标题:学生拾金不昧的表扬信【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59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