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 北大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北大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定位自然地理学是综合性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本科生,特别是地理、环境、资源、生态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整体论的思维方法与认知过程,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部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课程奠定知识体系和系统思想的基础。课程安排本门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讲授(秋季),周学时4,总学时64,学分4。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地质地理系以来,“自然地理学”一直是北京大学地理学各专业的入门课和专业基础课。在北京大学首先讲授“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当时采用的教材是自编讲义。从1954年开始采用前苏联学者卡列斯尼克所编著的《普通地理学原理》作为教材,由刘心务先生讲授。此后,这门课由陈传康先生、范信平先生和卢培元先生担任授课教师,使用的教材为卡列斯尼克编著的《普通自然地理简明教程》。1965年至1966年,高教部组织北京大学(卢培元)、东北师范大学(景贵和)和中山大学(易绍桢)编写《自然地理学概论》新教材,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出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于1973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虽然那时自然地理学专业主攻环境保护方向,专业的名称是“自然地理学(环境保护)”,但“自然地理学”课程仍然是入门的基础课,所使用的教材是黄懋枢先生等编写的讲义。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以后,“自然地理学”课程由陈传康先生讲授,为了适应综合性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需要,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联合组织编写了《自然地理学》教材,于197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陈传康先生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线,并加强了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等内容的介绍。1980年代初,何振明先生曾担任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当时的参考教材还包括美国学者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编写的《自然地理学原理》(中译本)。1980年代中后期实行过由系主任讲授入门课的制度,1985年由胡兆量先生讲授“地理学概论”课程,包含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实行几年以后,为了把这两方面内容讲得更加透彻,1990年代又重新分开为两门课,“自然地理学”由卢培元先生讲授。1992年,由崔海亭和黄润华二位先生合作讲授本门课程,王红亚教授曾参加地貌部分的教学,后由黄润华先生单独讲授这门课,采用的教材是潘树荣、伍光和、陈传康等编著的《自然地理学》(第二版,1985年),参考书包括美国学者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编写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过程为主线。1997年,由陈效逑教授接手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最初几年以R.W.Christopherson编写的Geosyetems(第二版,1994)、A.H.Strahler&A.N.Strahler编写的ModernPhysicalGeography(第四版,1992)和潘树荣、伍光和、陈传康等编著的《自然地理学》(第二版)作为教学参考书。在4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于2001年编写出版了《自然地理学》(陈效逑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以该书为教材,初步形成了以系统论的思想贯穿教学整个过程的自然地理学知识体系新框架,并确定了新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以实现跨学科自然地理综合教育,造就自然地理学通才为主旨;以培养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建立科学兴趣、诱导独立思考为目的;以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自然地理现象的基本规律为重点。基于以上的教学指导思想,逐步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过8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在《自然地理学》教材的基础上,于2006年编写出版了《自然地理学原理》(陈效逑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新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对原教材进行了更新和拓展,充分体现了“一个系统、两条主线和三个阶段”的教学思想,并用于2006年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学内容课时知识要点第1章绪论第1节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8地理学的定义和视角,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第2节自然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全球变化研究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的生长点。第3节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性质,系统反馈,系统模型,地球表层系统。第2章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第1节太阳辐射10太阳的结构,太阳辐射能,太阳常数与太阳活动,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天文季节与二十四节气。第2节地球大气大气的基本性质,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对辐射的削弱。第3节辐射平衡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地球表层的长波辐射,地球表层的辐射平衡。第4节气温分布影响大气温度的因素,海平面温度分布特征。第3章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第1节大气运动的驱动力12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第2节大气环流的特征平均水平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经圈环流,大气环流的形成机理,季风环流,自然天气季节。第3节表层大洋环流表层洋流的运动,洋流运动的机理。第4节深层大洋环流海水盐度,温盐环流,温盐输送带。第5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南方涛动,ENSO循环。第4章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第1节地球上水圈的结构6纯水的特性,水量的分布。第2节蒸发过程与凝结过程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全球蒸发量的分布,凝结的条件,主要凝结物。第3节降水过程与入渗过程降水的天气学过程,降水的云物理过程,全球降水量的分布,水分的入渗与吸收,土壤水的各种形态。第4节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径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河川径流的水文特性,地下径流的基本特征。第5节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水分循环模型,水量平衡原理。第5章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第1节气候的概念2气候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第2节气候成因与气候类型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分类与气候类型。第3节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第4节近百年气温变化趋势全球陆地、海面和陆地与海面合成的气温变化特征。课堂讨论课堂讨论8各组专题发言,全班讨论。第6章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第1节地球的内部结构6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地球内圈的分层特征。第2节地球表面的形态海陆分布,陆地和海底地貌,地壳均衡原理。第3节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地貌。第4节外力地质作用风化、负荷、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风的地质作用。第5节岩石圈地质循环地质循环概说,岩石循环,构造循环第7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节土壤的组成8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无机和有机组成,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第2节土壤的性质土壤的垂直分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3节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土壤养分系统,成土因素,土壤形成过程。第4节土壤分类与土壤类型土壤分类,世界土壤类型。第5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营养结构。第6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能量传递与能量转化。第7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型,氧、碳、氮、磷的循环;大地女神假说。第8节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第8章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第1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4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时间结构、地域结构、时空尺度。第2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3节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地球表层系统的驱动力量,地球表层系统的控制过程。教学特色:1.运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将精讲与泛读相结合,将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和读书报告相结合,拓展教材中的书本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渗透式”、“问题导向式”和“按部就班式”的多种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经过自己的吸收与消化,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每届学生在120人左右,所以,我们将其划分为15-20个学习小组,指导每组学生针对一个学科前沿问题和重要现实问题,通过查阅中、英文参考文献,翻译重要的英文文章,撰写读书报告,并进行课堂专题报告演讲和讨论。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和思维能力,中、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读书报告和综述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与答辩能力,并培养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知识运用和初步研究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种教学方法注重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并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认为,通过分组讨论和读书报告,确实加深了大家对学科的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建立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考试体系,将考核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考查学习效果方面,从单一的笔试(1997年),逐渐发展到对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使考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1998~2008年)。具体来说,通过课堂问答、专题讨论发言、读书报告考查学生口头表达、制作计算机讲稿、阅读、写作、翻译、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笔试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论述问题能力和提出解决方案能力等,笔试内容注重科学概念的阐释,基础数据的分析与综合,图解模型和数学模型的理解与应用等。3.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在2007和2008年,本门课程的教学已经实现全程授课的实时录像,现已获得了两个教学周期、120学时的完整教学过程录像资料,主要包括教师课堂授课录像、学生课堂讨论录像和课间实习录像,将这些录像资料挂在教学网上,为学生课下复习本门课程,提供了课堂实录的学习环境和素材,也为校内、外其他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了远程共享的教学资源,例如:本校气象学系的选课学生由于与其他课程时间冲突,便通过网络观看录像、下载课件,学完了本门课程,并获得了学分;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系和环境科学系的部分选课学生也通过网络学习了本门课程,并获得了学分。由此可见,这一教学手段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标题:北大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6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