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政治/理论 > 北大城乡社会学讲义08城市社会学-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以社会生态学为代表,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种相互连接又有所不同的传统。`对待空间的看法:视城市空间为一个物理空间,讨论关注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本身的扩张与重组等。`认为城市的空间秩序是一系列动态混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已知的,最终的结果甚至是可以预测的,它是人类居住方式的内在性质。`视城市空间为一种社会表达,一个市场力量和阶级利益冲突的舞台。`代表人物:卡斯特、哈维等。`强调城市形式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空间转化,尤其著重的是关乎行动者与充满了冲突的社会政治过程。`空间不只是社会的建构,社会也是空间的建构。这也就是说,空间不只是社会的反映(reflection),而是社会之所以为社会的一种建构元素,意即,政治经济学拒绝了反映论的化约,认为空间并非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表现。城市社会学`1、城市区位与地理位置相关。`生态学`社会学的人类生态学`早期芝加哥学派的派克的人文区位学`2、区位的概念与城市社区相关`城市社区的研究关注的是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与社会对心理的影响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区位是空间意义上的社会结构。`3、区位的另一层含义是城市承担的各种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布或其最佳地理位置的选择。`1、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ZoneTheory)`派克和伯吉斯提出`其基本假设是:都市的空间发展是竞争的结果,都市的发展是放射状的,由中心到边缘循一连串的同心圆增长。经过竞争,将土地作高度利用的人能够付出代价获得位置最佳或最有价值的土地。同心圆模式将城市分成5个部分`A.中央商业区(银行总部、百货公司、饭店、剧院及经济、政治司法及公民团体的总部);`B.过渡区(批发及轻工业区,这个地区的情况经常在变化,主要是土地的开发—从住宅区变为商业区,房屋质量差,犯罪率高,社会解组严重);`C.工人住宅区(家庭住宅,移民的子女,楼宇比过渡区好);`D.中产阶级住宅区(白领居住区,单层建筑,质量更好,亦有酒店及公寓);`E.往返区(住在这个区域的人需每天驾车上班,典型市郊式的生活方式,每个家庭有两辆汽车,中上阶级的居民)。如果离开市中心越远,房屋的拥有率越高。`霍伊特(Hoyt)提出(1939)。`对美国142个城市的历时性调查发现,居住区由中心向外为增长的过程是线性而非圆形的,因此同质性居住区是以楔形而不是完整的环形向外扩展的。他认为都市的发展是由中心向边缘作放射状的,但却不是经由同心圆的路线,而是以扇型出现。它包括:`A.中心商业区;`B.批发/轻工业区;`C.低下阶层住宅区;`D.中产阶级住宅区;`E.上等阶层住宅区。`霍伊特的理论集中于高租值地区的增长及扩张。从研究中他得到的假设是:`(1).高租值地区多循建设完善的交通路线发展;`(2).高租值住宅区扩张的地区通常没有地形或人为的障碍,向高地或河边发展;`(3).高租值地区的发展通常向着精英居住的社区前进;`(4).高租值出租公寓通常出现于商业区的附近;`(5).高租值地区的位置连接着中等租值地区。`哈里斯和欧曼(HarrisandUllman)两人提出(1945;城市化的更高级阶段)。`他们发现很多城市其实有几个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及住宅中心。某些地区或活动趋向于坐落在它们最有效,最被需求和最可行(从财政上考虑)的地点。`Harris和Ullman提出了著名的多核模型:商业区和零售店、轻工业和重工业、不同阶级居民的居住地的分布是十分多样化的。`这个模式有几个要点:`①某些活动需要特别的设施或资源,所以要集中于这些资源或设备的所在地(如重工业);`②同类活动为了共同利益,故亦集中在一起;`③某些性质不同的活动在一地方会有矛盾或会损害大家,例如高级住宅区及工业区;`④因土地昂贵的关系,有些活动不能在地价高的区域出现。中央商业区的地价很高,只有高层的商业大厦才划算。`总结:`三种理论(模式)的同一结论是住宅区域的不同主要决定于土地的价值(不同的土地利用会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它们也受到各种批评,如:收入阶层的分布并不符合同心圆理论,最高或最低租值区同时在市中心出现;太重视经济因素,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等。`1、几个重要的区位过程`①人口的集中与分散`②工商业的集中与分散`③入侵及继承`2、区位过程的阶段性`VandenBerg(1987)他将集中—分散分为四个阶段,即它们按照以下的形式发生:`第一阶段是核心的迅速增长;`第二阶段是随之出现的郊区——包括功能性城市区域和都市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反城市化,由于向外移民,整个城市地区的人口下降了;`第四阶段是再城市化的阶段,核心地区的人口又再次增长。城市社会学`空间或区位区隔指背景相同的人集中在都市同一地区。有两层含义:`1、相同背景的人集中居住,相同背景可能是:社会地位、宗教、种族、职业等,这些都是表明人的社会属性的;`2、区隔一般有地域方面的明晰的边界,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相互缺乏来往,甚至存在相互敌视或歧视。`全球化视角下的城市区隔:一种意见认为城市将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区隔而是会出现社会两极化,不平等将会更加突出,城市将更明显的被划分开。`1、自愿vs.非自愿`自愿隔离的原因可能是:(1)声望;(2)安全感或满足感;(3)知道或认为自己在其他地区不受欢迎。`非自愿的隔离的原因有:(1)法律或风俗可能限制个人或家庭住在指定的地区;(2)经济动力的结果:人们会选择自己的经济水平,住的地方不是他们想住的地方,只是他有经济能力能支付房租的地方。`2、隔离也可从外部和内部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A、外部因素:歧视、社会结构要素;`B、内部因素:从集聚的功能上来分析其动力:集聚的防御性功能、集聚的相互支持作用、集聚的文化保护作用、“抵抗”空间`空间或区位隔离可以用隔离指数(indexofsegregation)或歧异指数或相异性指数(indexofdissimilarity)来测量。