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生物学 > 复旦人类进化课件06澳洲人、美洲人和日本人的起源
澳洲人、美洲人和日本人的来源早在库克船长到达澳洲之前的6万年前,今天的澳洲原住居民的祖先们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航行,来到了这个由大火和干旱主宰的大陆。澳洲人芒戈湖人(Mango)1974年,澳洲新南威尔士州芒古湖干涸的湖床里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男性骨架,称为“芒戈湖人”,被认为是澳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其形态特征属于晚期智人,牙齿磨损的方式表明,他曾经用牙齿剥植物纤维用来制作绳子和结网等。右肘患有关节炎。身体上涂满了红色的赭石染料,且这些赭石矿染料是从其他地方运过来的。最初用碳14测得的年代为3.2~2.8万年前,后综合目前所有研究结果估计其生存年代大约为距今6.8~6.5万年万年前。塔尔盖人(Talgai)1884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南部的塔尔盖地区,发现一大约14~16岁男孩的头骨碎片,1918年复原后称其为“塔尔盖人”。塔尔盖人头骨结构具有一些原始性状,如穹窿低下,穹窿骨和臼齿骨都很厚,腭面很大,颌部突出。塔尔盖人虽然比较原始,但已具有现在澳洲土著居民的一些特征:鼻宽而不高,脸型适中,不长不宽等。澳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着明显的两种类型:一类是骨骼粗壮、身材魁梧的人群,如科萨克人、塔尔盖人、莫斯吉尔人、科阿沼泽人等;另一类是骨骼较为细致,身材纤细的人,如凯洛人、芒戈湖人等,两者的文化也不相同。澳洲的人类化石最早的是大约距今6万多年前。澳洲的土著人可能是由其他地方的早期人类迁徙而来的,但对他们究竟来自何方,长期以来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一般主张:粗壮类型的人群可能来自东南亚,与印度尼西亚的昂栋人很相似;而较纤细的人群可能来自中国华南地区,与中国广西的柳江人很相近。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的新南威尔士州发现的芒戈湖人可能是澳洲最早的居民,许多科学家倾向于人类首次踏足澳洲的时间可能在大约6.8~6.5万年前。7万年前,海平面比今天要低68-75米,大陆架的大片海底露出水面。即使如此,从未通过中介的马来群岛与东南亚大陆相连。但露出海面的许多岛屿散布在东南亚与大洋洲之间,成为来来往往的歇脚之地。澳大利亚史前居民可能迁徙的路线图澳洲土著居民的早期祖先就是利用散布在东南亚与大洋洲之间的岛屿,乘坐木筏工具来到澳洲。西印度群岛终于到印度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3~1.3万年前,今天的美洲土著人的祖先就已发现并占据了这块大陆。这些非凡的古代拓荒者成功地征服了寒冷的气候和环境,顽强地在美洲这块自人类走出非洲以后占领的最大的一片疆土上开拓着。印第安人(Amerind):11000ybp纳丁人(阿萨巴斯卡人)(Na-Dene):9000ybp因纽特人-阿留申人(Inuit-Aleut):4000ybp语言学研究纳丁人(Na-Dene)因纽特人-阿留申人(Inuit-Aleut)印第安人(Amerind)在过去的240万年历史中,地球上一共经历了17次冰川高峰期。最后一次冰期在大约距今2.25万年前达到顶峰,大约1.8万年前冰川开始退却。在最高峰的时候,大约8000万平方公里的海水被固定在了巨大的冰河和厚厚的冰原之中,海平面就因此而降低,结果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白令海峡变成了一片陆地,叫做白令陆桥。加拿大和格陵兰则被一片厚厚的冰原埋在了下面。大约1.8万年前冰川开始退却。到了大约1.5万年前,间冰期的温暖气候使得落基山以东暴露出一片无冰的走廊地带,太平洋沿岸地区也同样不再被冰川覆盖,这些地区不久便成了人类走向新大陆的通道。现代人进入新大陆的争论路桥模式大西洋沿岸模式澳大利亚/大洋洲模式路桥模式:1.5万年及以后时期,亚洲北部的人类可能跟随猛犸象等动物通过无冰回廊迁徙而来。这些人被称为“克洛维斯人”,主要居住在美洲北部地区,曾被认为是美洲最早的居民。石器文化被称为“克洛维斯文化”(Clovis),距今约1.3~1.1万年。