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在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稿
在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稿【导读】这篇文档“在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稿”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刚才,四个县区政府和市人民医院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展示了各自的特色和亮点,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会,周荣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一、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坚定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中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11月1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对全省卫生与健康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深处着力、精准发力,大力推进健康六盘水建设,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提供人民满意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全市医疗卫生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稳步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全部取消药品加成,4家城市公立医院进入全国第四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初步建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网”,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25%,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大力实施健康医疗扶贫行动,为全市贫困人口发放居民健康卡,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不断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完成卫生、计生部门合并整合,2012年以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医疗卫生事业98.55亿元、年均增长21.66%。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十百千”工程,引入社会资本兴办的凉都医院即将开诊,创建三级医院5家,二级甲等医院7家,基本完成乡镇卫生计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农村中小学校校医配置、乡镇执业医师实现全覆盖。全市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6.02张、1.68人和2.15人,较2012年分别提高41.9%、21.7%和54.6%。三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下大力防治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8.36%,传染病发病率为432.26/10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26.64/10万、8.69‰、6.46‰,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99岁。建成“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县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实现全覆盖。成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四是健康产业发展持续加快。依托独特气候和生态优势,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大健康医药等领域市场主体,华瀚集团、红豆集团、葵花药业等知名大健康企业入驻六盘水,三特药业、圣济堂药业发展加快。全市通过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制药企业4家,取得药品生产批号产品34个。五是健康环境持续改善。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77%。大力开展“四创”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已经通过国家爱卫办专家组暗访,并且在前不久接受了技术评估。建成凉都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体育设施,夏季国际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成功举办六盘水市“凉都杯”第一届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来看,还存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弱、医疗卫生事业人才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全市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优秀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少,仅有在读医学博士1人、硕士学历79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0.24%、0.5%。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紧缺,特别是全科、儿科、妇科等专业技术人员缺失严重。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来看,服务设施设备配套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弱,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和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服务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从体制机制改革来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起步晚、进展慢,部门协调联动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还不够深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不够大,异地横向结算不畅通,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层次和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医药采购政策执行不到位,药品价格虚高问题还比较突出。食品药品监管滞后,餐厨废弃物监管、处理和回收等工作亟需加强。从群众健康意识来看,一些人缺乏健康的生活规律,运动量少,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熬大夜”“喝大酒”“吃大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屡见不鲜,在公共场所吸烟、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行为屡禁不止。悠悠民生,健康最大。加快建设健康六盘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有力抓手。同时,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之一,是城市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竞争力的突出体现。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健康六盘水建设。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加快构建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孙志刚省长在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医疗卫生事业仍是贵州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突出短板。”六盘水也同样如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加强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一)坚持精准导向,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要认真学习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精神,全力抓好健康扶贫工程各项任务落实。一是对象要精准。目前,全市共有0.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要精准掌握患病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全面开展“回头看”,一一落实帮扶措施,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坚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二是施策要精准。目前,全市已认定40.94万医疗救助对象。截至2016年底,新农合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累计惠及2.48万人次,报销费用1.09亿元,报销比例达到89.96%,广大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大力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稳步提高报销比例,让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三是服务要精准。市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抓紧建立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今年要实现全市范围内跨机构跨地域就医保健“一卡通”。四是管理要精准。加强医疗救助对象动态跟踪管理,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及时纳入健康扶贫范畴,第一时间给予救助;对已经康复并得到保障、达到脱贫标准的,该退出的要及时退出;对丧失劳动力、家庭人均收入在标准线以下的,要及时落实政策兜底保障;对需要继续治疗的,要落实“三重医疗保障”,按规定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想方设法减轻患者负担。(二)坚持预防为主,着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推动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全面提升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一要聚焦重大疾病抓防控。建立完善“医疗健康云”,积极发展智慧医疗,建立重大疾病病情监测网,提高重大疾病防控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强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突出抓好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做好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快处置。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确保年底前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高度重视精神疾病防控,确保今年成功创建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区。二要聚焦重点人群抓防控。当前,少年儿童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小胖子”“近视眼”数量逐年增多,另一方面仍然存在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的现象。要更加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妥善解决好儿童肥胖、青少年近视和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等问题,不断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更加重视妇幼健康,实施国家和省级妇幼健康优质示范工程,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要分别建成1所妇女儿童医院,县级妇幼健康机构全部达到二级标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提供规范孕妇保健、儿童保健服务。更加重视老年人健康,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43.31万人,其中经济困难失能老人2.76万人。要大力发展社区和居家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银发经济”,以社区为重点开展老年人身心健康指导和关怀服务。要更加重视特殊人群健康,我市现有残疾人15.6万人、留守儿童2.83万人、农村留守老人1.22万人,要抓紧健全完善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动态精准管理,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三要聚焦全民健身抓防控。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全民健身365行动计划,举办好夏季国际马拉松、国际滑翔伞邀请赛等系列赛事活动,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市运动会,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让全民动起来。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群众健身休闲提供去处、搭建平台。四要聚焦环境治理抓防控。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做到“美丽凉都拒绝污染”。坚守生态环境底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全力攻坚“四创”工作,采取超常规举措,盯紧目标、精准发力,全力争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今年能够创建成功,到2019年能够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五要聚焦中医药发展抓防控。我市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发展中医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加快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民族医药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规范的“治未病”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围绕医养结合、健养结合,重点发展红豆杉、铁皮石斛、龙胆草等中药材种植和研发,支持苗药、彝药等民族药和地方特色医药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集生态农产品种养殖、旅游观光、食疗、医药保健等为一体的滋补养生基地。(三)坚持资源下沉,全面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用3年时间,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让城乡居民就近享受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坚持在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上下功夫,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努力让群众就近就医、放心就医。具体来讲,要着力提升五个方面的能力:一要提升人才支撑能力。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一资源,也是提升服务能力的核心。按照省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市需要新增执业(助理)医师近2900人、注册护士近4000人、全科医生200余人,完成目标时间非常紧,难度也非常大。要牢固树立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尽快补齐人才短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用足用好援黔专家团等力量,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和管理人才。二要提升基层诊断能力。深入实施医院提升工程,优化配置诊断设备,实现县级医院设备标准化配置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学科建设,推进区域性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中心建设。抓紧制定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实施方案,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机制,确保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全天候为群众提供价廉、质优、便捷、可持续的远程医疗服务。三要提升疾病治疗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尽快补齐基层妇产、儿
本文标题:在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90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