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浅谈初中生数学读题能力与读题习惯的培养对策
浅谈初中生数学读题能力与读题习惯的培养对策从本质上来讲,审题的一大核心功能就是准确发现题干中所存在的细节性差异,而后以之为依据做出相应的、正确的选择或判断。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数学是一门令很多初中生都倍感头疼的学科:知识点多,抽象性和理论性很强,学生需要依靠缜密的思维和全面的视角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我们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点睛之笔”来看待。一、在考试中使用“障眼法”粗心的学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卷子发下来后,几乎不敢相信这些错是自己犯的,甚至会看着出乎意料的成绩而陷入“怀疑人生”的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审题时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而自动“过滤”掉了一些关键信息,单凭自己过去的应试经验来“想当然”地解题,那么结果到底是对是错自然只能听天由命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组织考试时给学生施展“障眼法”——即陷阱式训练,故意将一些重要信息隐藏在小数点、单位、相似概念等细枝末节的地方,甚至直接让这些信息变成“陷阱”性的错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乃至沾沾自喜的状态下掉进陷阱里。这样的错误如果犯得太多,用不着教师提醒,学生就会因好胜心而感到万分羞愧,从而在下次考试时就会逼着自己去和题干“锱铢必较”一番,那么“细心审题”的要求也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以“三角形的有关线段”为例,譬如说,教师在表述“线段AB的长度为5.2厘米”时,可以将这句话故意写成“直线AB的长度为5.2厘米”或者“线段AB的长度为5.2”,并适当缩短考试时间以给学生创造出错的机会,从而让“障眼法”的提醒效果有效表现出来。二、近似题目与长题干题目的练习从本质上来讲,审题的一大核心功能就是准确发现题干中所存在的细节性差异,而后以之为依据做出相应的、正确的选择或判断。根据这一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可在组卷或命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几道在题干陈述、数据体现、考查方向和选项设置上具有极高相似度的题目,引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想当然”地按照前道题目或之前类似题目的解题经验来臆测后续题目的考查要点并做出错误解答。除此之外,初中数学教师还可安排学生做一些题干篇幅较长且关键信息分布比较分散的题目,使学生在完成大段阅读后方能获得必需的解题要点,帮助学生形成仔细挖掘题干信息的意识,并养成耐心筛选题干信息的习惯,同时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自发总结出更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应试特点的信息搜集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初中数学教师在设置这些题目时要具体考虑学生当前审题能力形成的具体阶段,不要为了刁难而刁难,更不要因过度追求题干的复杂性、近似性而出现一些知识表述性的错误,否则会让学生彻底失去提高自身审题素养的耐心和信心,起到不利的反作用。以“平行四边形”为例,教师连续设置多道以同一个平行四边形为考查载体的计算题,但在计算对象上分别设为周长、面积;或者对该平行四边形有关数值的单位做近似性更换。例如,教师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加入故事性内容,将计算答案所需要的数据平均分布于大段的对话中。在这种题目的影响下,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审题失误,也更倾向于用走马观花的方式粗略浏览题干内容,进而做出错误解答,最终在历次教训的影响下形成“做题要仔细”的认识。三、把审题和阅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问卷调查可以得知,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数学考试中最怕碰到两类题:一类是难题,绞尽脑汁也毫无头绪的那种;还有一类是“长题”,洋洋洒洒一大片字,做完以后竟然有种做了篇语文阅读理解的错觉——这一点在上一点中依然有所涉及。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长题”之所以恐怖,主要在于那些长篇大论的文字会让重要信息变得很不起眼,导致学生“筛”完一遍题干后仍不知该从何下笔。那么初中数学教师不妨就用这种题作为检测学生细心与否的试金石,在日常训练或考试中设计几道题干超长的选择题或叙述部分破百字的应用题,同时在书写数据内容时故意用汉字来表示,以让这些内容更好地“潜伏”在题干里,甚至还可以通过加大这些题目分值的做法来逼迫学生不得不耐着性子认真审题。和上一点中所提到的“长题干”训练法不一样的是,这一阶段的长题设计要进一步突出对叙述性内容的表现,在考验学生关键信息辨识能力的同时还要在客观上彰显出数学和生活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工作同步,具有优化学生应用意识和思维的连带效果。以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为例,就比如对于“在Rt△ABC中,∠B=90°,AB的长度为4.5cm,BC的长度为6cm,求AC的长度”这道其实很简单的题,教师就可以把“Rt△ABC”换成“在一座古老城市里有一个神秘的广场,广场上屹立着三棵参天大树,甲树和乙树间的横带和乙树与丙树间的横带组成了一个九十度的角”,而剩下的条件和问题则通过两位游客或广场上两名卫兵的对话隐蔽地给出,让学生在这则“微小说”里去搜寻信息、解答问题。四、重复性行为训练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初中生的粗心现象在不断重复性出现,初中数学教师要针对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反向提醒和训练。在日常当中,初中数学教师可给学生安排抄写课本例题或对应练习册题目的任务,具体数量要结合学生的疲劳阈值来确定。对于抄写结果中因个人疏忽所出现的错题,教师要有意识地整理、收集起来,并加入到课堂检测或课程考试的题库里。待学生在练习或考试过程中发现该错题或因未能发现题中错误而失分后,教师要具体点出这道错题的由来,引导学生在之后完成抄写题目的任务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在完成涉及“圆”这一部分的复习性或练习性任务后,除了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外,还要组织学生抄写课本里关于圆的若干道例题,数量在3~5遍为宜(也可结合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进行适当的浮动性调整)。如发现有学生抄错了数值、单位或遗漏了提问部分的否定词语,则将该错题原封保留到检测环节,并在适当时机点明这道题是由哪位学生在哪一次作业中所抄下的,借此提醒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读题习惯。五、利用游戏活动组织训练初中生虽然已是很多人眼中的“大孩子”了,但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且常常在游戏时表现得比平常更有活力和想法。利用这个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试着抛开过去那种颇有“师道范儿”的耳提面命,转而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代入游戏当中,用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趣味活动来代替紧张的训练,以娱乐性的“惩罚”来取代往常严厉的训诫,引导学生在全神贯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细心、认真的意识与习惯,并真正尝到这一转变所带给自己的“甜头”,进而为教师将活动成果引入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初中数学教师在执行这项工作时也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过度追求训练模式的娱乐化,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后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等机会组织学生玩一场“大家来找茬儿”的游戏:用电子白板展示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图片,图片内容最好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内容(如几何图形或简单的函数图像等)且内容成分要尽可能的复杂、多样,而后通过软件使两幅图片进入切换倒计时,发动学生在倒计时结束之前找出两幅图片间的不同点,用时最短且能够全部找对的学生即为获胜者。
本文标题:浅谈初中生数学读题能力与读题习惯的培养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04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