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北大西方文明史导论讲义8人文主义者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
第八讲人文主义者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一)但丁的文化使命但丁给我们带来什么?那就是但丁提出了一个改造人性的问题。他的内心世界经常性的是极其丰富的。在但丁的诗篇里,有鬼魂,有君主,有伟大的诗人,有无穷无尽的美丽传说。诗人但丁永远在天边海角漫游,他关注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在畅游了地狱、炼狱合天国,在经历了人间各种苦难之后,却去仰望心目中美丽的花朵。但丁凭诗性直觉行动,然而却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心。追求理想时的毫无障碍,自由的精神,常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和无限美丽。他在哪里都是自自在在,如鱼得水。他们有了爱情就说出来,有了不满也不隐瞒。他们不是每分每秒都在反思,他们特别乐意把别人当作朋友而倾诉。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说的,他们简直是能用生命直接说话。他们直抒己见,把遇到的人都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他们心里觉得自己的诗歌就是普通人的一种吟唱,他们采集民歌民谣,也把自己的诗歌送给普通人那里。诗歌是活在人心中的,诗人是活在人民中的。但丁不很考虑怎么写诗的事情。他们有许多心中涌出的东西。他们没有觉得自己在写诗,但却是吟唱出了歌谣。对于诗人来说,创作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意见不断地说出来。他们是一群专门唱歌的艺术家,喜欢把自己比作夜莺,认为自己是在唱歌,在唱一些欢乐的、悲哀的、激动的、美妙的歌。但丁从不刻意想象,他只追求美丽的事物,结果,他自己却变成了光。由于在内心里没有任何压抑,他的内心就充满着各种自由。自由对于他是天生的,但对于有压抑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福音: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向我们专门描述过希腊人怎么利用酒神和梦神使自己感觉平等、自由和无拘无束。假如人们找到了一片绿洲,在其中不感到压抑,那么就会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的桃花源里了。我们都喜欢在桃花源里的生活,那里没有压抑,无意识的知觉获得了价值。由于没有意识的压抑,人拥有了更高的追求。诗的出现,就是让人变得自然、放松、靠直觉生存。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意,也就没有压抑,没有制约,没有计谋和阴谋,心灵也就变成得柔软。纯真是如何因为诗歌而出现,惊奇是如何伴随喜悦而舞蹈,生命是如何经由自然而复苏,这一切似乎都是不言而喻的。但丁给人们带来了美。美的事物印入人心,就激起人内心的光亮,这种光亮折射出来,诗也就产生了。美是诗的养料,诗却是美的想象。诗的折射乃是放射性的,有如思想,放出万丈光芒。这种光芒不仅可以把诗人照亮,也同样可以把人群照亮。雪莱说:诗人是在黑夜中唱歌的夜莺,但我以为诗是美的光束,一经点亮,自由自在的生命也就开始跳舞。诗是语言而不是音乐,但诗在人心中反射出的感觉却正是音乐。诗的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这种节奏只要合着生命舞蹈的节拍,就能引起人的共鸣。凡是在严寒的冬天进行过刻苦锻炼的人,他的性情也就变成一种善于控制的自然冲动。他既然有过了高峰体验,因此也就能善待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他来说,春夏秋冬皆是诗。他这样地生活下去,总是觉得只要生命真正地自由地开了,音乐将随之而来,衬托出大自在的本意,激起人心中无比描绘的大快乐。但丁给人们带来了和谐。诗和诗的美皆服从于天然的和谐。和谐无不出自本质的自然,而非仅仅出自于形式的排列。只要本质是和谐的,那么,诗的韵律也将是自然合拍的。诗的韵律就是人的韵律,所以诗的和谐断然也就是人的和谐。因此,诗的旋律要从人性的和谐中去寻找,而诗心却要从人的爱意中去寻找。爱是诗人的魂,它能够让废墟变成绿地。诗也是一种优美的力量,它浸润荒野,能把荒野变成鲜花铺地的天国。但丁给人们带来了爱、喜悦和渴望。倘若诗真的能够感人,那么,诗人的热情和人格就好像闪烁的星星,它那放射性的光辉透过幻想和淡淡的哀愁,给予人类充满希望的喜悦。只有那些心中燃烧着对光和亮的渴望的诗,才能成为射入人心灵的赐福的光线。诗歌的美不在于丰富多彩的连贯情节,因为优秀的诗人也可能稍微离开铺好的道路而另辟蹊径。谨守优秀人格的诗人不外意味着“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他的诗不在于有意地向人揭示崇高,只是他的热情和人格能够燃起星火,让人真实地感受从深处发出的颜色和美,以慧眼观照的崎岖小道。我们仰望诗,我们也就仰望人类的本质和美德,从而获得一种非凡的壮丽。诗的庄严,在于诗的不容亵渎。