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 北大宗教学导论课件10从中世纪到宗教改革
宗教学导论从中世纪到宗教改革但丁的冥界之旅读《地狱篇》,1-3段但丁遇到了人生困惑,向往幸福的生活但却有野兽当道:豹(肉欲)、狮子(骄傲)、母狼(贪婪)遇到维吉尔必须经历地狱、炼狱、天堂人性是向往幸福的;但人性的弱点使人难以获得尘世的幸福在基督教背景下,如何理解人性中的善与恶古典的自然说人性,即人的自然(humannature)希腊思想中的自然,是万物的理想秩序斯多亚派的自然法,就是自然规律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自然法,并且按照自然生活基督教与现代的自然观在基督教里,特别是从阿奎那开始,“自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上帝创造的自然都是美好的;上帝的意志体现在自然之中因此,要尊重上帝,就要尊重自然人性,就是人的自然两种自然观的根本差别古典自然观把自然当作理想型的基督教自然观把人的本能当作自然,即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现代人同样这样看待自然人性论在基督教学说中的位置上帝是绝对的至善,因此,地上的美好生活是相对的,只有从上帝那里,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包括身体在内的被造物都是好的;在不否定身体的价值的前提下,灵魂不能专注于身体人的自由意志都是本能朝向美好的,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认识不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好这些观念,都不能仅仅当作神话或宗教来看基督教,因为有一个确定的至善观念,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何理解原罪原罪,是理解基督教人性观(humannature,即人的自然)的关键怎样理解这个“罪”(sin,peccatum)?按照《创世记》的故事,“原罪”是初人犯下的一个罪那么,为什么没有犯罪的后人也都有“原罪”呢?对原罪的三种理解对人的堕落之后的处罚是原罪人在堕落之前就有的骄傲,是原罪总和的说法,人在堕落之前就已经有欠缺的自然,反应在堕落之后,是原罪如何理解伊甸园中的人性伊甸园中的生活,是地上最美好的生活,是人性最完美的状态但是,按照基督教的说法,没有认识基督、获得拯救的人,都不能得到美好的生活伊甸园中的人,还没有认识到基督,怎么会是真正幸福的?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伊甸园中的人,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但是没有灵性伊甸园中的人,可以靠食物维持永远不死,但本质上并不是不朽的伊甸园中的人,需要不断维持,才能不死;一旦不再维持,就会堕落和死去人的堕落奥古斯丁最早用“原罪”来描述伊甸园里的堕落原罪,是不是因为魔鬼的引诱而偶然犯下的罪?如果是这样,不信基督教的人就谈不到原罪了?初人是神性与罪性的结合,即使在没有犯罪的时候,也没有获得永恒的幸福没有圣灵的(也就是没有永恒幸福的)初人的犯罪,是迟早的事,是不可避免的“原罪”,并不只是一次偶然的失误,而是人类固有的处境,是天然有欠缺、永远无法和上帝相比的人类天生的罪性神性与罪性基督教的原罪故事,并不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而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概括:人是神性与罪性的结合上帝按照自己的像造了人,使人和神一样有理性,这是人的神性人是不完美的,存在天生的欠缺,总有犯罪的可能,这是人的罪性以哲学语言理解基督教的人性观阿奎那论人的自然伊甸园中的人,是最完美的人;其中的人的自然,是人的纯粹自然堕落以后的人,自然遭到了腐化;以后的人的自然,是人有欠缺的自然原则上,人只要努力追求本来的自然,最完美地成为一个人,就可以回到完美的自然但是,当但丁努力追求人间幸福的时候,为什么无法成功人如何摆脱有罪的处境仅仅靠人性中的善良,是无法战胜人性自身的欠缺的。三野兽的比喻必须借助神恩,依靠神的帮助,才能摆脱困境但是,这个神恩所赐予的,却是维吉尔这个异教徒理论上,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才能帮人们摆脱困境;实践上,没有古典的美德与知识,人也不会获得幸福古典德性与神学德性《炼狱篇》31歌:她就把我领到那四位跳舞的美女当中;每位就用手臂掩护我。“我们在这里是仙女,在天上是星辰;贝阿特丽丝降临世上以前,我们被指派给她做侍女。我们将把你领到她跟前;但是在车那边的那三位仙女看得更深,她们将使得你的眼睛明亮,足以关照她眼中的喜悦的光芒。”