`大多数少数群体都倾向于与特权群体保持高度隔离状态,这比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地位推测的隔离程度更高。`同化`中国城市区位形成动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传统的影响:经由一段发展过程历史地形成的;`2、政府干预:1949年后的新兴城市;`3、利益驱动:政府行政干预城市社会学`1、建成环境;`2、地方的全球感;`3、权力的空间;`4、人和地方;`5、地方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Shevky、Bell和williams三人提出社会地区分析(在原来对区隔讨论的基础上)的方法。`分析大都市的社会统计,不是将都市视为独立的主导的因素,而是认为从都市地区的移动和扩张可以观察到现代社会的特征。他们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比较,具有三个特质:关系范围和强度的变迁,功能的分化以及社会组织的复杂。`相应于这三个特质,统计上显示三种趋势:`1、技能的分配;`2、生产活动的结构;`3、人口组成。`洛杉矶以及旧金山湾区的普查区:社会阶层;家庭状态;种族三者独立。`50年代的因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及其批评。`古典生态学`社会文化的生态探究`生态结丛(ecologicalcomplex)架构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列斐伏尔、福科、卡斯特、哈维、吉登斯、索哈等等`1、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平台”,相反,当代的众多社会空间往往矛盾性地互相重叠,彼此渗透。`整个20世纪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以区域国家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容器的历史,而空间的重组则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已经成为了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消费主义的逻辑成为了社会运用空间的逻辑,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逻辑。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空间被消费主义所占据,成为了权力的活动中心。`《地理学问题》的访谈:空间成为了与时间及其所代表的丰裕性、辨证性、富饶性、生命活力等相对立的观念。`我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simultaneity)和并置性(juxtaposition)的时代;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更可能是一个点与点之间互相联结、团与团之间互相缠绕的网络,而更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经由时间长期演化而成的物质存在。`“时空压缩”概念`哈维(Harvey,1989)所提出的时空压缩:信息网络及运输工具的发展及使用成本渐次下降,使得企业能以外包、全球化的生产行销而得到更有弹性的生存空间。`《希望的空间》:后现代性是一种新的对时间与空间的经验方式,即对时间与空间的高度“压缩”。`穿越时空的日常社会活动的结构化方式,我们(普通市民/商业领袖、政府官员等)都是行动者,在二元论的组成部分。`全球化与时空延展(time-spacedistanciation)有关。`在场(presence)与不在场(absence)的纠结(intersection)`网络虚拟空间的社会意义。`流动空间乃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流动空间的三个层次。`1、社会与空间关系的基本假定`①空间是一种实体化了的并可以辩识的的社会的产物;`②作为一种社会产物,空间性既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手段,又是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结果;既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预先假定,又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具体化;`③空间—时间对社会生活的构建;`④这种构建和具体化的过程具有问题框架的特点,充满了矛盾和斗争;`⑤各种矛盾缘起于生产的空间的两重性;`⑥具体的空间性因此是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竞争场所;`⑦从日常活动的惯例和事件到长远的历史创造,社会生活的时间性根植于空间的偶然性,这非常相似于社会生活的空间性植根于时间/历史的偶然性;`⑧对历史的唯物主义阐释和对地理的唯物主义阐释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而且在理论上是彼此相伴的,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空间实践的网络可达性与延展化空间的占有和利用空间的统治与利用空间的生产物质空间的实践(体验)货物流、资金流、人流、劳动力流、权力流、信息流等;交通与通讯系统;市场与城市等级;聚集土地利用与建成环境;社会空间和其他“地盘”显示;交流和互相帮助的社会网络土地私人财产;空间的国家和行政划分;排外社区和排外邻里;排他性规划与其它形式的社会控制(管辖与监督)物质基础设施的生产(交通与通讯,建成环境、土地清理等);社会基础结构的地域组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空间的表述(感知)距离的社会、心理及物理衡量;制图;距离摩擦理论(最小作用原理、社会物理学、良好状态阀、中心地理论以及其他形式的区位论)个人空间;占据空间的意境地图;空间等级性;空间的符号表述;空间的话语禁区;“领土扩张”;社区;区域文化;民族主义;政治地理学;等级性制图、可视表述和通讯等的新系统;新艺术和新建筑的“话语”;符号学表述的空间(想象)吸引/厌恶;保持距离/渴望同意/拒绝超越“媒介传播信息”熟悉程度;家庭生活;开放空间;公共场景的地方(街道、广场、市场);插图和招贴图、广告不熟悉程度;恐惧的空间;私有财产宅地;仪式的传承和建构空间;符号障碍和符号资本;“传统的结构;压抑的空间乌托邦计划;想象的景观,科学摩擦本体论和空间;艺术家的“素描”;空间和地方的神话,空间的诗意,渴望的空间等
本文标题:北大城乡社会学讲义08城市社会学-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58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