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语言学 > 北大汉语方言学课件01绪论
汉语方言学课程介绍本课讲授汉语方言学的基础理论、汉语方言调查的方法和汉语方言的概况。学习本课需要以下先行知识: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言学概论、汉语音韵学,等等。本课既是理论课,又是技能课、实践课,将进行以下几项基本功的强化训练:(1)熟练掌握进而利用国际音标准确记录语音——用20课时分班进行语音训练。(2)运用音位学原理归纳整理音系的能力——用8课时对一个活方言进行实际操作并完成课后作业。(3)运用音韵学知识建立共时和历时的语音对应规律——完成课后作业。语音训练和两次课后作业的成绩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本课成绩优秀者下学期有资格选修后续课“汉语方言调查实习”。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言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方言差异的成因第三节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学第二章汉语方言的分布第一节汉语方言分区的方法和原则第二节汉语方言的共时分布第三节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调查第一节方言语音调查第二节方言词汇调查第三节方言语法调查第四节方言调查的实施第四章现代汉语方言概况第一节官话方言第二节吴方言第三节湘方言第四节赣方言第五节客家方言第六节粤方言第七节闽方言第八节其他方言参考书目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2版),语文出版社,2001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第2版),语文出版社,2003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语文出版社,2005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詹伯慧,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商务印书馆,1984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言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方言差异的成因第三节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学第一节方言的基本概念一语言和方言二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三方言和共同语一语言和方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根据语法规则,按照语用需要构造而成的复杂的开放性层级系统。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和语言变体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是一种共时性关系,而不是历时性的衍生关系。一般是抽象的,它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才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都是具体的,因而都是语言的变体。怎样区别语言和方言能不能通话是区分语言和方言的一个经验性标准,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也还没有被证明是决定性的本质标准。能通话的并非一定就是方言,最终还要看民族归属。不能通话的也不一定就不是方言,还要进一步看有没有共同的书面语和标准音。在区别语言与方言时,能否对应转换是比能否直接通话更为深刻的判断标准。方言转换和语言习得一样,是人类与身俱来的一种潜在的语言能力。二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西汉杨雄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自东汉应劭起简称为《方言》。应劭《风俗通义序》: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古希腊dialektos指一个地方的居民所说的话。古英语dialect本义也指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同一个地域的社会成员存在着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社会差异,这些社会因素也会形成另一种语言变体。地域方言的说法类推到语言的社会变体,就称为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不具有全民性,也没有另外一套自足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只能依附于地域方言而存在。社会方言之间的差异不在于语言系统,而在于某种特别的口音、措辞、谈吐风格和某些数量有限的特殊用语。因此,社会方言实际上只是地域方言的一种特殊的语用变体。山西理发业行话苗儿(头发)、条儿(毛巾)、长条细(面条;路)、气轮儿(女性乳房)、顶盖儿(帽子)、气筒(鼻子)、车轴(脖子)、咯咯儿(吹风机:谐“鸡”音)、割不断(连:姓)、滴水儿(兵:谐“冰”音)、不透风(盐:谐“严”音)、圪*针(胡子)、圪*桩(躯干)、箩筐儿(腿:不包括脚)、老灵山(母亲)、一奶同(兄弟姐妹)、老昌*(中老年男性)、昌*灰*(中老年已婚女性)、灰子(媳妇)、龙棍儿(水)、水上飘(茶叶)、臭腿儿(袜子)、亮子(窗)、咬牙(锁)、溜*甘*(一个)、岳*甘*(两个)、汪*甘*(三个)、则*甘*(四个)、总*甘*(五个)、省*甘*(六个)、星*甘*(七个)、张*甘*(八个)、矮*甘*(九个)、泡*甘*(十个)、溜*干*溜*(一毛一)、溜*丈儿溜*(一万一)北京儿化韵的新老派差异老派新派歌儿[kr55]≠根儿[kr55]歌儿=根儿[kr55]街儿[tier55]≠鸡儿[tir55]街儿=鸡儿[tir55]样儿[ir51]≠燕儿[ir51]样儿=燕儿[ir51]果儿[kuor214]≠滚儿[kur214]果儿=滚儿[kur214]女国音和中学校园流行语女国音:20世纪初推广“国语”以来,北京一些有文化的女性青少年下意识地将舌面声母t、t、发成舌尖声母ts、ts、s:小心[iau214in55]——[siau214sin55]新鲜[in55ian55]——[sin55sian55]北京中学流行语,用别的词代替副词“很”:巨好、超难、狂多、怒流行、闷有趣、豁厉害三方言和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渊源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共同语、标准语、通用语的异同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渊源北方方言因其分布地域广、使用人口多,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在各方言中最具优势,自古以来一直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先秦《论语》所谓“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雅言”、西汉扬雄《方言》所称的“通语”、晋代郭璞《方言注》提到的“北方通语”、隋唐宋《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所代表的“正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天下通语”都属北方方言。