路桥模式1.3万年前的矛尖1.2万年前的刀片太平洋沿岸模式:来自亚洲的一批人顺着太平洋沿岸,乘坐独木舟沿着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海岸线南下,从而绕开了冰冠地区,长驱直入直达美洲中南部。这些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可能比经过路桥的人早。太平洋沿岸模式1.35万年前的智利的蒙特沃德遗迹2012年7月,《科学》发表了一篇名为《克洛维斯时期的西部无柄投射矛尖和佩斯利洞穴的人类粪化石》的文章。美国俄勒冈大学考古学家丹尼斯·詹金斯领衔的国际研究小组从美国俄勒冈州佩斯利洞穴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与克洛维斯矛尖不同的黑曜石矛尖和人类粪便化石。认为:黑曜石是克洛维斯文化以外的北美先民制作石器的原料,推测佩斯利洞穴出土文物的主人并不是克洛维斯人,他们可能是与克洛维斯人同时期或者更早到达美洲另一群人。佩斯利洞穴文化和克洛维斯文化是两种并行发展的文化,两者不是传承关系。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教授丹尼斯·J·斯坦福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布鲁斯·A·布拉德利积十余年研究成果出版:《穿越大西洋坚冰》(AcrossAtlanticIce)。在美国东海岸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的六个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欧式石器(法国和伊比利亚的梭鲁特文化),这些石器距今有2.6~1.9万年的历史。认为: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应是石器时代的欧洲人,他们比美洲印第安人祖先早1万年抵达美洲大陆。梭鲁特石器(Solutrean)大西洋沿岸模式:在冰川时期,大西洋北部约有300万平方英里的地区全年被坚冰覆盖,石器时代的欧洲人可能是沿着该地带,穿过冰面或依靠船只抵达北美洲。在迁徙过程中,北大西洋为当时的欧洲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海豹、海鸟、各种鱼类,及已灭绝的北半球“企鹅”大海雀等,这些动物解决了迁徙途中人们的温饱问题。但是来自欧洲的梭鲁特人,虽然是第一批美洲人,但他们被越来越多抵达美洲大陆的亚洲人同化,甚至由于生理或资源竞争等原因被排挤。大西洋沿岸模式大西洋沿岸模式遗传学证据显示:在一些北美洲印第安族群的民众中存在少量西欧人的遗传基因,如在佛罗里达州发现的距今8000年的骨骼中,科学家们通过DNA取样发现,早期欧洲人关键基因标记存在的可能性很大。现今生活在美国西部部分地区以及加拿大西北部和阿拉斯加的北温带森林中一个民族,叫阿萨巴斯卡人,也叫纳丁人(Na-Dene),他们在大约距今9000年前移民至美洲。现今生活在极地的因纽特人和阿留申人是从堪察加半岛移民至美洲,他们的移民历史仅有几千年。更新世中后期的80~1万年前,日本列岛的南北与亚洲大陆是相连的。特别是在约二万年前的末次冰期(玉木冰期)的极冷时期,海平面下降110-120米,间宫海峡和宗谷海峡完全干涸,津轻海峡、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有部分地区露出海底。80~1万年的日本列岛萨哈林朝鲜津轻海峡宗谷海峡间宫海峡日本人更新世中后期的人类化石(旧人:早期智人):I.牛川人(爱知县)更新世末期的人类化石(新人:晚期智人)I.明石原人(兵库县)II.三ケ日人(静冈县)III.浜北人(静冈县)IV.港川人(冲绳县)V.聖岳人(大分县)更新世人类包括一个完整头骨和三个头盖骨,及部分肢骨;身高男性约156cm,女性约144cm;港川一号:男性,中年。发现于冲绳岛本岛一万八千年港川人:东京大学的铃木尚教授研究认为:港川人眉弓和眉间突度较发达,面低而宽,眼窝较低。与亚洲大陆晚期智人化石中的华南柳江人的低矮身材和低面型较接近,而与华北山顶洞人的较高身材和较高面型有一定差异。铃木尚还认为港川人与爪哇岛的更新世末期的人类化石也十分相似。由此认为:港川人是从包括中国华南地区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经冲绳岛和西日本迁移至日本本州岛的。南方路线:旧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3万年前后),身材较矮小的人群从大陆南方,或沿陆桥徒步,或漂流北上,经西日本或冲绳岛进入日本本州。