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生物学 > 东北林大保护生物学实践指导
保护生物学教学中心编写2010年3月《保护生物学》实践指导保护生物学实践指导一、实践目的通过课内实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能,提高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素质,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深化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观念,使学生熟练掌握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技能。二、实践内容及总体要求1.实践内容“听说生命”学生系列活动2.总体要求(1)以实例从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以任意一种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或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其现状、受威胁原因和未来应采取的措施;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开展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将调研结果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三、实践方式(1)学生逐个对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和展示;(2)学生分组进行交流与讨论(3)授课教师根据个人对多媒体材料展示的表现并结合小组讨论意见进行点评。四、实践效果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了解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理解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成绩评定实践成绩实行百分制,考核内容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课内实践成绩由学生之间互相打分后加权而定:1.资料收集2.多媒体制作3.实践表现六、活动地点东北林业大学多媒体教学楼七、课内实践参考实例实例一保护白鳍豚(一)白鳍豚分类学上的位置: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属于哺乳类动物中的鲸豚类动物,是世界濒危物种。(二)地域分布:中华白海豚以前在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都有分布,六十年代在厦门港随时可见,水产研究单位曾考虑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1961年1-7月间,在厦门西海域东渡员当港捕捉了34只。但是,八十年代后,由于围垦和淤积,这一区域已没有白海豚存在了。目前,中华白海豚仅在厦门九龙江口,广东珠江口海域,香港大屿山以北水域和围绕龙鼓洲及沙洲的水域中保持较大的种群。据确认,它们的总数逾500条,其中活跃在香港北大屿山一带的部分,数量由80条至160条不等,视季节不同而变化。厦门及其周围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不足100只,但种群的年龄结构尚合理,即具有老年(白色,粉红色),中年(灰斑纹,灰斑块)和幼仔(灰色),种群有繁殖能力。在厦门,中华白海豚普遍被人称为“马祖鱼”或“镇江鱼”。这是因为他们大多在春天接近马祖生日的时间进入九龙江水域。渔民们认为他们是为了朝拜马祖而来的,所以称之为“马祖鱼”。同时,又因为有白海豚出现的时候,通常都风平浪静,所以又被称为“镇江鱼”。(三)白鳍豚现状:这种仅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80余种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世界鲸类学家曾经做出如下断言,如不强化保护措施,白鳍豚很可能在25年内灭绝。近年来的调查监测结果表明,白鳍豚在长江灭绝的时间还可能提前,这一严峻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切关注。早在2000多年前秦汉期间写成的“尔稚”一书中就记载着白鳍豚“江中多有之”。以后,唐代的陈藏器、宋代的孔武仲、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郝懿行和方旭等许多学者都对白鳍豚有详细的调查和记述。17世纪中叶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更把白鳍豚化做美丽善良的白秋练,演绎出一段美丽动听的爱情故事。可见古代白鳍豚分布之广。过去长江渔民都要烧香磕头,求拜长江女神白鳍豚保佑他们渔获丰收,如果有人胆敢伤害女神白鳍豚,必将船毁人亡。这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白鳍豚的作用。进入二十世纪,白鳍豚命运多舛,屡遭到人类活动的伤害。据不完全统计,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仅长江中游就捕杀白鳍豚100余头。中国科学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调查结果表明,长江白鳍豚共有400余头。到1986年已减少到300头。到1990年仅有200头。1995年仅剩下不足100头。1997年11月,农业部组织53艘渔政船,共300余人,分成22个调查组,在长江上进行历史空前规模的白鳍豚调查,为时7天的考察表明,全长江共发现13头白鳍豚;1998年和1999年用同样方法,对重点江段和湖区进行白鳍豚调查,共发现白鳍豚4头和5头。由于长江太大,尽管我们不可能把白鳍豚全部看到,但这么大规模的考察,仅看到这几头白鳍豚,可以肯定,长江里的白鳍豚的确不多了。不仅如此,在我们近年的调查中发现,仅1999年在九江江段看到过1头小白鳍豚,其他均是大个体的白鳍豚,这表明长江白鳍豚种群已经老化衰退。长江中有限的白鳍豚,互相隔离分散在大约1400公里的长江里,难以找到配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近亲交配,无法保持遗传多样性,长此下去,白鳍豚的前途甚是令人担忧。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白鳍豚是以鱼为食的,长江鱼类资源的枯竭是白鳍豚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捕鱼技术的改进,机械化捕鱼水平提高,捕捞强度增加,再加上目前长江普遍使用、屡禁不止的不法渔具渔法,包括迷魂阵、电打鱼、炸鱼和毒鱼等,使长江鱼类资源迅速枯竭。不仅如此,有害渔具还对白鳍豚造成直接伤害。据统计,长江普遍使用的滚钩误伤的白鳍豚约占已知死亡原因的白鳍豚标本的近50%。电、毒、炸鱼对白鳍豚的生存也构成了巨大威胁。此外,长江航运事业的迅速发展,船舶数量的成倍增加,大大缩小了白鳍豚的活动空间;船舶的噪音污染,严重干扰了以回声定位为生的白鳍豚的生活;船舶的螺旋桨直接伤害白鳍豚。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成和现在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大大改变了长江的环境,许多白鳍豚赖以生存的大洄水区消失;河床变浅也会大大减少白鳍豚的生存空间,使白鳍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工业废水、农田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也会对白鳍豚生存造成威胁。