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北大比较城市史课件03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3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
比较城市史:地图、城市形态与文化ComparativeUrbanHistory第三章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第一节从“清明上河图”到“盛世滋生图”第二节文艺复兴的城市理念第三节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第四节商业资本的城市改造(北京大学历史系)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从宋朝建都开封开始,全国政治中心东移,关中与河洛地区衰落了,江南地区不断增长的农业经济和商、手工业,使江南社会发展成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元、明、清三代定都今日的北京,导致国家政治中心与全国经济重心区的脱离。两个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和不断受到北方侵扰的大明王朝,都曾经在城市的营造和规划上,有一个明显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礼制观念复归的举动,对中国王朝后期的都城和地方建制城市的规划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重新设计规划而建造的城市中最具代表力者是京师北京。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元大都城的修建反映着中国由统一到政治上的分裂与对立,又从分裂归于统一的历史时期,民族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不同历史积淀、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异质文化之间所发生的碰撞、融合与更新。大都的规划设计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日后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三面靠山,南望平原。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拒马河、泃河穿越市郊,汇入渤海。北京城区平均海拔43.71米,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北京作为城市聚落已经有300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早在70万年前人类原始群落生活在北京西南郊的周口店龙骨山,以采集为生。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从山地逐步下移到山麓黄土台地、河流阶地和平原,出现农业的萌芽,水、黄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是“蓟”。蓟城建在地势高燥的黄土台地上,城址在今天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与莲花池之间,又称“蓟丘”。后来,南面的燕国灭蓟,迁都于蓟城。故,燕、蓟皆为北京古代称谓。秦、汉称为广阳郡(国),蓟城所在地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在北京西南城区发现春秋至秦汉时期的水井与陶制井圈。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隋唐时期曾称作“涿郡”或“幽州”。公元938年,契丹人建立的辽朝统治中国北方,以幽州为陪都,改称“南京析津府”,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于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取名金“中都”。辽金拉开了北京城建都的历史。金中都城因辽南京城旧基而扩建,辽南京城又完全沿用唐代幽州城,中都城处于从唐、辽时代封闭式坊市制向宋、元时代开放式街巷制的过渡阶段。扩建前的部分仍保留着规整的坊市制布局,新扩建的城区街道明显地转为长巷式布局,两种规划形式共同出现于一座城市之中,形成金中都城市规划的特点。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草原移都燕京,由于金中都城依托的莲花池水源不足,放弃了金中都旧城,改在东北郊外另建新城,命名“大都”。元大都从莲花池水系转变到高粱河水系。元大都的规划开创了今日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和街道布局。明朝灭元,改建元大都城,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最终奠定了北京城市布局。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1.以高梁河为城市水源,在湖泊东岸的高地确定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中心台。2.自中心台向南,穿过海子桥,形成全城总体规划设计上的南北中轴线。3.在湖泊东岸,沿中轴线兴建“大内”宫殿;琼华岛和湖泊西岸建造皇太后与太子的宫殿,筑萧墙围绕,形成皇城。4.外郭城墙呈近方形城市轮廓,共有11座城门,符合易象,周长28600米。元大都城遵循面南而王的传统,符合《周礼·考工记》帝王之居的儒家礼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5.“积水潭”是漕船停泊处,沿岸发展成市场。宫殿坐北朝南,皇城外东西两侧分别兴建太庙和社稷坛两座重要的礼制建筑。官署散布在城内。6.大都城的大街通向11座城门,大街之间安排东西平行的胡同,胡同是蒙古语,含义是小巷子。今天蒙古牧民迁移到乌兰巴托城市郊区,仍然形成类似胡同形态的居住区。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明北京城(1420—1644)明朝北京将元大都南北墙均南移,城市中心落于镇山(今景山),在镇山的正南方新建紫禁城和皇城。北京大城包砖,仍开九门,建瓮城、石桥;东西宽6700米,南北长5350米。周48里的方形城垣保持了133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加筑外城。先完南面,北京便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凸”字型轮廓。仍然符合历代都城三重城的规制。明北京皇城南北961米、东西753米,前朝后寝。模仿明中都、南京形制,太庙、社稷坛移入皇城,使布局集中。太庙祈奉皇室祖先神位,岁末大祭。社稷坛祀土地神与五谷神,祭坛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全国疆土。皇家西苑环抱北海、中海、南海。唐朝诗人王维“芙蓉阙下令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以紫微星垣众星环拱,象征天子辰居永恒不移。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鼓楼是明代在元大都中心台位置上建造的报时建筑,也是北京城市中轴线在北端的起点。