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课件04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一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黄河历次改道图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漫流示意图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春秋战国时期黄河第一次改道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一)第一次重大改道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汉代黄河第二次改道(二)第二次重大改道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北宋黄河第三次改道(三)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东流走向:1.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2.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3.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金、元时期黄河第四、五次改道图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四)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4/10)•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6/10)•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五)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1.夺濉入淮。2.夺汴入淮。3.夺涡入淮。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河。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明代潘季驯治理后的黄河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善治水者,就下之外无他策也。但古之治水者,一意导水,视其势之所趋而引之耳。今之治水者,既惧伤田庐,又恐坏城郭;既恐妨运道,又恐惊灵寝。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钱;甚至异地之官竞护其界,异职之使,各争其利。《五杂组》(六)第六次重大改道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清代黄河第六次改道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二黄河改道、泛滥原因的探讨(一)1962年谭其骧先生在题为《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的文章中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与这里的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而植被情况如何又主要决定于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黄土高原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黄河流域(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学术界从一个角度强调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同时,从事地质以及第四纪地貌的学者着手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对于人类活动营造的泥沙量进行量化分析,以便形成对人类活动强度与黄土高原自身物理特性的科学认识。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戴维斯(1850~1934)Davis,WilliamMorris地貌循环理论是戴维斯1899年提出的地貌变化模式,理论认为,在地貌营力作用下,平坦地面抬升过程依次经历幼年、壮年和老年发育期,不同阶段地貌起伏变化以及经历时间均不同。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黄土高原的侵蚀活动由来已久,中国地质学家分析了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黄土高原侵蚀的相关沉积区,指出至更新世黄土高原至少已经经历了三次堆积、侵蚀交替的轮回期,全新世期间黄土高原虽然仍有高空降沉堆积,但地貌过程则以侵蚀为主。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三角洲结构自然侵蚀为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自然侵蚀又叫正常侵蚀、地质侵蚀,自然侵蚀是一种地质过程,它是地质环境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受自然演变规律支配,是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地面发生的侵蚀作用人为加速侵蚀是由人类生产活动而导致的土壤侵蚀。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1.黄河下游冲积扇沉积模式时代自然侵蚀量人为加速侵蚀率全新世中期(距今6000-3000年)9.75亿吨全新世晚期(公元前1020年——1194年)11.6亿吨1194年——1855年13.3亿吨6.7%1919年——1949年16.8亿吨18.4%1949年16.3亿吨25%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2根据黄土高原地貌发展阶段、河网密度以及黄河下游相关沉积物等条件建立了数学模型,经计算发现黄土高原的自然侵蚀量随时间推移是逐渐增加。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的总侵蚀量中自然侵蚀昀少占70%,加速侵蚀昀多占30%。这一比例表明即使在今天黄土高原人类活动昀活跃的时期,也仍然以自然侵蚀为主,人类活动导致的加速侵蚀,仅占较小的一部分。该研究成果认为黄土高原地貌演化仍处于初期或中期阶段,自然侵蚀占绝对优势,治理成效较为有限。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黄土高原各个时期人文加速侵蚀(%)类型年代(年)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现在30302000年前1894000年前826000年前208000年前00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总结多数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由于黄土自身的物理特性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黄土高原环境演变过程中自然侵蚀始终占主导地位这一事实,人类活动在整个侵蚀总量中仅占较小部分。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一云梦泽的演变过程云梦: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范围东至大别山麓、幕阜山麓,西至宜昌、宜都一线,北至大洪山区,南缘大江。云梦泽:狩猎区的湖沼部分。位于今江汉平原之内。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先秦时期云梦泽1.先秦时期由于长江、汉江泥沙淤积,形成荆江三角洲与武汉西侧泛滥平原两处平原,云梦泽限于两处平原之间。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秦汉时期的云梦泽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秦汉时期荆江三角洲不断向东扩展,汉代设立了华容、云杜县,云梦泽被排挤到华容以南,东、北为沼泽。2华容道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魏晋时期云梦泽3.魏晋时期长江携带泥沙继续向南汇集,新扩展的三角洲设立监利县、惠怀县,云梦泽向东移动,基本位于云杜、惠怀、监利以东。4.唐宋时期云梦泽主体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荆江水下三角洲形成过程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江汉平原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襄樊江陵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鄂州123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二荆江河床的演变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城陵矶,全长400公里。1.荆江漫流阶段:第四纪以来河槽淹没湖沼之下,并随新构造运动向南掀动荆江漫流向南移动、汇集。2.荆江三角洲分流阶段:形成以江陵为顶点的陆上三角洲,主泓道向南偏,三角洲上的夏水、涌水成为分流水道。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河道裁弯取直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3.荆江统一河床的塑造:随云梦泽解体,统一河床塑造完。荆江沿岸县治的设置:公安(三国)、石首(西晋)、建宁(北宋),县治自上游向下游增置的时间与荆江河床的形成一致。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三洞庭湖的演变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先秦洞庭湖洞庭湖区原属地堑式盆地,全新世初普遍上升,湖区为河网切割的平原,留下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先秦汉晋时期有局部沉降,形成小湖泊与沼泽化现象。至东汉三国时期洞庭四水——湘、滋、沅、澧仍直接入江。华容隆起为荆江与洞庭湖的分界。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19-20世纪藕池、松滋两口形成,通过荆江四口(虎渡、调弦)荆江45%泥沙注入湖区,泥沙淤积与人工堤垸,造成湖水萎缩。南朝洞庭湖十九世纪洞庭湖东晋南朝时期江水穿过华容隆起进入洞庭湖区,形成广阔湖面。唐宋时期湖面进一步扩大,形成“八百里洞庭”。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洞庭湖切割平原洞庭湖形成示意图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洞庭湖近100年洞庭湖不断萎缩,19世纪后70年,萎缩600平方公里,20世纪前50年萎缩1050平方公里,20世纪50-80年代萎缩了1610平方公里。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2341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汉晋时期鄱阳湖鄱阳湖属于新构造断陷湖盆,全新世以来由于赣江泥沙的淤积,已成为河网切割的平原。留下大量新石器时期遗址,汉代在现在湖区设立过枭阳县。5世纪前后由于湖底下沉,湖面扩大。四鄱阳湖的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鄱阳湖形成示意图隋唐时期鄱阳湖宋元时期鄱阳湖唐五代宋鄱阳湖向东南方向发展,枭阳县附近均为湖水。明清时期湖面扩展,但湖底逐渐淤浅。近几十年支流携带的泥沙造成湖面自南向北萎缩。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123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五太湖水系变迁太湖水系变迁大致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发展。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战国时期太湖1.三江时期:太湖由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入海,湖泊面积较小。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2.湖泊兴盛时期: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加积,使太湖平原不断向碟形洼地发展。太湖平原地貌的演变,使河流比降发生变化,原来疏通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变成海水倒灌的通道。娄江、东江淤积尤甚,主要导水由吴淞江完成。自此太湖平原多洪水,且形成众多湖泊。九至十一世纪的太湖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长桥挽道太湖湖盆形成示意图3.水网系统的形成:五代吴越时期,初步完成了水网系统。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太湖形成与发展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三节海岸线变迁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辽东湾海岸线变迁辽河平原在第四纪海侵后,滨海部分被淹没,未被
本文标题:北大中国历史地理课件04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1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