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对白鳍豚造成巨大威胁。长江中下游有大小湖泊1133个,是鱼类生长的良好场所,湖泊入江口历来是白鳍豚摄食和栖息的好地方。目前除鄱阳湖和洞庭湖以外,所有的湖泊已全部建坝建闸,从而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使鱼产量迅速减少,同时使白鳍豚失去了大量的生活场所。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专家的建议,为保护白鳍豚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在安徽铜陵建成白鳍豚养护场,1995年在湖北建成2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但由于管理体制不统一,人力和财力分散,未见成效。(四)保护措施在新世纪里,保护白鳍豚的有效途径是把长江里孤立分散的少数白鳍豚尽可能多地捕捉起来,把它们相对集中地迁地保存到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里,因为这里有21公里长,约3万亩水面,水质洁净,鱼类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少,没有工业污染。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饲养着世界上惟一的1头活体白鳍豚已经21年了,这给我们保存白鳍豚这一濒危物种带来新的希望,因为它使我们获得体细胞成为可能,如果我们能培养白鳍豚体细胞并传代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这就为我们保存白鳍豚增加了一项新的途径。白鳍豚在告急,不允许我们再等待,希望有关部门能下大决心,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把保护白鳍豚工作切实抓好。实例二保护藏羚羊(一)物种介绍:藏羚羊(Pantholopshodgsoni),英文名:Tibetanantelope或Chiru,1.分类学上的地位及形态描述:(1)分类学上的地位藏羚羊属偶蹄目、牛科、藏羚属(Pantholops)(2)形态描述肩高:80—85厘米(雄)70—75厘米(雌)体重:35—40公斤(雄)24—28公斤(雌)角长:成年雄性50—60厘米(雌性无角)毛色:雄羊黄褐色到灰色,腹部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黑斑记,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寿命:一般不超过8岁2.生活习性:集成十几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4300米到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徒,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有少数种群不迁徙。生活于青藏高原8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内,栖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藏羚羊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群居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那些尽是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绝大部分是咸水湖,藏羚羊成为偶蹄类动物中的佼佼者,不仅体形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在那十分险恶的地方,3.分布: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4.现存数量:少于75000只(1999年估计,据夏勒博士)。5.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它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迷人的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周边地区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周围没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常年大风,最大风速可达20米/秒-28米/秒,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最冷温度可达-40℃。由于空气稀薄,气压偏低,氧气稀薄,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烧开水的沸点只有80℃。这里气候恶劣,但是可可西里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使这位少女更加妩媚动人。由于该地区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三)人类活动对藏羚羊的威胁历史上藏族人对藏羚羊的猎杀都是迫于生计。然而今天,藏羚羊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为获得其底绒的大规模盗猎行为。为了获取底绒就必须将藏羚羊杀死。藏羚羊底绒制成的披肩是世界公认的最精美最柔软的披肩。一条披肩是以数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而织成的。藏羚羊绒从西藏走私到印度寨模和克什米尔,在那里可以合法的使用藏羚羊绒织成披肩和丝巾,但出口贸易仍然是非法的。尽管印度历史上有使用披肩作嫁妆的风俗,但西方时尚界对它的追求是直接导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盗猎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每年估计有2万只藏羚羊因为制作披肩的原因被猎杀。藏羚羊角在传统医药市场也有销售。其他威胁包括人类和饲养的家畜对藏羚羊的侵犯,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和活动的干扰,以及对藏羚羊栖息地的侵占。(四)中国藏羚羊资源遭受破坏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中国有关部门近年来查获的藏羚羊皮、羊绒数量和各有关单位在藏羚羊分布区发现的藏羚羊尸骸情况分析,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盗猎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藏羚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头,并且还能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仑山进行的一次调查,估算该区域藏羚羊数量约43,700头。而据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资深专家估计,在1995年中国藏羚羊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0,000~75,000头左右,并且现仍在继续下降。近几年来,也无人再见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在许
本文标题:东北林大保护生物学实践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66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