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北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11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制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一讲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内容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中国共产党理论纲领的与时俱进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成就四、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粉碎“四人帮”的胜利1976年10月6日,在叶剑英、华国锋等支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行动,对“四人帮”实行隔离审查,由此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二)“两个凡是”的提出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公开发表“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三)邓小平的复出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同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告“文革”结束,但依然肯定了“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上海南京路出现呼唤邓小平复出的标语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页。“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五)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六)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会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二、中国共产党理论纲领的与时俱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二、中国共产党理论纲领的与时俱进(一)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提出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翻两番”的奋斗目标1981年,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构想的具体标准,这就是“翻两番”:“以198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为基数,用10年时间翻一番,到1990年达到500美元,再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二)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上升3.“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1.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政治风波的平息1989年春夏发生的政治风波,是极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利用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掀起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实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南方谈话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总结,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以这次谈话与随后不久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国内背景改革引发深层次矛盾凸现,一些负面现象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国际背景西方经济制裁苏联东欧剧变结果:引发姓“社”姓“资”的争论◆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判断改革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中共十四大召开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四)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历史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经济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五)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深入贯彻200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的长篇报道,首次披露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三个代表”思想发端于高州,明确于广州,深化于上海,完善于2001年“七一”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0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等。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建设创新型国家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同时阐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6.“十一五”规划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六)中共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本文标题:北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11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1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