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米格尔街》读后感(精编2篇)
好范文解忧愁1/3《米格尔街》读后感(精编2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米格尔街》读后感(精编2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米格尔街》读后感1前些天在网上买了很多哲学社会学的书,作为赠品拿到了一本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最初并不知道作者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只是觉得一本有漂亮封面的赠书是不能错过的(海南出版公司版本),前晚上无聊时随手拿起发现竟然发布下去了,于是一面阅读,一面做笔记,在两天就看完了整本书,今晚就用我在书中写的评注简单拼成写1篇《米格尔街》的读后感吧。就像我前文提到的,奈保尔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讲,和英国大大小小的很多奖项,《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的初期作品,成书于1959年。我在这里不想过多的介绍作者的生平或其他,只想简单介绍与本书相关的一点信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看作者的相关资料。美国的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好范文解忧愁2/3自我呈现》提出,一个社会性的人的社会生活其实就像是一场表演,这场表演包含了台前和幕后。社会的公共机构(集会,工作,家庭,宗教等等)就是一个前台。人们的表演包含了别人期望与自己的期望,换句话说,人们在这里表演给别人看,也表演给自己看。在这场表演里,最重要的概念就“自我”。米格尔街,一个作者虚构的在西班牙港的一个“平民窟”就是这样的一个大舞台。与其说是一条街,不如说是一个大千世界,这里住着为数不多却又各种各样的人们,这些人们喜欢编造自己和别人的传奇,并乐此不疲的传播着这些消息。这里有冒险家,有哲学家,有机械师,有花炮手,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虽然他们各不相同,却又都做着同样的事——他们有怀有理想,却无时无刻的不以不同的方式向生活妥协。《米格尔街》读后感2看完了奈保尔的《米格尔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1959年写的类似于自传体的小说。短短13万字的书,却让我看到几乎窒息的感觉。以前厚厚的一本书,我可以一口气读完,可是这次我却是放下了几次。为什么?我痛心感伤,无法读下去。本书是奈保尔回忆他离开印度去英国之前居住过好范文解忧愁3/3的米格尔街的生活。短短几篇,每篇都是讲的他的邻居,开垃圾车就是一个很体面的职业;一个女子有8个孩子,那些孩子有7个爸爸;不被理睬的疯子;显得很有学问却怎么也考不到资格证的年青人;从来没有卖出自己的诗的落魄诗人……一个个小人物,在生活中,不得不避开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以此来维持自我尊严。他把每个人物描写的如此丰满,把当时印度的生活写的如此鲜活。辛酸的生活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后他离开了,因为奈保尔亲眼目睹着悲伤的一切,想着如果不能凭自己力量改变它,最后的离开是注定最好的结局。读完此书我被作者的才气击倒了,写此书时他才22岁,但文字却已如此纯熟,他无疑是一个玩弄文字的高手,但是是我喜欢他的风格,像一杯新泡的茶,文字简练而饱满,细细品味无比清香。
本文标题:《米格尔街》读后感(精编2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96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