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语言学 > 北大中国当代文学讲义10文革中的文学潜流
第十章文革中的文学潜流由于文革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状况,这时的文学实际上分裂为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文学的写作和发表都属于公开性质,这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另一部分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异端”性质,写作和“发表”都处于秘密或半秘密状态中。后一部分最富于生命力,它们有的以手抄本形式在读者中流传,有的以手稿形式保存,当时没有任何机会发表。这种文学可以称为“隐在的文学”。它们与公开的文学世界构成了对比的关系,并为80年代出现的重要文学潮流作了准备。一、“白洋淀诗歌”在当时的革命浪潮中,“知青”的诗歌秘密写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有的且形成某种“群落”性质。这种诗歌主要出现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的深刻震荡,和个体对所感知的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写作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是郭路生(食指)。他的写作集中在1966到1969年间,主要作品有《海洋三部曲》、《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另名《我的最后的北京》)、《相信未来》等。大多采用四行一段的“半格律体”形式,但摆脱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内容,通过对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的书写,传达对信仰产生怀疑、困惑状态中的那种惊恐、抗争的情绪和心理。这些诗在当时的青年中引起震动,也对后来的青年诗作者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是“白洋淀诗歌”。一批就读于北京有名的中学,出生于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家庭的中学生,在1969年以后,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他们大多有比较开阔的阅读范围,阅读了当时属于“禁书”的中外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书籍,由此获得了在情感、心智和艺术上超越现实的凭借。他们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也写下了生命受挫,精神处于迷惑、孤独和痛苦状态的体验。在艺术方法上,更多地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寻找材料和方法。主要作者有芒克(姜世伟)、多多(栗士征)、根子(岳重)、林莽(张建中)等。芒克1973年前后写的《天空》、《秋天》、《十月的献诗》,一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评论者对他的诗歌,常使用“自然”这样的评语。这一方面是指他在诗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接近,或对自然的融入状态;另一方面指的是诗歌语言和表达的精神状态,常常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充满“野性”的质感方式。多多在白洋淀时期的作品尚存四十余首。他的诗在抒情上有着较多的“现代”的意味。对世界、自我的审察和思考,常通过对个体生命的自省,展示人类生存的困境。对文化和语言保持自觉的挑战姿态,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也更长久、更自觉。后来成为“朦胧诗”中坚的诗人,大都在文革时期就开始了写作,有的与“白洋淀诗歌”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白洋淀”时期的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也部分地在“朦胧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一些研究者把文革期间的“知青”诗歌,尤其是“白洋淀诗群”的创作,看作是80年代初期“朦胧诗运动”的准备和先声。但有的研究者更愿意强调它们的独立意义。二、穆旦的诗在“文革”期间,一些受到迫害、失去写作权利的诗人,曾写下了他们当时的体验,包括蔡其矫、牛汉、流沙河、黄永玉等。诗人穆旦在1975到1976年间,也有过一次诗歌创作的爆发,一共写了近三十首诗,包括《智慧之歌》、《演出》、《冥想》、《停电之后》,以及《春》、《夏》、《秋》、《冬》等。穆旦病逝于1977年,这些诗可以看作是诗人在生命晚期对人生之路的回顾。这些诗仍是对“自我”的解剖,但不再具有40年代那种紧张和尖锐,而显出冷静朴素的风格。它们是“苍老”的,有着回顾往事时近乎“残酷”的彻悟。对现代人处于“冲突”之中的悲剧性生存的深刻体验,使诗歌具有“反讽”的精神状态和语言方式。言语与沉默,现实与理想,智慧与受难,感情与理智等,在诗中构成矛盾性的张力。诗人既表达了智慧者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苦难,同时也承认在生命的“幻想的尽头”,有的只是空寞与荒芜。对生活和艺术的纯正的追求,与这种追求在现实中的挫折,是诗歌表达的这种悲剧感的根源。但在对生命作出这样的苍凉的彻悟的同时,诗中仍表达出对人生信念的坚守,对温情、友谊、青春的亲切守护。在诗人看来,尽管“美”很快会“从自然,又从心里逃出”,但写作的意义便是去捕捉那瞬间的但却是永恒的存在。穆旦和其他诗人在这个时期的诗作,直到80年代才获得公开发表的机会。三、手抄本小说“文革”时期秘密的文学世界,除诗歌以外,还有在读者中流传的“手抄本小说”。其中,张扬的长篇《第二次握手》拥有大量的读者。这篇写于文革期间的小说曾经六易其稿。小说写丁洁琼、苏冠兰等老一代科学家的事业和爱情,其中对知识、科学权威的赞扬被认为是“要‘资本主义’归来”而受到批判,对周恩来等政治人物的歌颂也是小说受到忌恨的原因之一。作者也因此曾被关进监狱。1979年7月小说正式出版,但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热烈反响。在文革后期的手抄本小说中,《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公开的情书》这三个中篇,是重要的作品。它们在70年代中后期都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1979或1980年公开发表在正式刊物上。靳凡的中篇《公开的情书》由几个在文革中从大学毕业,到山区、农村劳动的青年(真真、老久、老嘎、老邪门等)之间的通信组成。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人物之间的通信带有思辨、说理色彩和强烈的感情抒发。它所重视的是一种思想探索和社会行动,表达了一种启蒙主义的“精英意识”,和作为一个荒诞时期的先觉者的骄傲。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分春、夏、冬、秋四章,写两个出身于对立阶级家庭(分别是共产党和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后代)的青年,在文革前夕到文革结束的十余年时间中的四次巧遇,来安排对于历史、人生信仰、爱情、宗教等问题的讨论。这篇小说提出了一种宗教式的心灵完善,作为拯救和自赎的理想道路。赵振开(北岛)的《波动》带有更多的艺术探索的成分。它由多层的第一人称独白构成,带有某种“意识流”的色彩。围绕青年人的命运展开故事情节,写他们对“荒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处境所作的抗争。但在对环境的呈现上,比另外两部作品更为开阔。对人物的悲剧性抗争的展示,表现了作者对一种把握历史、预言未来的自信的质疑。这三部小说都涉及了原来确立的信仰的虚幻和崩溃,并为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叛逆”做了合法性辩护。在思想和精神价值取向上,较早地涉及了在80年代社会思潮、文学创作中广泛处理的命题。因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探索上,都具有一定的“先行性”。
本文标题:北大中国当代文学讲义10文革中的文学潜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1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