鼓楼与钟楼南北相望,晨钟暮鼓,北京的城门依时启闭,是明清城市管理制度。这一带也曾经是北京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天安门广场中轴线穿过正阳门,到达永定门。皇帝每年祭天于南郊,天坛是国家正祀的场所。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清北京城(1644—1911)清朝沿用明代北京旧城,城市总体布局没有大的改动,但是,机构建置和市政管理有所不同。内城由旗人居住,属满、蒙、汉八旗分区管辖。外城由迁出的汉官、商、民居住,设东、西、南、北、中五城坊管理。这种民族歧视措施至清中叶逐渐废持。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老北京城市住宅建筑,多数是清代留下来的王府、四合院。清朝的皇子留居京城。因此在内城营造了大量王公府第。清初,民族隔离政策导致老北京城市结构与文化风格的地区差异:北城八旗以王、公府第与四合院为著。南城以商、手工业为重,会馆达460余座。其中有同乡会馆、工商行业会馆之分。会馆建筑虽然也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但是由于其功能与私宅不同,因此建筑的风格、装饰和色调与内城的王府、四合院都有区别。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北京的王公府第大门开在正中,以房间数目表示亲王、郡王、贝勒的等级,绿色琉璃瓦顶,讲究雕梁画栋。北京的王公府第大门开在正中,以房间数目表示亲王、郡王、贝勒的等级,绿色琉璃瓦顶,讲究雕梁画栋。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胡同里传统的民宅,这种住宅建筑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和体现封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伦理观念,并衬托皇权的威严。同时也适应了亚洲东部的气候环境,在干燥的北方获得冬暖夏凉的效果。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大门外的照壁与门内的影壁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大门与二门垂花门之间的前院,油漆彩画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用抄手廊连接的庭园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室内用木雕隔扇或屏封来分隔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广亮门是仅次于王府的高官宅门,门扉位于门道中柱间,门内外形成面积相等的门洞。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金柱门的门扉设于前檐金柱间,门外的门洞小于门里的门洞,为一般官员宅门。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如意门前檐柱砌墙,门洞不足一间。上边多砖雕,普通四合院最常见。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主人常用如意门的砖雕炫耀财富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蛮子门用木料直接安放在檐柱上,门外没有门洞,讲究者带八字墙。以上四种有屋宇式大门宅院的主人若不是朝中官宦、社会名流,则必定握有万贯家私。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随墙式四合院门是级别最低的,多是一般百姓,门开在墙上,稍作修饰,没有门道,只盖有小门楼。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胡同里的高门宅院讲求石鼓形门墩,彩绘和砖雕,精细程度象征着地位和财富。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官宅讲求屋檐下用挑檐石和砖雕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门联多见于一般民宅,以示所求。《书》洪范篇,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后二福指所好者德,善终不横夭)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北京是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遍布京城的一千多座庙宇显示了儒、释、道三教及其它宗教信仰的和平相处。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国子监(文庙),儒学文化的最高祀典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国家崇祀的历代帝王庙、武成王庙、文丞相祠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佛教寺院佛教寺院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汇通祠、贤良祠与火神庙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道教庙宇、尼姑庵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清真礼拜寺、天主教堂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清朝在京城西北郊大规模营建皇家园林。早在元、明两代官贵文人就来这里开辟园林、兴造别墅。其中首推明朝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那时候曾有人用“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来形容二园的宏大与幽雅。清朝自康熙至乾隆间150余年,在明代园林旧址基础上,集山水、泉林、湖泊、宫殿于“三山五园”,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海淀镇畅春园、圆明园。自康熙时候起,皇帝经常移驾西郊园中听政。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20世纪北京历史景物的变迁:1900年,铁路铺至北京,从此北京城陆续出现了前门、西直门、永定门等大小十余座近代外国风格的火车站,并在车站附近出现面向旅客的商业区。1913年以后,进一步开通了内外城之间、以及与天安门广场的交通。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使其成为北京城市民众举行政治集会的场所,迎来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1919年北大红楼、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五四运动。
本文标题:北大比较城市史课件03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3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58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