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电影《1942》观后感范例【热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电影《1942》观后感范例【热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电影《1942》观后感范例【热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一九四二》观后感【第一篇】时空渐落,一曲落罢,一口长叹。茶香物语,都在蜜里长大。忘却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却了那些挣扎的英雄。《一九四二》年河南干旱,灾荒,战争,一股脑地给了河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他们在逃荒,日本人还在打。花前月下,没有人会注意到月的诗意,花的物语。我们冷漠地看着这场苦情戏,看着每一个人因饿而背叛,笑着不语,这便是人。但那一幅幅画刺痛了我,我还在花前月下吟唱,抚弄,沉醉,荒度时光。我们都在找,找人生的意义,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他们却为了生命而奋斗,没有等死,他们都在路上。日本军不停地放炸弹,他们不畏惧,他们想活下来。为什么要活下来呢?为什么?为了享受,金钱,权力,亦或许仅仅是一种本能,还是在逃避死前的那点痛?我们笑不出来了,静静地看着似我们人生的戏,静静地摸索着。黑色的破布包裹着难民的全身,他们甚至接受日本军的军粮,为日本军卖命,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愤怒地骂完了又骂,骂那些难民。可我们的后背不禁一凉,湿了。如果是我,我会去做英雄吗?又笑了,似嘲笑,似悲伤。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说会,怕说的都是谎言,时间在不停地筛选,不停地抛弃,那些无用的人们,正如我。没有一丁点的粮食,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拼了命吗?但就算拼了又怎样,那仅仅是一个结局------多一具中国难民的尸体。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借口,笔唰唰地写,却激起一阵悲伤。仇恨或许会在心中发芽,但你总会告诉自己匹夫之勇的结局以及忍辱负重的结果。我们都在开脱,开脱那些鲜红的错误,文绉绉的借口掩盖不了我们屈服的记忆。你可以直抒情怀在笔中清香地爱国,但你会在饿死前为国捐躯吗?你不确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谁一般。渐渐地,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包袱,它是岁月的遗物。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划下一道道痕,渐渐地,成了华丽的伪装,我们端着酒杯,像视频中那些洋人一样,豪华的酒馆,漂亮的礼服,一切都那么刺眼。我们还在笑,还参考资料,少熬夜!在闹,笔墨交织的世界都装上了它华丽的伪装。我们卸下来无知,换上了岁月的心机,映着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难。在我们还在喝着咖啡赏着戏时,他们在逃荒,在我们寻找生的理由时,他们还在生死线上挣扎,挣扎着逃命。我们不懂他们,他们亦不懂我们。串着字字的清香,衬着他们的苦难。衬着我们的无知。问题总会出现,愿你我安好。来了,就各自安好。电影1942观后感【第二篇】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1942电影观后感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参考资料,少熬夜!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1942观后感【第三篇】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最后的结局也让我有着无法言说的压抑和心痛。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但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队伍。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这真是让人义愤填膺!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孩子需要养活、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灾难才能最终避免。《1942》观后感作文【第四篇】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参考资料,少熬夜!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本文标题:电影《1942》观后感范例【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65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