诗人的尊严,在于诗人的人格力度。当诗人以他的方式在寰宇之中祈求诗才时,诗就成为一种揭示。因此,当诗成为人类本真的聚集力时,不存在诗的危险性,只存在诗人思的神秘性。但丁的诗呼唤的是自由的心灵。天地万物,一经诗的浸润,生命的绿就吐芽,这样就产生出诗境。照一种说法,诗具有一种强大的传递光亮的能力,只要一进入诗境,万物就都染上了诗意的光辉,由此变得光彩夺目。然而,凡入诗之事物本身却必须是纯净的,正如能够运用心灵来加以想象的事物,本身也必须是美丽和充满爱意的。诗从来不是从事物的整体来考察事物,而是把事物看作导向心灵的精神价值的原材料、并且是在刻意推敲其精神价值的完善性上来把事物提升到诗。事物之于诗,犹如泥土之于花朵,夜空之于星星,肉体之于精神,煤之于火。(二)但丁的政治使命但丁一向被人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作为中世纪的但丁,他具有强烈的宗教倾向,诗歌的光华自始至终都是在人间的爱和神的光芒之间相互辉映。作为新时代的诗人,这个在各地流浪的被放逐者永不停止地在那里用诗的语言阐释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并且敲响了新时代终于到来的钟声。但丁首先是一个行动者,站在自己精力发挥的最高阶梯上,他一次又一次的宣扬爱,激情和工作永不停止。对于一个被放逐的诗人来说,他没有选择退隐,没有选择消极,反而用自我的意志创造出一个诗的世界。对于社会进步渴望和对于人性向善的渴望,是推动他激情创作的两股激流。他的精神和情感是完全消融在一起的,转化成为一种意志力,要振奋人类的精神世界。《新生》、《神曲》、《论俗语》、《论世界帝国》,所有这些对于但丁来说都是一种活生生的统一,要把自己血管里的精华转化为一种改造时代的动力。他的诗的最大魅力是想象力,但是其最深刻的内涵却是道德力。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个思想永不停止流动的思想家,他的人和他的诗构一起成就一件风格完全统一的艺术品。就像是一块头朝下载进人们生活中来的陨石,千变万化,光芒万丈。但丁开创了运用文化来改造人性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传统。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意大利,一个“世界帝国”,不管它是繁花似锦还是濒临危机,如果要把它弄好,关键问题就是改造人的素质。根据但丁的想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他就会变得本能;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他就没有了目标并且敢于无所畏惧;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和慈悲心,他就不会去考虑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智慧,他就会没有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经风雨、见世面,他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他就会变得迟钝、愚昧和无知。这样,文化没有了,人就本能了。信仰没有了,人就不恐惧。本能、愚昧和没有惧怕结合起来,再给予一定的气候,就会造成腐败的人。这就是所有事情的原委。在这事实前,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了出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动乱、几十年对于世俗文化的轻视,同时政治秩序紊乱所造成的道德沦丧,都集聚成了一种病态的文化症。看到他那个时代的人为此已经付出的沉重代价,但丁就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加以拨乱反正。简言之,但丁期望用善、爱心和文化来拯救他的国度。对于人类,但丁认为所加以衡量的标准对任何人来说应该都是同样的,无论他是一位君主,一个教皇,或者是一个平常的百姓。在人的那个狭小的躯体里,极度精神丰富的人和极度思想贫瘠的人却形成鲜明对比。表面看,但丁出现在他的同时代人那里,显得窘迫、尴尬,因为他的身分不过是一位被放逐的、永远不得回家的罪人。但是,与此完全不同,他在思想上是那么强大,显示出一个文化巨人和文化英雄的当然位置。在流浪途中,他不时流传出来的诗篇,好似山岭中飘落下来的花蕾那样,一落地便生根,一经传播就发芽。他能清晰地剖析时局,审判罪人,与其说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毋宁说他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和善良的医生,借用他独一无二的诗的工具,在人的灵魂的最为隐蔽的内心世界中发现罪恶,并且对之进行最谨慎细致的生命攸关的手术。但丁具有一个思想家的坚毅性格和一个行动家的果断作风,他一直在谈论爱,却毫无猥亵之嫌,即便是在最可耻的人的脸上,他也要寻找出一线复兴的生机。但丁的爱是一种大慈悲,他不是想消灭而是想改善这个道德混乱是非颠倒的世界。但丁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对人类的善行进行表彰。