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对联平仄规则经典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对联平仄规则经典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对联平仄规则经典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因为新声较为简单在这我先提下:1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接下来是:2古(旧)声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参考资料,少熬夜!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当然,宽对也如诗歌创作一样允许一、三、五不论。以上是我对对联平仄的简单介绍,如果大家真感兴趣,我建议大家花点时间学习下,毕竟有去看都能懂。参考资料:以下是引用米饭在2005-1-911:15:00的发言:[注意]对联平仄!平仄符:○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一言句:●二言句:●●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一句:●二句:○,●三句:○,○,●参考资料,少熬夜!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一、每边一句者[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六例: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五言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又一体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六言风展红旗似画⊙●○○●●春来绿水如蓝○○●●○○七言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又一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二、每边二句者[句脚为○,●]十二例:四/七言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参考资料,少熬夜!●●○○○○●●○○●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又一体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七/四言上:●●○○●●○,○○●●。下:○○●●○○●,●●○○。又一体上:○○●●●○○,○○●●。下:●●○○○●●,●●○○。五/六言上:●●●○○,●●○○●●。下:○○●●●,○○●●○○。又一体上:○○●●○,●●○○●●。下:●●○○●,○○●●○○。五/七言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平仄的要求3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参考资料,少熬夜!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本文标题:对联平仄规则经典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59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