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让音乐课“动”出“情”来打造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让音乐课“动”出“情”来打造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音乐的时代感很强,地域特点明显,和学生距离远,因此,情境体验的作用尤其明显。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因此,音乐课不仅仅是学“技法”,而是“美育”,要育情、育德、育人。高效的音乐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我校的音乐教育谱写过辉煌的历史。很多老校友铭刻的记忆是学校的“音乐”:大大小小的各种集会都以合唱拉开序幕,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有琴声,天籁女声合唱团是上海“最美合唱团”,管乐队是上海顶尖的,尖顶音乐教室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学校的艺术教育从百年老校的积淀中赋予新时代音乐课堂新意蕴。“高效课堂”就是要让课程“动起来”。音乐课的“动”,不仅仅是唱得大声,发言踊跃,因为音乐是直接诉诸人的感情的,音乐课的“动”,是“情动”,是“神动”,是师生之间的音乐对话、情感互动。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的体验,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将音乐教学与情感交流充分有机结合起来,所以音乐课堂的“高效”首先取决于情感的激发。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激发学生情感,构建高效的音乐课堂——共创“舞台布置”,在情境中体验音乐的时代感很强,地域特点明显,和学生距离远,因此,情境体验的作用尤其明显。音乐特别需要情境,舞台布置是非常重要的,是能起情感作用的。成人如此,学生更甚。没有情境的音乐,很难打动学生,坐在座位上唱歌的音乐课,学生是很不喜欢的。固然现在的多媒体功能强大,但学生还是坐着看“平面”情境,是被动的。情境要立体,要鲜活,要让学生处于其中,所以情境不仅要“创”,还要和学生“共创”。如在《音乐之声》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布置了冯•特拉普海军上校家的场景。我们一起从戏剧教室搬来西式沙发,卸下教室的窗帘,在学生争抢中定下扮演的角色,再现当时玛利亚用音乐打动孩子们的情景,带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理解音乐,理解整部音乐剧。所以音乐课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搭台子”很重要。不仅要和学生一起“搭台子”,最好还要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和音乐相关的情境,“研究搭怎样的台子”。这一过程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在《你好,非洲》一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在“部落狂欢”创演活动中营造情境。学生们集思广益,从背景音乐、图片、服装、道具、妆容上进行了创设。我和学生一起扮演部落酋长、村民、鼓手和舞者,使得“欢腾非洲”这个环节一下子就铺陈开来。在环境的讨论中,在布景的搭建中,在载歌载舞的欢乐中,学生领略到了非洲音乐的独特魅力。设置音乐情境,就是缩短学生和音乐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有情可“动”。所以在音乐课前,我最常用的互动方式是让学生“搭一搭景”,布置一下简单的场景,制造一下氛围,扮演一下角色,就可以使学生有情境感,容易调动情绪。挖掘“情感积累”,在联想中共鸣要激发学生情感,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就像写作文,作文好的学生能写出很多例子,文思泉涌,作文差的学生往往感慨:“这事情我也经历过,咋就没想到呢?”感受音乐也一样,要善于“联想”,情感体验也会由此及彼,“及彼”了,也就共鸣了,共鸣了,也就共情了。在教授六年级第一单元《民族花苑》时,我结合蒙古族《牧歌》中的草原特征设计了肢体律动,请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回答像是展翅的大雁,有的说像翱翔的雄鹰。通过肢体律动,她们就能体会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宽广与辽阔。随后听老师的范唱,感觉一下“歌曲中的颤音像在模仿什么”。有学生说像马的嘶鸣,原来蒙古族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自幼在马背上成长,他们敬马、爱马,巧妙地把马的嘶鸣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中,马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歌曲的精神内涵,与草原牧民产生共情。再比如,舒伯特《军队进行曲》的教学中,我把握音乐象征暗示性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对两段不同的音乐进行人物划分,根据乐曲中的乐器、节奏、速度、旋律来比较:哪一段像威武的皇家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哪一段是欢乐的人群,在欢迎士兵凯旋?学生在各种联想中,感受并理解音乐中的“军民关系”。欣赏音乐总是围绕一个“情”字而进行的,引出对过往体验的联想,让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发生“撞击”而产生共鸣。所以在音乐课中,我最常用的互动方式是让学生“议一议情”,启发她们展开讨论,回忆相关体验,“由此及彼”,产生“撞击”,与之“共鸣”。