他像一个文化英雄那样活着,高傲到拒绝接受桂冠诗人称号的地步,在他那里,谁能想象这是一个内心深处无限孤寂痛苦的人?从政治学的角度说,但丁认为政治的问题不完全是一个共和体制还是君主体制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的问题。如果人是优秀的,那么,什么样的体制都可以变得很好。但丁曾经是教皇党的一员,但他也支持皇帝的制度,以为在一位君主的统领下,人民的福祉也有可能源源不断地加以开创。此外,他具有一个政治家的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性格上的纯洁性,他不止是想把政局从紊乱之中摆脱出来,还希望融合宗教的爱和人间的爱,来建立起符合道德的人间秩序。在但丁那里,爱也是神的天使,它又不可名状的推动力,甚至可以成为人进入天国的基础。人间和天国在但丁那里是互相贯通和有机联系着的,因此天堂和人间的距离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遥远。但丁注重人在世间的行为,正是这种对于世界的关切和爱,使但丁必不可少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驱。但丁相信,在短时间内,一个文化运动会在意大利兴起,那些未能领略过文化意蕴的人们将在这里接受文化的洗礼,爱的真谛将在这里被发现。从语言修辞学方面来说,但丁开创了运用俗语来进行文学是个创作的传统。《论俗语》是但丁重要的文论作品。在这部著作里,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俗语是传播文化的最有用的工具的理论:就他而言,文学创作如果要深入人心,就要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写作,这犹如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诗歌和文化也是一个与民众智慧和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有机过程。俗语就是民众说的语言,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工具,它显得简单、不够完善。因此,诗人就要把俗语变成一种真正的语言,与整个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完全消溶在一起,所有这些才能赋予民族精神的最为完美的表现力。但丁的诗歌是当时思想领域里的最高之作,而他的用意大利语所写作的作品,也是当时意大利语语言领域里的最高之作。当这两种事物――内容和形式――在但丁的作品中得到最完美的结合时,意大利人才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力量。《神曲》、《新生》都是用意大利语所写的作品,但像任何划时代的作品一样,只要是登峰造极的精品,就必然是世界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所创作的就是诗歌就必然是诗中的诗:人类之诗。文明和野蛮斗争的主题和人文政治的理论最早出现在但丁《论世界帝国》(约写于1311年)的一些篇章里。但丁指出人类需要统一与和平,因此“人类创造统一的尘世政体的知识是极其重要的”,其最重要的原理就是人类文明的目的。“为了造就普天下的幸福,有必要建立一个一统的世界政体”。这一帝国的作用是明显的,不仅因为建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世界和平,而且它本身也将使贪欲减至最小程度,使正义的威力获得最大发挥。此外,这些篇章还指出罗马是凭公理而一统天下的,况且这种统一乃是人类的“存在”与“善”的根本。在但丁那里,君主统治权直接来自上帝而非来自罗马教皇,因为从历史上说,“罗马帝国不仅先于教会,而且也不受教会的约束”。(1)在卷一第十二章中,但丁指出:只有服从理性,只有全心全意为实现人类的目标而奋斗,人类才有自由。这样的自由只有在世界政治机构的治理下,才有实现的可能。(2)这种人文政治理论的阐释表现出道德政治(理性、和平、正义、善)与强力统治(任性、战争、贪婪、恶)两种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但丁企图解释这一矛盾,方法是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尘世政权,在宗旨和制度上规范它的道德形式,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是维护道德秩序的执行者。用现实的话来说,如果一个统治者违背了国家的宗旨和道德规范,他就是受诅咒的和非合法性的,因而具有丧失权力的可能。但丁的这些思想,为以后的伊拉斯谟人文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人文基础和政治基础。正是继承了这样的人文传统,伊拉斯谟完成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观。探讨但丁的政治思想,不仅
本文标题:北大西方文明史导论讲义8人文主义者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1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