明清共同语——官话元以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又经历一段时间后,其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北京话最终成为官话的代表方言,从而使北方方言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强化了作为官方办事和社会交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说、戏曲创作的文学语言。明代张位《问奇集》已将这种官方用语称为“官话”。民国共同语——国语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之后引进了“国语”的概念。他向管学大臣张百熙建议:“日本学校,必有国语读本,吾若效之,则省笔字(切音字)不可不仿办矣。”1906年,设计出第一个切音字方案的卢戆章在《北京切音教科书》中使用了不同于“官话”的“国语”概念:“识京音官话为通行国语”。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提议将“官话”正名为“国语”,理由是“官话之称,名义无当,话属之官,则农工商兵非所宜习,非所以示普及之意,正统一之名”。他还提出,国语应该有语音、语法、语词标准。这些提议得到了以严复为首的审查小组的肯定。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将经过审定的“国语”正式颁布为国家标准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撰写《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钱玄同随后发表《论应用之文亟宜改良》。胡适还提出口语和文学语言相结合的“普通话”概念。胡适: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凡是国语的发生,必是先有了一种方言比较的通行昀远,比较的产生了昀多的活文学,可以采用作国语的中坚分子;这个中坚分子的方言,逐渐推行出去,随时吸收各地方言的特别贡献,同时便逐渐变换各地的土话,这便是国语的成立。有了国语,有了国语的文学,然后有些学者起来研究这种国语的文法、发音等等,然后有字典、词典、文典、言语学等等出来,这才是国语标准的成立。我们现在提倡国语,也有一个中坚分子。这个中坚分子就是从东三省到四川、云南、贵州,从长城到长江流域,昀通行的一种大同小异的普通话。这种普通话在这七八百年中已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学,已成了通俗文学——从《水浒传》《西游记》直到《老残游记》——的利器。他的势力借着小说和戏曲的力量,加上官场和商人的需要,早已侵入那些在国语区以外的许多地方了。现在把这种已很通行又已产生文学的普通话认为国语,推行出去,使他成为全国学校教科书的用语,使他成为全国报纸杂志的文字,使他成为现代和将来的文学用语:——这是建立国语的唯一方法当代共同语——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要求在全国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人民中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中央政府发布的政令,从而使普通话正式成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普通话法定为国家通用语,并从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因此,普通话就从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进一步上升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在国际上,普通话就代表现代汉语。1973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决定将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并列为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法定工作语言。方言、共同语和标准语共同语经过规范便成为标准语。作为标准语,普通话高于方言,对方言起示范作用,规定方言的发展方向;方言则从属于普通话,向普通话集中、靠拢。普通话的口语与书面语相一致,方言则因为没有与口语相应的独立的书面语而只能统一采用普通话书面语。各方言的通行区域、使用人口和使用场合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普通话的通行区域和使用人口则覆盖各个方言,使用场合也几乎不受限制。因此,普通话是具有全民通用性和权威性的基于方言而又高于方言的特殊方言。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北京口音并不等于普通话北京人口头常将代词“我们[uo214·mn]”说成[m214·m],将介词“在[tsai51]”说成[tsai214]或[tai214]。北京人常用的口语词“捏*咕*(撮合)、拧(倔强,固执)、没治(程度极甚)、盖*(非常好)、猫儿匿(指隐蔽的或暧昧的事,花招)”等也都没有进入普通话词汇。普通话适当吸收方言成分来丰富自己吴语:尴尬、瘪三,烂掉了三只梨粤语:打的、买单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渗透普通话语言成分直接进入方言,逐渐在方言的语言系统中形成新老派的不同层次,老派保持方言固有的语言特点,新派则向普通话靠拢。新派形成后先是与老派并存,然后逐步取代老派。这种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见于各方言区的大中城市。尽管方言向普通话集中是当前和今后汉语发展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方言很快就会消亡。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只要地域文化还有存在的价值,方言就不会也不应该最终消亡。上海话的老派、中派和新派老派代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上海话,中派形成于50-60年代,80年代又产生了新派。老派尖音和团音不混,分别为舌尖音声母ts、ts、s和舌面音声母t、t、;中派和新派已混为一类,全都成了舌面声母。老派、中派“浜[pa53]”和“帮[pA53]”、“张[tsa53]”和“章[tsA53]”有别,新派则同音。老派、中派的常用语汇新派已改用普通话说法:昨日——昨天、好一眼——好一点、假使——如果、日逐——天天、常桩——经常、险介乎——差一点、葛咾——所以、定规——一定。是非问句、正反问句老派、中派有5种说法(1)侬是勿是学生子?(2)侬是学生子哇?(3)侬阿是学生子?(4)侬阿是学生子哇?(5)侬是勿是学生子哇?新派则只用前两种说法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覆盖普通话与方言以双语方式并用,使用范围、场合有所分工。但普通话不断挤占方言原有的使用领域。若将全国的汉语区分为普通话独用区、方言独用区、双语并用区三类;目前,2类地区已全部变成了3类地区。说话者若不知对方会不会说方言,一般用普通话而不用方言。说话者明知对方会说方言,在办公室、学校等相当多的公众场合也并不使用方言。只有私下场合才是方言的主要领域,其中又以方言家庭使
本文标题:北大汉语方言学课件01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1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