重视“音乐实践”,在创造中热爱音乐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如果离开了实践活动,学生难以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音乐实践,在创造中培育愉悦情感,是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路径。如七年级音乐教材第五单元《音画诗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课后活动环节,请她们用美术、诗歌或其他方式,把音乐中的“少女”体现出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大家兴趣盎然,第二节课的作品展示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充满个性。擅长美术的学生用画笔描绘了一个个课本音乐中的少女,也有不少学生用诗歌将那个少女美丽的身影带到大家的面前。她们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享受了创造的过程,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了身心的愉悦。再比如,我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上海本是好地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参照歌词格式,保留歌曲中上海方言里的衬词“里格”,按照“__里格__+__”也来描绘一下自己所熟悉的上海风情。学生们创作出了很多体现上海特色的精彩歌词。展示课上欢声笑语,充满乐趣,学生理解了歌词形式,也增加了乡土情感。艺术鉴赏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自己包的饺子比较好吃”,创造的感受是最美好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自己最热爱的。所以在音乐课后,我最常用的互动方式是让学生“动一动手”,填歌词、写诗歌、画画、做小报……这种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很受学生欢迎,不仅运用了课上知识,还加上了自己的创造,丰富了情感体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这种“不同”,为“互动”打下了很好的“矛盾撞击”基础。在“搭一搭景”“议一议情”“动一动手”中,学生运用了各种感官体验音乐,产生了高效课堂,也“互动”出对音乐的理解、掌握和热爱。当然,对教师而言,要打造高效课堂,还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现代教学理念,有重构课堂的能力。很多老师认为“搭一搭景”“议一议情”“动一动手”花费时间太多,完不成教学内容,似乎与“高效”背道而驰。实则不然,“高效”不是“填鸭”,教师需要用现代教学理念改变课堂,音乐课不能简单粗暴地以知识点讲解、传授为主要目标,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激发上。重构课堂,单元整合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民族花苑》的内容比较多,我选择了我国人数较多的几个民族的音乐作为代表,以点带面,进行单元设计,课时缩短为3课时。第1课时《瑶族舞曲》,使学生了解到作曲家是通过音乐要素的改变来营造不同的瑶寨风情;第2课时《我们新疆好地方》,从载歌载舞的歌舞到乐器节奏的特点,再到歌曲的旋律特征,使学生了解到歌舞乐是综合一体、不可分割的;第3课时将蒙古族和藏族音乐进行风格对比,找出共性特点。此案例参与了上海“空中课堂”录制,以单元统整优化教学设计来涵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二是营造宽松课堂氛围,有师生互动的基础。我在每节课前设置了“卡拉OK三分钟”,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演唱,教师为其钢琴伴奏并简单点评,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卡拉OK三分钟”也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缩短距离的好方法。事实证明,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从而喜欢上她的这门课,平等快乐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形成。在七年级第四单元《节日欢歌》一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春节序曲”中作者运用的陕北秧歌调,带领学生学习秧歌基本步。有些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有些却成了同手同脚。“对,就是这样!现在就流行这样的秧歌步!”我用鼓励的话语、肯定的眼神激励她们,化解了尴尬,大家都笑开了花。接下来的她们似乎越做越带劲,生动地展现出延安人民欢度春节时的热闹场面。课堂上教师一个信任激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愉悦与满足,这无疑能激发她们的求知欲,增添勇气和自信。在这样一种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心灵一定是充满希冀的。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可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设计,重构课堂和师生互动是“动”起来的前提条件,以“动”促“情”带动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审美感知,在音乐创意实践中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让音乐学习真正发生。
本文标题:让音乐课“动”出“情”来打造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85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