四大德:智慧、勇敢、正义、节制神学三德:信、望、爱信、望、爱的基本特点:超善恶信德信仰的根本问题,在于对善恶的认识基督教强调,所信的,并不是希腊人所谓的知识而是对至善的和三位一体上帝的信仰,相信他创造了万物,相信恶都是善的缺失基督教的信仰,是对世界秩序的美好本质的信念,但由于这种美好本质在此世无法完满,现实中处处充满罪恶《天国篇》24歌彼得望德望德并不是简单的希望首先要对尘世的救赎和美德放弃幻想并且要深刻认识自己罪孽深重在这个基础上,对上帝的宽恕抱有希望保罗:“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罗马书)《天国篇》25歌雅各爱德《天国篇》26歌,约翰保罗认为,爱德是最重要的魔鬼缺乏爱古希腊的爱(eros),是下对上的爱基督教的爱(agape),首先是上帝对罪人的爱在神学发展中,eros与agape结合,成为由上帝之爱延伸出来的人之爱阿奎那的法律体系神法自然法人法自然法阿奎那的三条自然法第一[自我保存],任何存在物就其自然而言,都追求其存在的自我保存;因为这种趋向,任何保存人的生命、去除妨害生命的障碍的方式,都是自然法所规定的。第二[自然本能],在人当中,根据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有一种对事物的倾向特别和人有关:由于这种倾向,自然交给所有动物的,都属于自然法,比如性交、教育后代,等等。第三[对好的倾向],理性的自然是人所特有的,根据这自然,人都有对好的倾向。因此,人会自然倾向于认识上帝的真理、在社会中居住。在这方面,凡是与此倾向相关的,都属于自然法。自我保存与自爱要自我保存就要爱自己爱上帝就要爱自己,因为自己是上帝的造物爱自己不仅要爱灵魂,而且要爱身体,因为身体也是上帝的造物《地狱篇》13歌:“重新占有自己狠心抛弃的东西,是不合理的”基督教的美好生活否定人世的幸福和享乐,是基督教所要求的对自我的否定,特别是身体欲望的否定,是基督徒的一个基本态度彻底否定人世幸福的基督教,反而肯定了人世和身体的意义基督教人性观与现代社会理解人性中的善恶,是任何一套人性观的基本任务基督教采取了超善恶的立场,从上帝这个绝对的好来解释人间的善恶基督教否定了生活的意义,反而让人们充满希望地面对痛苦归根到底,基督教思想的意义在于,通过把人间幸福和德性相对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现代的人性观人不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而是由心理与身体组成的这样的人的最大问题不是道德堕落,而是身心健康这是现代思考人的问题的出发点现代的自然观中性而神圣的人霍布斯: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之下的自然法在自然法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契约宗教改革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威腾堡大学的九十五条纲领;德国人对路德的期望超过了他的预期路德的基本主张:《罗马书》“因信称义”;回到奥古斯丁;德文圣经1529年,赞成改革的王公向天主教会提出抗议(protest),“新教”(Protestant)由此得名路德宗与兹温格利宗的圣餐之争。1529年马堡会议,路德与兹温格利从此分裂1536年,加尔文第一版《基督教原理》出版,1559年最终修订完成宗教改革初期,基本模式不是政教分离,而是更明确的结合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是一种“入世苦行”的宗教人们必须通过劳动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使勤奋工作和努力赚钱成为一种伦理宗教改革之后欧洲的宗教与政治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新教各教派之间的冲突耶稣会的建立1545-1563年,天主教特伦特会议,对新教发动反攻旷日持久的战争宗教战争1562-1598年,法国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巴托罗缪大屠杀西班牙菲力普二世捍卫天主教的侵略战争1618-1648年,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在新教联盟与天主教联盟之间进行,十九世纪以前欧洲最惨烈的战争英国内战英国金雀花王朝与玫瑰战争都铎王朝(1485-1603)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汉诺威王朝温莎王朝都铎王朝的改革亨利七世(1485-1509在位)亨利八世(1509-1547在位)爱德华六世(1547-1553在位)把圣公会变得更加尔文派化玛丽一世(1553-1558在位)迫害新教,力图恢复天主教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在位)以新教为主,适当允许天主教存在,恢复亨利八世的圣公会模式,基本解决了英国的宗教问题圣公会的中间地位清教徒的产生斯图亚特王朝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四世与亨利七世的姻亲关系玛丽女王詹姆斯六世、一世(1603-1625)查理一世(1625-1649)查理二世(1660-1685)詹姆斯二世(1685-1688)威廉三世、玛丽二世(1688-1702)安娜女王(1702-1714)
本文标题:北大宗教学导论课件10从中世纪到宗教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6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