北方路线: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3~1万年前),拥有与东北亚类似的石器文化的人类,从北边的朝鲜半岛和萨哈林陆桥进入日本,形成日本的先土器时代的文化。日本旧石器时代化石人类的来源推测:旧石器时代后期约3万年前后,一群人从亚洲大陆的南部经过长途跋涉先前来到日本。在大约2万年前,另一群人追逐着“猛犸动物群”从西伯利亚经桦太和北海道南下来到日本。这两个不同方向进入日本的人群,他们相遇的最初地点可能在日本本州岛的中部地区,而后长期和谐共存。进入全新世时期,由于海平面上升,日本与大陆隔断开来,成为一个孤岛。两个从南北方向进入的人群在这个孤立的岛屿上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体质独特均质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和文化,即绳纹人集团和绳纹文化。绳纹人早期:约9500~6000年前;前期:约6000~5000年前;中期:约5000~4000年前;后期:约4000~3000年前;晚期:约3000~2300年前。绳纹时代:(距今约10000~2300年前)绳纹人的体质存在较明显的时代差异,可分为“早、前期群”和“中、后晚期群”两个不同体质的人群。绳纹人体质特征的时代差异“早、前期群”绳纹人:低面,身材较低矮,骨骼形态较纤细。生活状态是洞穴-游动式的生活。出土的人骨数量较少。“中、后晚期群”绳纹人:身材稍高,骨骼形态较粗壮。中期以后的绳纹人的多样性更丰富。生活状态是贝塚-定居式的生活。出土的人骨数量较多。是典型绳纹人的特征。但两个时期的绳纹人都有着相同的眉弓和眉间突度发达、鼻骨较高、鼻根较凹陷、四肢骨较短等共同的特征。绳纹人存在东西方地域差异,中部地方以北为东日本,中国地方以西为西日本。东日本绳纹人:身材相对稍高,头骨测量值比西日本人大。西日本绳纹人:身材较低矮,西日本男性一般比东日本男性的骨骼较小一些。。绳纹后、晚期的东西人群体质上的差异,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延续。认为西日本人很可能是华南系蒙古人种的直系,而东日本人很可能是华北系蒙古人种的直系。绳纹人体质特征的地域差异东日本人西日本人绳纹时代的东西日本人集团,由早、前期的洞穴-移动式生活,转变为中、后、晚期的贝塚-定居式生活。定居开始后,日本列岛上形成了独特的绳纹土器,与此同时兴起了拔牙习俗,体质特征也逐渐趋于一体化,形成了独特、均质的绳纹人体质特征,适于定居生活。这一类人也被称为“原日本列岛人”,被认为是现代阿依努的母体。阿依努直系祖先的形成典型绳纹人的体质特征:绳文人的头颅较短,面较宽,颊骨向外侧强烈张开,咬肌相当强烈,眉嵴粗壮,鼻根凹陷,鼻骨上翘,眼眶略呈方形,脸形呈四方形,身高较低矮约150-155cm,肢骨和腰骨都很粗壮结实,显示出明显的适应狩猎-采集的体质形态。典型的绳文人体质上与更新世晚期的港川人非常相近。弥生人弥生时代:(距今约2300~1700年前)弥生人同样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北九州-山口弥生人:身材较高,颜面较高。西北九州弥生人:身材低矮,颜面较低而阔。南九州-离岛弥生人:身材低矮,颜面较低而阔,头型近似圆形属短头型。渡来系弥生人的体质特征:北九州-山口弥生人:身材较高,颜面较高。是从亚洲大陆渡海而来的移民。山口土井浜弥生人是渡来者的先头兵。体质特征:弥生人颅型较高,面较长,面部扁平,鼻根扁平,眼眶较圆而高,四肢纤细而长,身高较高,男性约为164cm,女性约为150cm。这样的弥生人是从福冈县、佐贺县的平原地带的瓮棺葬,和山口县西部地域的在沙丘上制作的土矿墓和石棺葬中出土的。西北九州弥生人:身材低矮,颜面较低,面宽较宽,鼻根较凹陷,鼻骨较高。是当地绳纹人的直系后裔。这样的弥生人是从长崎县、佐贺县的海浜部的在沙丘上制作的土矿墓和石棺葬中出土的。被称为“绳文系弥生人”。佐贺县吉野里163cm长崎县浜乡158cm南九州-离岛弥生人:身材低矮,短头型,颜面较小。低而宽的面与西北九州弥生人非常相似。这些墓葬属弥生时代的中后期的,与同一地域的绳纹人相比,头长稍变短,头高稍增高。九州大学的金关丈夫教授认为南九州-离岛弥生人的这些变化是同地域绳纹人的一般进化现象,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而非与弥生人的混血结果。这样的弥生人是从鹿儿岛县南端和离岛的沙丘上制作的土矿墓中出土的。被称为“绳文系弥生人”。稻米的传播路线:
本文标题:复旦人类进化课件06澳洲人、美洲人和日本人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74358 .html