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语言学 > 北大汉语方言学课件08方言语法
方言语法方言语法的特点即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的差异。跟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结构是方言中共性昀大的部分。方言语法特点虽然不如语音词汇特点那么多,那么明显,但毕竟还是存在的。总的说来,方言语法特点可以从两种角度来分析,一是考察相同的语法手段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否相同,二是考察相同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方言里是否用相同的语法手段来表示。名词的小称普通话中名词用附加成分“儿”表小称,例如“瓶儿”。但是,不少方言的小称是用其它语法手段表示的。有的方言以重叠方式表示,多见于官话的西北、西南地区和闽方言,例如成都:瓶瓶[pin31pin31-44],罐罐[kuan13kuan13-44]。有的方言则以音变方式来表示,例如浙江温岭的小称变调:桃[d]读本调31时表示一种树木及其果实的概念义,读变调45时表示桃儿;同样,李[li]读本调32时表示另一种树木及其果实的概念义,读变调41时表示李子。人称代词的数人称代词复数的构成,多数方言用附加法,官话区多加后縀们。也有少数方言采用音变方式。变韵的如厦门:单数我[ua53]汝[li53]伊[i44]复数囗[uan53]囗[lin53]囗[in44]变调的如陕西商县:单数我[13]你[ni13]他[ta13]复数囗[21]囗[ni21]囗[ta21]形容词的形容程度(1)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以重叠方式改变形容词的形容程度。例如北京话:嘴唇涂得红红的(很红)。闽粤方言部分地区形容词重叠后形容程度或加强或减弱要受变调和附加成分的控制。例如广州话:白白[pakpak]表示很白,白白地[pakpaktei]表示略白。个别地点还有形容词的三叠方式,构成一套完整的等级体系,例如厦门:红[a24]红红[a24-33a24](很红)红红红[a24a24-33a24](极红)形容词的形容程度(2)单音节形容词还利用附加成分的重叠来改变形容程度和修饰色彩。多数方言是以后加成分重叠,例如北京话:绿油油。这种方式还有两种变体:(1)形容词与重叠的后附成分之间有衬字,多见于官话西北地区。例如陕西绥德话:蓝格映映[la33k5i21·i]。(2)后附成分为复合成分。例如北京话:傻不楞登。吴、闽方言则多前加成分重叠。例如苏州话:石石硬[za23za55a231]、墨墨黑[m23m55h55]。形容词的形容程度(3)单音节形容词后加成分的重叠,由于不同的附加成分有不同的修辞色彩,因此在使用上也各有范围。例如苏州话:黄希希(用于一般物体),黄蜡蜡(用于面色),黄焦焦(用于烧烤的食品)。有些方言前加成分的重叠所造成的形容强度要大于后加成分的重叠,例如浙江绍兴:绿滴滴[lo21tie55tie54](略绿)滴滴绿[tie55tie55lo12](很绿)热火火[nie21hu55hu51](温热)火火热[hu335hu55nie12](很热)动词的动态和动量(1)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用助词来表达动词的动态,例如北京话的看着表进行,看了表完成。有个别方言则通过动词的变调来表示动态,例如陕西商县:抓[tsya21]变调为[tsya323]时表示完成体。广州话也借助变调区别动作的进行和完成,例如:佢来啦[kœy13lai21l33]表示他动身来了,变调为[kœy13lai35l33]后则表示:他来到了,前者表示来的动作正在进行,后者表示该动作已经完成。还有的方言用动词重叠表示动态,例如安徽霍丘:吃吃,没菜了。(正吃着,没菜了。)走走,又栽了一跤。(正走着,又摔了一跤。)担心担心,火又着了。(正在担心,又着火了。)又如广州:行行下街忽然之间落起雨上喱。(正在街上走着,忽然下起雨来)睇睇下戏有人嘈起上哩。(正在看戏,有人吵起来了)动词的动态和动量(2)还有的方言用动词前縀表示动态。以下两例的前縀“圪”相当于普通话表示进行体的副词“在”。获嘉:他胳膊底下圪夹了一本书。(他胳膊底下夹了一本书。)呼和浩特:他圪蜷在那儿做甚呢?(他蜷缩在那儿干吗呢?)用同一种语法手段表示同一种动态时,不同的方言也往往采用不同的虚词。