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 包头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既是基础性医学学科,又是应用基础性学科,对于诊断、预防、治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临床医学各科密切相关。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内容包括二部分:基础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中基础微生物学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细菌学、病毒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微生物检验技术包括临床微生物学导论、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临床病毒学和微生物检验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ImmunologyTest)适用专业: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课程类别:主干课程课程性质:考试课程总学时数:144学时(其中实验或实践教学56学时)二、课程性质、目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门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因为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殊性,经过我们教研室和教务处的协商,将《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两门课糅合在一起讲述。并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我们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程序按五大段分述,次序是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和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病毒学和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及真菌学和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微生物检验。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序次教学内容学时数绪论1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8第2章微生物与感染2第3章抗感染免疫2第4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8第5章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2第6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4第7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自学第8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2第9章细菌的生理3第10章细菌的分布1第11章消毒与灭菌2第12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1第13章细菌耐药性与控制策略2第14章病原性球菌及其检验2第15章肠杆菌科及检验3第16章弧菌科及检验1.5第17章非发酵菌及检验1.5第18章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及检验2第19章需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2第20章棒状杆菌及检验2第21章分枝杆菌及检验2第22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及检验2第23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2第24章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2第25章螺旋体及检验2第26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检验5第27章真菌的分类和命名自学第28章病原性真菌2第29章病毒分类和命名自学第30章呼吸道病毒及检验3第31章肝炎病毒及检验4第32章逆转录病毒2第33章肠道病毒及检验2第34章其他病毒及检验4第35章医院内感染的实验诊断2第36章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2合计88实验(或实习)内容与学时安排序次教学内容学时数1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涂片的制备和革兰氏染色42消毒灭菌及消毒效果的评价43牛奶中致病菌的检测(设计性实验)44细菌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45细菌的生化反应4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47大肠菌群的检测48沙门氏菌的检测49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410绿脓杆菌的检测411乙肝病毒的检测412药敏实验413尿液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414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4合计56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实验课可配合幻灯片、录相教学。六、成绩考核方式考试只期末1次,考试分卷面与平时实验考核两部分,卷面以闭卷形式进行,实验平时考核以实验报告、出勤率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查。卷面考试成绩占80分,平时实验考核占20分。七、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理论部分绪论目标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3、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学时。第一篇细菌学总论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标要求: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杀菌原理2、熟悉芽胞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细菌L型的形态特征、检验要点3、了解细菌细胞器组成;细菌细胞膜的功能。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的L-型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3、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培养、变异性与抵抗力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8学时。第二章微生物与感染目标要求:1、掌握感染、毒力、内毒素、外毒素的概念;掌握感染性疾病的类型2、熟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3、了解细菌感染的传播;真菌性感染教学内容:1、细菌性感染2、病毒性感染3、真菌性感染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三章抗感染免疫目标要求:1、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抗病毒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掌握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干扰素定义、抗病毒机制和特点2、熟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熟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熟悉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熟悉抗真菌免疫的特点3、了解细菌感染的传播;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了解真菌性感染教学内容:1、细菌性感染2、病毒性感染3、真菌性感染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四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目标要求:1、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细菌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的理论基础;细菌的血清学鉴定;2、熟悉细菌L型的检查;熟悉人工培养及生化试验3、了解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动物实验教学内容:1、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原则;2、细菌染色与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及用途。3、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方法;常用生化试验方法;细菌L型的检查方法及其培养基的特点。4、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实验动物的选择、接种途径与观察。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8学时。第五章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目标要求:1、掌握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临床标本的采样与检验程序.2、熟悉真菌检验程序。3、了解真菌毒素的检测。教学内容:1、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培养、繁殖方式。2、临床标本的采集原则、真菌检验程序。3、真菌毒素的检测。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六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目的要求:1、掌握标本采集与运送;病毒的分离与鉴定。2、熟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教学内容:1、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的一般程序与常用方法。3、病毒的形态学检查、抗原检测、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及检则结果评价。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学时。第七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目的要求: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的依据和方法。教学内容:细菌分类学的概念、命名法及分类方法。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0.5学时第八章细菌的遗传变异目的要求1、掌握质粒的概念及意义;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源性转换的概念及意义),卡介苗(BGC)的概念及意义。2、熟悉:基因突变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2、突变。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4、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九章细菌的生理目标要求:1、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周期及各期的特点;细菌分解及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2、熟悉细菌的营养类型和营养机制;自氧菌与异氧菌的概念3、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教学内容:1、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2、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3、细菌的新陈代谢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3学时。第十章细菌的分布目标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件致病菌的概念及致病条件;菌群失调的概念及诱因;菌群失调的实验室检测要点2、熟悉:细菌在人体的分布特点.3、了解:土壤、水及空气中细菌源及其检测要点.教学内容: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2、细菌在人体的分布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学时。第十一章消毒与灭菌目标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噬菌体的定义;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的概念2、熟悉紫外线杀菌机理、有效波长范围及适用范围;滤过除菌的使用范围;常用化学消毒剂种类、浓度及适用范围;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噬菌体增殖周期3、了解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噬菌体的检测方法及应用;细菌素的概念及其作用教学内容:1、消毒与灭菌基本概念2、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3、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5、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十二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目的要求: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掌握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的概念。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掌握抗毒素的概念。2、熟悉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3、了解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了解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教学内容:1、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2、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3、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细菌感染的治疗。4、病毒感染的治疗;真菌的治疗。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学时。第十三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目的要求: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掌握R质粒的功能。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教学内容: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2、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3、R质粒。4、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5、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二篇临床细菌学第十四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目标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分类依据及分类;标本采集种类及检验鉴定程序和鉴定要点;检验鉴定依据及报告要点2、熟悉脑膜炎奈瑟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标本采集的原则;葡萄球菌种之间及与其它菌属的鉴定要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球菌的鉴别诊断法;淋病奈瑟菌,卡他布兰汉氏菌的特征鉴定方法3、了解病原性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性球菌的血清学鉴定要点;病原性球菌疾病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肺炎链球菌4、肠球菌5、奈瑟菌属和卡他布兰汉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十五章肠杆菌科及检验目标要求:1、掌握肠杆菌科细菌分类及抗原组成、生化反应;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耶尔森氏菌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抗原结构;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及耶尔森氏菌的标本采集原则、检验鉴定程序和具体的鉴定方法要点2、熟悉肠杆菌科细菌的总体鉴定思路;耶尔森氏菌的形态特征;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的诊断方法、原理及结果分析与报告方法3、了解肠道杆菌的致疾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概述2、埃希菌属3、志贺菌属4、沙门菌属5、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菌属6、耶尔森菌属7、肠杆菌科的其他菌属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3学时第十六章
本文标题:包头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57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