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 北大中国图书出版史课件01绪论
编辑出版专业基础课第一讲绪论一、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三、中国编辑出版史总体特点的分析四、20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五、出版史和出版文化的创新突破点一、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1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图书的定义及要素、图书发展的动力及规律2研究目的3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历史上的图书及出版活动。•图书的内容、形式、作用。•编辑出版的产生发展规律。图书的定义及要素将要传播的知识信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在一定的载体材料上图书的内部规律内容形式精神——主观——隐性知识——价值物质——客观——显性知识——使用价值图书演进史(一)图画契刻结绳记事实物语言造纸缣帛竹木简牍石刻文字青铜器铭文甲骨文文字自然记忆阶段口耳相传刻画阶段抄写阶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图书演进史(二)网络光盘多媒体视听型机读型缩微型光电技术……静电复印机械铅印套版印刷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印刷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信息社会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字载体(埃及)古莎草(古巴比伦)泥版书(古印度)贝叶经(古欧洲)羊皮图书发展的动力—人类的需要•图书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知识传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有三次大的飞跃,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图书发展的规律初探•自然与人工:科学技术方面是媒介发展的关键•淘汰与继承:媒体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单一到多元: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取代与并存:关键在是否有压倒优势•进化与分化:媒体的功能与结构越来越丰富•内容和形式:内在联系,相互促进•图书与社会:外在联系,互动前行2研究目的1.对图书、编辑、出版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2.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3.深刻认识图书文献的社会作用。4.探求图书、出版与社会发展互动的规律。3研究方法1、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用材料和事实说话,不能轻信“旧说”。“仓颉造字”、“蒙恬造笔”、“蔡伦造纸”古文献记载与考古实物发现有矛盾时:“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金石当时所立,可信不疑”。——赵明诚《金石录·序》用文献与实物结合的两重证法3研究方法2.辨证法:坚持两点论对秦始皇焚书、乾隆编四库全书叶德辉、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物的评价3.比较法:印刷术在中外的不同命运、不同作用1772年四库全书与法国大百科全书4.计量统计分析期末总结本课研究方法还有文献综述法沙漏分析法(上挂下联、前因后果法)实地考察法(走读法)辩证法(一分为二法)表格法、比较法计量统计法归纳法、分析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等3研究方法王国维的双重证法(文献与实物)20世纪初是大发现的时代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1900年敦煌遗书20世纪20年代西北考古竹简大发现20世纪20年代内阁大库档案的失而复得三重证法饶宗颐等提出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简册制度造纸卷轴制度印刷册页制度竹帛并行时期(汉代)纸写本时期(唐代)印本书时期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总体特点分析十大特点五个缺憾(见教材)四、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1、初创阶段(19世纪末至1949年)2、曲折发展阶段(1950年至1979年)3、复苏阶段(1980-1989)4、繁荣阶段(1990年至2009年)《20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载《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9期)一文中总结了一百年来的出版史研究。前50年多为考据之作,资料搜集虽丰,但理论阐述不足,只能称之为史料集,上升不到发展史;中间30年呈不均衡发展状态,前期稳步成长,后期萧条冷寂,大陆停滞不前之时,港台有所收获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复苏,填空补缺,走上正途。1988年后开始有学者关注出版文化的研究,发表有关论文。进入21世纪后的十年,出版史研究进入繁荣阶段,高潮迭起,佳作层出。《中国出版通史》完成,文化研究丛书也开始起步,推出多部有份量的力作。在国际上也出现活跃的出版史和出版文化研究势头。1、初创阶段(19世纪末至1949年)5050年又可划分三个时期年又可划分三个时期1.1滥觞时期:两个世纪之交1.2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1.3雏形时期:30至40年代1.1滥觞时期:两个世纪之交奠基之作有两部:一是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1897)二是叶德辉的《书林清话》(1911)是一部记述自五代到清末藏书家事迹的著作,收录人物739人,其体例是“领以绝句,缀以事迹,必要时殿以案语”。直接引用了60余种740多卷书目题跋,把全书论及的内容细分为126个主题,每一标题即是一篇专论。1.2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1918)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两浙古刊本考》、《五代两宋监本考》叶长青的《闽本考》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向达的《唐代刊书考》(1928)1925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卡特(ThomasFrancisCarter1882-1925)撰写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TheInventionofPrintinginChinaandItsSpreadWestward)。1.3雏形时期:30至40年代郑鹤声、郑鹤春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贺圣鼎、赖于彦的《近代印刷术》(1934)陈彬和、查猛济的《中国书史》(1935)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1936)1946年,上海永祥印书馆出版的杨寿清著《中国出版界简史》这是第一部以“出版史”命名的著作小结:初创阶段的特点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均不明确。研究成果的内容:多偏重于图书印刷史和收藏史,研究领域十分有限,而且显得零散。从研究方法上看:由于受清代学术遗风的影响,此阶段的论著大多为考据之作,资料收集较为丰富,但在理论上总结提高的不够。刘国钧先生评价“首先,他们只是搜集了、堆积了许多材料而没有予以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只能说是史料集而不能说是发展史。