例如,苏州和南通都用副词表进行体,但所用副词与普通话完全不同,例如:苏州(勒*海*):俚勒*海*吃饭。(他在吃饭。)南通(赖*下*):他赖*下*吃饭。(他在吃饭。)许多方言都用助词表进行和持续,但词形也不相同,例如:长沙(起):骑起一部新单车。(骑着一辆新自行车。)南昌(倒):坐倒吃比站倒吃要好些。(坐着吃比站着吃要好些。)重庆(起、倒):外头正下起雨的。(外头正下着雨呢。)出个题目大家讨论倒。(出个题目大家讨论着。)牟平(的):光的头赤的脚跑到外面。(光着头,赤着脚跑到外面。)广州(紧、开):佢食紧(或用“开”)饭。(他吃着饭呢。)动词的动态和动量(3)除了表达手段不同,汉语各方言的动态类型也不一致,同一类动态也不一定完全相等。例如,兰银官话的中宁方言有一种始动体,与普通话的起始体大体对应,但不等价。中宁话“雨下开了”、“天热开了”、“他愁开了”的始动体标记“开”大体可以用普通话的起始体标记“起来”替换。但普通话的“天热起来了,还要热下去呢”中宁话就很难对译,中宁话下列例句的始动体标记“开”也不能替换成普通话的“起来”,而要换用别的说法:坐开了把报纸铺在底下。(坐的时候把报纸铺在底下。)跪开了跪到席子上。(跪的时候跪到席子上。)蹲开了小心点。(蹲的时候小心点。)这是因为中宁话的始动体和普通话的起始体在各自的动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若动作的起点为A,终点为C,在A、C间任取一点B可将整个动作过程AC分为AB和BC两段。进行体对应B点,完成体对应C点,这是普通话和中宁话相同的。从A趋向于B,普通话为起始体,中宁话为始动体,二者大体也相同。但是,从B趋向于C,普通话为继续体,中宁话则缺少相应的体范畴。指示代词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的指示代词有近指和远指两个基本语素,从而构成两个指示代词系列。有些方言的指示代词则有三个基本语素。例如,山西阳曲:近指“这儿”、远指“兀*儿”、中指“那儿”。甲:你把碟碟放到这儿。乙:是这儿还是那儿?甲:不是放到那儿,是兀*儿(指更远)。山东潍坊:近指“这”、远指“那”、中指“聂*”。苏州话指示代词也有三个基本语素:该*、归*、搿*。但这三者并非近指、远指、中指三分。该*是近指,归*是远指,搿*则既可指近又可指远。搿*与该*并用时是远指,与归*并用时是近指。三者不能在同一语境中分指远、中、近。词形构造也表明,该*与归*同源,搿*则另有来源。因此,一个方言的指示代词若有三个基本形式,三者所指事物的空间位置可能是远近二分,也可能是远中近三分。除此之外,湖南湘乡话指示代词也有三个基本语素:近指咯*,远指糯*,还有一个不定指滴*。滴*在用法和构词能力上受到很多限制,在词形上也与咯*、糯*不平行。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都没有专用的不定指代词和任指代词。双宾语的次序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双宾语的次序是指人宾语在前,指物宾语在后。例如北京话:给我本儿书。东南诸方言则还普遍使用另一种语序:指人宾语在后,指物宾语在前。例如:上海:拨本书我。(给我一本书)广州:佢畀三本书我。(他给我三本书)比较句的句型比较句可依比较结果的异同分为等比式和差比式两种。汉语各方言的等比式句型是一致的,例如北京话:他跟我一般儿高,上海话为:伊搭我一样高,厦门话为:张三及李四平悬。差比式的句型在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里为:甲+介词+乙+形容成分,例如北京话:他比我高半个头。但闽粤方言的差比式句型则与古汉语相似,例如:福州:伊悬我。(他比我高。)厦门:伊较悬我。(他比我高。)广州:佢高过我。(他比我高。)疑问句(1)普通话有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四类疑问句。前三种各方言都一样。第四种的句型为:VP不VP。有的方言没有这种句式,却另有一种疑问句:副VP。例如:安徽霍丘:你可是学生?(你是不是学生=你是学生吗?)云南鹤庆:你给吃凉茶?(你喝不喝凉水=你喝凉水吗?)广东新丰:介只妹子咸靓?(这姑娘漂亮不漂亮=这姑娘漂亮吗?)苏州:俚今朝阿去?(他今天去不去=他今天去吗?)昆明:你格认得?(你认识不认识=你认识吗?)合肥:你克相信?(你相信不相信=你相信吗?)也有的方言“VP不VP”和“副VP”两种疑问句并存。