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探索校本教学变革 建构高效活力课堂
探索校本教学变革建构高效活力课堂每个月,学校行政组成员和学科学术团队老师会开展对各学科的课堂听课诊断,以《一师附小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参照,针对各科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学科情境创设、学习任务单使用、过程性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跟进练习设计等几个重要板块,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双减”工作是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的靶向标。“双减”的核心是减负提质,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转变固有教学理念、变革课堂学习方式等,才能逐渐变革作业设计和评价、改变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内化为终身学习能力。一师附小是“愉快教育”的实验基地,自“双减”实施以来,学校从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入手,积极探索校本教学变革,研究和实践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愉悦性结合的高效活力课堂。充分利用多元学习空间一是学科型学习空间,促体验式学习。除了常规的固定教室外,学校有着可以满足学科不同需求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全国最美图书馆、蒙特利梭活动室、英语多元学习中心、多媒体智能琴房、VR/AR虚拟教室、体育中心等。这些学科学习空间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体验、活动的机会。学校也匹配了相应的学习指导和监管制度。如:图书馆开设针对一二年级的亲子阅读吧课程和中高年级的专题阅读课程。其智能借阅系统每学期会统计各班、各位学生的借阅频率、图书品类、上课次数、活动次数等,以保证学习空间教学活动的不间断开展和最大化利用。二是拓展型学习空间,提高综合素养。与学科型学习空间共同发挥作用的,还有学校的拓展型学习空间,如:创客教室、农艺园、陶艺吧、汽车馆、服装设计室、朗读亭等。它们不仅满足了各类兴趣课程的开展,也提供了开展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任务型学习的场所。如学校屋顶花园的农艺园建设,从最初的红领巾菜园,发展到如今的体验种植园。其中“现代儿童农艺园”里还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引导学生们学习如何使用物联网智能种植,在校园的任何一个网络学习终端,视频观察自己培养的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设定种植数据,开展种植实验。重点关注课堂学习设计一是分级分类的教师专业化培训。近年,随着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推进,学校各学科新教师、青年教师数量剧增。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在2020年启动了2~5年期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与静安区新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针对一年期教师)很好地衔接,教师的规范化培训有了梯队化、针对性的开展。青年教师们有自己固定的带教老师、带教团队、项目化学习小组。教师的改变是课堂变革的重要基础,只有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培养新时期的教育人才,才可能真正变革课堂。二是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每个月,学校行政组成员和学科学术团队老师会开展对各学科的课堂听课诊断,以《一师附小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参照,针对各科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学科情境创设、学习任务单使用、过程性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跟进练习设计等几个重要板块,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课堂学习设计是否指向真实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亲历性、体验性、完整性的参与,聚焦综合素养的培养。积极引导师生协作学习一是提供学习支架、建立互动载体。学生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创设课堂情境,提出任务要求,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重点地学、学习重点。课堂学习任务单的延伸即是建立课后“互动载体”,这是师生间、生生间可以进行反复查阅、互动、补充学习的资料,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的学习资料库。师生协作的学习方式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是活力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二是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课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多元性。作为上海市第一批信息技术标杆化教育标杆培育校,学校在对学生的数字化画像和综合评价中也在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化技术,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果和多维能力进行评价,既有基于学科学业结果的指标,也有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书写、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变革课堂学习方式、打造活力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双减”的落实,给学校提供了自主探索与管理的平台,有更多的途径发掘亮点、审视不足,通过制度保障和举措改进,挖掘学校的内驱力,让教师改变从而改变课堂,带动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本文标题:探索校本教学变革 建构高效活力课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85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