其次,他们只注意到书籍的形式外表,只注意到书籍的生产技术和艺术,而忽略了书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无视了书籍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面。此外,他们都只着眼于印刷术发明后的书籍,因而使人对图书的发展过程缺乏整个的认识。”2、曲折发展阶段2.1成长时期:50年代2.2萧条时期:60至70年代2.1成长时期:50年代《中国书史》讲义,王利器1950年至195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讲课讲义。武汉大学皮高品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北京图书馆张秀民于1958年出版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接上:北京大学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撰于1956年.是建国后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中国书史”大学教材。五个特点:①内容系统,层次分明,逻辑性强。②作者就各方面的材料与观点加以综合分析,叙述比较客观。③讨论对象,除书籍制度外,涉及编纂、出版、流通、整理、存储等问题。④力图把图书的产生与发展根据当时的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基础来分析,理论性较强。⑤文字较谨严,通俗易懂这一阶段出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推出了七部专题史料,分别为:《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杂出版社1953年《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群联出版社1954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中华书局1956年《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年图书、版本、印刷的知识的普及刘国钧著《可爱的中国书》(1952)《中国书的故事》(1955)《中国的印刷》(1960)《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等图书展览和考古新发现1951年的“敦煌文物展览”1952年“中国印本书展览”1957年又一次“中国书籍展览”1957年西安“灞桥纸”的发50年代殷墟甲骨的恢复发掘和多次西周甲骨的发现2.2萧条时期:60至70年代这20年间港台及海外学者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列目如下:《中国印刷术起源》李书华著,香港新亚书院,1960年。《中国印刷发展史》史梅岑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中国印刷简史和现况》台湾印刷学会编,台北,1968年。《中国书纲》高越天著,台北,维新书局,1971年。《中国书籍考论集》蒋复璁等著,香港中山图书公司,1972年《中国书籍演变论集》李文琦等著,香港中山图书公司,1972年。《中国图书史略》昌彼得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图书印刷发展史论文集》乔衍琯、张锦郎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图书印刷发展史论文集续编》乔衍琯、张锦郎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中国印刷史话》秀川编写,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7年。《版本目录学论丛》(1、2辑)昌彼得著,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年。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名誉教授,兼远东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原名《书于竹帛》(《WrittenonBambooandSilk》)(1957),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1975年以《中国古代书史》为书名,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中文本,1980年由东京法政大学出日文本,小结: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总体特点:曲折徘徊,较为艰辛从出版史研究领域来分析:图书史、印刷史是两大热点,编辑史、发行史一直是空白:从历史时期上来分析:近现代出版史的研究十分薄弱。从研究内容来分析:研究物质形态多、研究思想内容不够、研究社会作用更加忽略从研究成果来分析:研究物质形态多、研究思想内容不够、研究社会作用更加忽略从研究目的来分析:限于材料的堆积与现象的罗列,没有把探讨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与重点,:3、复苏阶段(1980~1989)3.1复苏时期:1980年至1984年3.2填空补缺时期:1985年至1989年3.1复苏时期:1980年至1984年方厚枢先生自1980年9月起在《出版工作》月刊上连载的《中国出版简史》。方汉奇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两册,共约57万字,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魏隐儒编著的《中国古籍印刷史》,1984年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3.2填补空白时期:1985年至1989年美国学者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该书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的第一分册,198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用英文出版。备注: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刘祖慰译的中文本,1995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繁体中文本。备注:1990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年由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刘祖慰译的合出版了刘祖慰译的中文本,中文本,19951995年台北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繁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繁体中文本。体中文本。接上1987年,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由武大、中大、北师大、华师大等高校7位教师集体编写,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89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张秀民的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张秀民的6464万字的万字的《《中中国印刷史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近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近13001300年的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它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体现在诸多的“第一”上。第一次详细介绍历代写工、刻工、印工的状况
本文标题:北大中国图书出版史课件01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1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