例如:巢县:我讲得对不对=我讲得克对?(我讲得对不对=我讲得对吗?)扬州:晓得不晓得=可晓得=可晓得不晓得?(知道不知道=知道吗?)疑问句(2)“VP不VP”句式又分两种类型,北方话多为“VO不V”式,例如:北京:有茶没有?你信我的话不信?河南霍嘉、洛阳:你吃饭不吃?山西忻州:你吃烟呀不(吃)?山西寿阳:他能来不能?山西大同:你愿意去不愿意?山西临汾:你去过北京啊没有去过?陕北清涧:你想家也不?青海西宁:你饭吃了没?疑问句(3)南方话则倾向于“V不VO”式,例如:湖北应城:你们种不种大麦啊?湖北钟祥:你那个哥哥喜欢不喜欢你啊?湖北巴东:你家里有不有哥哥兄弟啊?湖北大冶:二嫂不晓得能不能来啊?广州:你系唔系中国人?(你是不是中国人?)杭州:你吃不吃酒?(你喝不喝酒?)疑问句(4)“V不VO”句式在有些方言里还常常紧缩成“VVO”,其中的O也非必有成分,O不出现则成了“VV”。例如:福州:你洗洗?——你洗不洗?绍兴:伊来*来*东*屋里?(他在不在家?)嵊县:买买西瓜来?(买不买西瓜?)连城:洗洗衫绔?(洗不洗衣服?)音档:你抽不抽烟?苏州:奈香烟阿吃葛?/奈阿吃香烟勿吃香烟?昆明:你格咂烟?/你格吃烟?合肥:你可吃烟?/你吃不吃烟?郑州:你抽烟不抽烟?/你抽烟不抽?/你抽不抽烟?武汉:你吃不吃烟?/你吃烟不?杭州:你香烟吃不吃?/你吃不吃烟?广州:你食唔食烟?/你食烟吗?福州:汝有食薰无?/汝食不食薰?屯溪:你吃烟不吃?/你吃不吃烟?/你吃烟哇?/你烟吃哇?/你吃烟不吃个?/你吃不吃烟个?/你吃烟个哇?/烟你吃不吃个?/你烟吃不吃个?方言语法特点的发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词义灌注到语音模子中而形成的音义结合的基本语言符号,语法则是语言符号的组织规则。比起语音、词汇来,语法处在语言结构较深的层次,因而也较为抽象。目前我们还缺乏理想的语法调查表格。因此,方言语法的调查客观上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过去对方言语法有一种误解,即认为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实际上是一致的。这种看法从宏观上看大概是对的。因为从交际的角度说,方言之间语法上的差别的确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从研究的角度说,这种差别非常重要,不能忽略,研究得越细密,这种差别就越显得重要。方言语法特点存在于口语中方言语法调查要区分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不稳定,不宜用作语法研究的语料。例如:在斜对面的豆腐店里确实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鲁迅)远远地看见了一个大的泥沼,在里面跪着许多艳妆的女子。(巴金)在电灯杆上,在店铺门前,在墙壁上,都贴着标语。(巴金)在岸边上的槐树下睡着一条大花狗。(赵树理)根据以上语料会得出这类句子必须使用介词“在”的结论。但是,这类句子只见于书面语,口语中从来不说。从书面语的语料得出的规律用到口语上是不准确的。汉语书面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体现在语法上,其次是词汇。如果着眼于书面语或者书面化的口语即“知识分子的口语”,我们将很难捕捉到方言语法的特点。例如,普通话“火车快(要)开了”,苏州话也可以说成“火车快要开哉”,但这是一种书面化的说法,口语常用的则是另一种说法“火车开快哉”,这在语序上就很有特点了。不能用普通话认同方言语法所谓认同,就是先将方言例句对译成普通话,然后用普通话的语法框架加以解释。这样的认同有可能抹杀方言语法特点,例如,苏州话“火车开快哉”对译成普通话是“火车快开了”,按照普通话的语法框架,“快开了”是状中结构,“开快了”则是述补结构,那么,似乎应作如下解释:普通话用时间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苏州话则用述补结构来表示同样的意思。但是,苏州话的“开快了”若分析成述补结构并不表示普通话状中结构“快开了”的意思,而只能表示“车速过快”,
本文标题:北大汉语方言学课件08方言语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1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