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让孩子创造着成长”国旗下的讲话稿范例
“让孩子创造着成长”国旗下的讲话稿范例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今年夏季的40度,应是近几十年来最为罕见的高温现象。面对高温气候,我们使用相对普遍的降温设备几乎是空调,但空调往往会给人们带来猝不及防的“空调病”,引发“喉咙干涩、鼻塞流涕、关节酸痛、头痛乏力”等症状。生活中,就有同学充分利用现在电动风扇,再发明一个补水喷雾结合的装置,这就创造出了适合用于个人降温的工具。在高温的环境中,利用物理原理来解决生活问题。这,就是创造。在过去的八十年代,孩子们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玩具:自制“竹推车”与“独轮车”;自制滚铁环;自制“鸡毛毽子”......因为爱玩,所以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玩具。可见,玩,也是一种创造。有一篇课文叫《玩出了名堂》,课文主人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可见,不少科学家都是通过平时的玩,玩中思考、探索,去尝试解决问题,就会有新的发现,甚至是新的发明,如爱迪生就是。然而,我们现在时代变了,儿童玩具满超市都是,只要花钱购买,都能随手偶得。没有自己创造的玩具,实际就是缺乏了这种创造性的土壤。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也不能只停留在做课堂上的作业。我们要跳出课堂、跳出学科,将知识带到窗外,去思索,去创造。因此,在场的每位同学都要记住我们校门口的阶梯上挂着两幅名言,其中一幅: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告诉我们,创造始于“足践”,也就是亲自用智慧去实践,仅靠耳朵和眼睛是不够的。创造也不局限于发明,而是去实践、去体验、去感受,去表现,从而创出自己兴趣领域里的成果。也就是,我们要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寻求大自然的奇妙。实施“双减”,不是减轻我们探索的任务,而是减轻那些过重的课业负担,余下的时间交给孩子们去创造。记住:成果,永远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块糖,是你们自己亲自实践、亲自体验、亲自表现所营造出来的那块甘甜。学了语文,将课文转化成相声或课本剧,也可以转化成自己理解的诗或改编成其它艺术呈现,这是转化性创造;学了数学,去探索不同情境中数学原理,用数学的眼光来解释世界;学了科学,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创造自己的科学小制作,解释其科学原理;学了信息技术,学会编程,学习电脑制作图,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学了体育,创造短跑的学校纪录,也是一种创造的成就感。因此,在这里,创造着成长,就是去体验、去实践、去发现、去表达,将知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让每片叶子都可以成为各自的艺术形象和美丽的诗篇;创造成长,就是孩子们探索后的作品,观察后的发现,发现后的成果......作品也好,成果也罢,不管它有多稚嫩,里面都暗含孩子们的智慧与勇气,也包蕴着未来期盼的发生。我们要在创造中成长,不要等着长大了再创造。面向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需要我们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除能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外,还要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可见,创造不是在未来,而是从当前开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告诉我们:解放头脑,使我们能思;解放双手,使我们能干;解放眼睛,使我们能看;解放嘴,使我们能讲;解放空间,使我们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时间,不逼迫赶考,使我们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因此,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六大解放”对我们现实有重要意义,也就告诉我们眼睛不止是看书的,还要观察世界;双手不止是做作业的,还可以用劳动来创造成果;空间不止是在书房,还可是校外、田野山庄......时间不止是学特长,学技术,还可以来探索与实践。因此,我们不能等着长大才去创造,创造要从现在开始,去寻找创造的土壤。首先,阅读,增长知识是我们创造着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增长常识,才会去思考问题,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既可以我们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大胆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方案。其次是要大胆质疑,敢于挑战,这是创造性习惯培育的不二法宝。特别是针对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结合知识与经验去质疑,去探索,然后擅长查阅资料,在前人研究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未必能将问题解决,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下生活问重要,价值也更具意义。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诸葛亮空城计,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发光的经典故事。可见,我们对思维求异一定是创造的最近法则。记住,我们在创造着成长,不是要展现我们的创造力,而是要追求我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学校,以成果逆向或成果导向的育人改革,就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作品与成果!也希望每个孩子都会乐于参与、敢于挑战、富于动手、勤于展示,学会成果搜集,学会创造自己的思想,展示给每个伙伴或尊敬的长辈!预祝新学年会有更大的收获!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让孩子创造着成长”国旗下的讲话稿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82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